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历史教师必须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要懂得灵活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图片、文献、历史遗址等虽远离我們的生活,但通过现代信息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一方面,网络上也有很多历史电子书籍,《孙中山》《共和国的脊梁》《拿破仑》等历史类的书籍都可以在网上直接阅读,这样可以弥补纸质图书资料的不足,便于学生查阅课外书,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与学、人民教育网历史天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网站,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文史知识、历史文物图片、影视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生知道在历史学习中不只可以依靠课本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学生通过从网上查找资料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使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历史场景的想象空间,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发现问题,采取阅读、观察、视听、猜想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在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方面上的进步。信息技术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灵活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依据文字典籍(《海国图志》)、图片图像(商代的后母戊鼎、张骞出使西域图)、实物资料(历史碑文、古钱币、票据、红军刷写的标语),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建国大业》、《东京审判》、《中国远征军》)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意义建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远离现实的东西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再现,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即从以讲为主到以学为主。
例如教学《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展示学习成果,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写出深刻感人的心得体会和深刻的反思。其中一个学生在展示课件解说时选择了中国军队冲入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巷战,彭德怀在前线指挥百团大战,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后腾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命令等有关图片,并节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片段(其中有日本首相铃木关于“本土决战”的叫嚣,以及日本派遣军司令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的垂头丧气场景),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作用、充分展示能力提供了可能,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拓展了思维,开发了智力,转变了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妙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功能集于一身,既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励学生去唱,去欣赏,去感受民族精神,领悟爱国思想,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革命经典歌曲,分别反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更反映了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教学中教师将多媒体恰当引入历史课堂,不仅能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将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又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召唤,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影视作品最具渲染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感情共鸣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影片中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表现出极大愤慨,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效果得到了很好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使大量的图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教师打造高效智慧的课堂提供了载体,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的方法,也让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机整合,使历史教学焕发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图片、文献、历史遗址等虽远离我們的生活,但通过现代信息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一方面,网络上也有很多历史电子书籍,《孙中山》《共和国的脊梁》《拿破仑》等历史类的书籍都可以在网上直接阅读,这样可以弥补纸质图书资料的不足,便于学生查阅课外书,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与学、人民教育网历史天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网站,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文史知识、历史文物图片、影视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生知道在历史学习中不只可以依靠课本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学生通过从网上查找资料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使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历史场景的想象空间,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发现问题,采取阅读、观察、视听、猜想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在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方面上的进步。信息技术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灵活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依据文字典籍(《海国图志》)、图片图像(商代的后母戊鼎、张骞出使西域图)、实物资料(历史碑文、古钱币、票据、红军刷写的标语),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建国大业》、《东京审判》、《中国远征军》)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意义建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远离现实的东西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再现,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即从以讲为主到以学为主。
例如教学《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展示学习成果,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写出深刻感人的心得体会和深刻的反思。其中一个学生在展示课件解说时选择了中国军队冲入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巷战,彭德怀在前线指挥百团大战,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后腾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命令等有关图片,并节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片段(其中有日本首相铃木关于“本土决战”的叫嚣,以及日本派遣军司令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的垂头丧气场景),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作用、充分展示能力提供了可能,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拓展了思维,开发了智力,转变了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妙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功能集于一身,既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激励学生去唱,去欣赏,去感受民族精神,领悟爱国思想,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革命经典歌曲,分别反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更反映了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教学中教师将多媒体恰当引入历史课堂,不仅能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将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又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召唤,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影视作品最具渲染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感情共鸣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影片中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表现出极大愤慨,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效果得到了很好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使大量的图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教师打造高效智慧的课堂提供了载体,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的方法,也让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机整合,使历史教学焕发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