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整体文化气息浓厚,体现广东省中考语文“重视积累、着眼能力、注重创新”的改革趋势。
一、坚守学科本质,考查语文素养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卷中“基础”“阅读”“作文”“附加题”四大板块,全面考查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知識迁移与探究等语文素养。
“基础”板块着重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包括经典古诗文的默写、常用字的识记书写、词语运用、病句辨析修改、修辞手法等,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培养的考查。
“阅读”板块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中文言文阅读延续以往的考查形式,着力考查学生对词义、句意和文意的理解能力;而现代文阅读则突出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理解语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分析写作手法、鉴赏语言文字等阅读能力,卷中所选材料处处散发出人文思想的光芒,彰显了 “大语文”理念。
“作文”板块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作文题要求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给老师、亲友、同学等写一封信。题目指向性强,既考查学生对书信体的应用,避免无病呻吟的套作现象,同时极具现实意义,在要求对生活有独特感悟、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人生,思考“自律”与“乐趣”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写作过程完成一次自省升华的生命成长过程。
“附加题”板块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今年考查的名著是《红星照耀中国》,以填空题和简答题结合的考查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从考查内容和题型设计来看,既有对阅读细节的考查,检验学生读了没有,读了多少;也有结合整本书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态度,考查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阶梯式的难度设置,既体现了对深度阅读的引导和追求,也体现了中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传承民族文化,聚焦时代热点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而语文则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其中必然包含着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渗透。综观整份中考卷,从素材、题型、答案等各方面,无不充盈着文化气息,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学习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理念,突出了“文以载道,以德教化”的思想。
第5题的语段压缩和修辞仿写题,背景材料中的“盛唐诗歌”文化含量十足,涉及诗歌流派、代表诗人及其创作特点等,考生一面答题,一面与历史名人对话,用活语文知识欣赏着、传承着传统文化。
两篇文言文阅读,分别出自《孟子》和《旧唐书》,均为古代传统文化经典:前者强调“仁”“礼”“义”和坚守原则的道德操守;后者弘扬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精神追求。选文内容均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考生在答题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浸染,心灵得以净化。
作文命题则要求采用书信体的格式,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为极具诗意色彩却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传统书信找到了一块栖息地。而以“自律的乐趣”为要求的写作内容,则促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审视内心,在自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滋养,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名著阅读选择《红星照耀中国》,学生在文段品读中不断汲取着中国共产党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另外,整份试卷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呈现出强烈的生活化与时代感。《北斗,国之重器》一文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最前沿、最具时代感的新鲜材料,可读性强,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而题目中的“解释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一问,又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文学作品《与母亲相守50天》,叙说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母亲和女儿间的生活琐事,诠释了亲情的美好,既贴近学生生活,折射出生活底色,又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再如词语运用中出现的“对口扶贫”、病句修改中的“二十四节气”“开平碉楼”等,这些素材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使试卷富有生命的活力。
三、创新题型设计,引领教学方向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在考点设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部分题型进行了创新。
第一板块第5题压缩语段的第(2)小题,以往的考法是组合对联或运用修辞写话,考查内容涉及对联知识和修辞手法。今年则提高难度,将修辞与仿写结合起来考查。
第二板块中的文言文阅读,在题型设置上也出现了微妙变化。其中课内阅读第6题由以往的“解释词语”变为课外阅读第9题常考的“一词多义”,而课外阅读中此题则变为考查词语解释正误的选择题。第8题也由分析理解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考查难度有所提高。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13题由连续多年的两道选择题变身为一道填空题和一道选择题。其中第12题考查了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精准把握。
文学作品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题的考查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两题的设计颇具匠心:第17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与语气,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联系实际、鉴赏评价的能力;第18题要求学生“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向栏目推荐本文的理由”,设置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附加题板块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也有创新之处,从名著中选取两个片段,以此关联全书内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整本书的阅读情况。
中考题型的创新和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中考改革的新趋势,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依托课标,回归教材。教材不仅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很多题目都紧扣教材,甚至出自教材。例如“基础”板块的古诗文默写和词语拼写、课内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子翻译和一词多义等均来自课文。第8题简答题能在课后“思考探究”中找到答案;而第17题第(2)小题是一道鉴赏评价题,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会有难度,但命题依据则来自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一文后的“积累拓展”。
其次,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整份试卷中,我们看到大量阅读素材都出自课外,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也是接轨高中语文教学的体现。此外,题型的设置也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命题思路。例如课内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句式、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鉴赏评价、附加题板块强调的“整本书阅读”等,均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引领之意明显。
综上所述,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特色鲜明,坚守、传承与创新并重,既有利于考生展示其语文能力和水平,还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命题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和创新方向。
一、坚守学科本质,考查语文素养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卷中“基础”“阅读”“作文”“附加题”四大板块,全面考查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知識迁移与探究等语文素养。
“基础”板块着重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包括经典古诗文的默写、常用字的识记书写、词语运用、病句辨析修改、修辞手法等,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培养的考查。
“阅读”板块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中文言文阅读延续以往的考查形式,着力考查学生对词义、句意和文意的理解能力;而现代文阅读则突出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理解语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分析写作手法、鉴赏语言文字等阅读能力,卷中所选材料处处散发出人文思想的光芒,彰显了 “大语文”理念。
“作文”板块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作文题要求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给老师、亲友、同学等写一封信。题目指向性强,既考查学生对书信体的应用,避免无病呻吟的套作现象,同时极具现实意义,在要求对生活有独特感悟、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人生,思考“自律”与“乐趣”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写作过程完成一次自省升华的生命成长过程。
“附加题”板块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今年考查的名著是《红星照耀中国》,以填空题和简答题结合的考查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从考查内容和题型设计来看,既有对阅读细节的考查,检验学生读了没有,读了多少;也有结合整本书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态度,考查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阶梯式的难度设置,既体现了对深度阅读的引导和追求,也体现了中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传承民族文化,聚焦时代热点
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而语文则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其中必然包含着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渗透。综观整份中考卷,从素材、题型、答案等各方面,无不充盈着文化气息,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学习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理念,突出了“文以载道,以德教化”的思想。
第5题的语段压缩和修辞仿写题,背景材料中的“盛唐诗歌”文化含量十足,涉及诗歌流派、代表诗人及其创作特点等,考生一面答题,一面与历史名人对话,用活语文知识欣赏着、传承着传统文化。
两篇文言文阅读,分别出自《孟子》和《旧唐书》,均为古代传统文化经典:前者强调“仁”“礼”“义”和坚守原则的道德操守;后者弘扬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精神追求。选文内容均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考生在答题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浸染,心灵得以净化。
作文命题则要求采用书信体的格式,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为极具诗意色彩却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传统书信找到了一块栖息地。而以“自律的乐趣”为要求的写作内容,则促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审视内心,在自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滋养,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名著阅读选择《红星照耀中国》,学生在文段品读中不断汲取着中国共产党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另外,整份试卷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呈现出强烈的生活化与时代感。《北斗,国之重器》一文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最前沿、最具时代感的新鲜材料,可读性强,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而题目中的“解释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一问,又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文学作品《与母亲相守50天》,叙说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母亲和女儿间的生活琐事,诠释了亲情的美好,既贴近学生生活,折射出生活底色,又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再如词语运用中出现的“对口扶贫”、病句修改中的“二十四节气”“开平碉楼”等,这些素材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使试卷富有生命的活力。
三、创新题型设计,引领教学方向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在考点设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部分题型进行了创新。
第一板块第5题压缩语段的第(2)小题,以往的考法是组合对联或运用修辞写话,考查内容涉及对联知识和修辞手法。今年则提高难度,将修辞与仿写结合起来考查。
第二板块中的文言文阅读,在题型设置上也出现了微妙变化。其中课内阅读第6题由以往的“解释词语”变为课外阅读第9题常考的“一词多义”,而课外阅读中此题则变为考查词语解释正误的选择题。第8题也由分析理解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考查难度有所提高。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13题由连续多年的两道选择题变身为一道填空题和一道选择题。其中第12题考查了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精准把握。
文学作品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题的考查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两题的设计颇具匠心:第17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与语气,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联系实际、鉴赏评价的能力;第18题要求学生“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向栏目推荐本文的理由”,设置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附加题板块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也有创新之处,从名著中选取两个片段,以此关联全书内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整本书的阅读情况。
中考题型的创新和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中考改革的新趋势,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依托课标,回归教材。教材不仅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很多题目都紧扣教材,甚至出自教材。例如“基础”板块的古诗文默写和词语拼写、课内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子翻译和一词多义等均来自课文。第8题简答题能在课后“思考探究”中找到答案;而第17题第(2)小题是一道鉴赏评价题,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会有难度,但命题依据则来自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一文后的“积累拓展”。
其次,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整份试卷中,我们看到大量阅读素材都出自课外,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也是接轨高中语文教学的体现。此外,题型的设置也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命题思路。例如课内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句式、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鉴赏评价、附加题板块强调的“整本书阅读”等,均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引领之意明显。
综上所述,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卷特色鲜明,坚守、传承与创新并重,既有利于考生展示其语文能力和水平,还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命题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和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