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世间对中秋节的痴迷无以复加,无论是冰壶秋月的激赏还是花前月下的空濛,总有一番冰纯冷凝的明媚味道。可贵的是这明媚味道中,并非全是高处不胜寒的雅致,而是充满浓浓淡淡的烟火气息。它给人以思念,给人以团圆,给人以美梦,更给人以温暖;无论是一块月饼,一面铜镜,一檐花灯,或者一支酒令,在所有温暖彻骨的情绪中,这些历经千载沉浮,沾染人间凡思的藏品,都见证了曾经的花好月圆,千里婵娟。
七星捧月饮“团茶”
“七星捧月”固定称谓是七星盘,一般有一盘、一瓶、七盏;如果盏的数目低于七,就不能用七星盘的称呼,而改称子母盘。该器型在哥窑、定窑中均有标本,河南巩县窑较为多见,可见影响范围之广泛。一瓶七盏在圆盘之上组成了“七星捧月”,而又恰似一轮圆月,极为珍贵。“七星捧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膜拜,无论是天文景观的直观表达或是炼丹术士的升仙臆想,众“星”捧“月”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古人无论是品茗还是饮酒,均与赏月有莫大关联,团团围坐,一巡斟过,各人自持,圆月立缺,而明月映照;二巡斟满,高朋畅谈,壶自圆润,而盏中盈盈;三巡已过,豪情满怀,推杯换盏,自此杯盘别过。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阳盈亏的哲学在此立杆映现,极为巧妙。汉代即有赏月的记载,而到唐代达到极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咏月名句。巧合的是,饮茶也由唐开始普及,且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团茶”也被称为“月团”。中秋之夜,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和。
寄情明月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花灯。当然,中秋节玩的花灯与元宵节的花灯有很大区别,并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玩法,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其奇巧精致令人赞叹,但这类花灯并不能长久保存,而且多数是儿童的玩物。国人过节讲究吉利,竖起高高灯笼庆贺中秋慢慢地成了传统。是以,中秋花灯与元宵节庆的花灯相互借鉴,比较起来,中秋花灯与月亮高洁的品性有些类似,它并不像元宵花灯五彩纷呈,争奇斗艳,往往素雅可人,玲珑曼妙,颇有明清文人画的疏朗风骨。笔者曾见一民国中秋花灯,上面尚有丝绸灯罩,想来中秋之夜,一点火光,远远看来,也有一番月朗星稀的味道。
青铜有意铸“蟾宫”
中秋之月,自古便承载了人们诸多幻想,嫦娥奔月算是最为著名的版本了,人们相信明淡暗影之下的圆月,有蟾宫、桂树、美女、佳酿,并将这样的画面具化地表现。笔者见过一面唐代铜镜,其镜面正是蟾宫图,仕女长袖飞舞,桂树写意传神,再加上一只捣药的兔子,也可谓之月下团圆了。唐代是铜镜铸造最为发达的时期,制作的铜镜华美精妙,铭文细腻,蕴含丰富,像这样直接表述传说的稀罕之物都体现当时之时髦景象。一面铜镜的历史,几与华夏文明的历史等长。是以,在斑驳铜锈的铜镜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时光的轮回和瞬间的迷失。正是一面面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铜镜照见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照见了人们最为隐秘的内心。
象牙酒筹行“月令”
清风明月,良辰美景,亲朋好友月下相聚,自然不可无酒,而古人讲究喝酒得法,极尽雅致,月下划拳猜枚自然太煞风景,所以便有了酒筹。酒筹来源于酒令,唐宋之际,酒令丰富多彩,白居易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一层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也是诸多酒筹的游戏规则。笔者见过一副清代象牙酒筹,无论是“枝上月初明”还是“暗送梅梢月”,几乎每支酒筹都与星月有关。可见行酒令之时,与饮者必须对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中涉及到月亮的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酒筹文化含金量之高。
祭月“谐星”兔儿爷
明清民窑瓷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类便是玩具,除去各种动物塑形,兔儿爷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制作精致,刻画传神,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笔者曾见一兔儿爷推磨造型,憨态可掬,颇为有趣。兔儿爷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有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这便是大量兔儿爷瓷器玩具产生的由来。最初兔儿爷的造型比较单一,只是正襟而坐,但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关节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七星捧月饮“团茶”
“七星捧月”固定称谓是七星盘,一般有一盘、一瓶、七盏;如果盏的数目低于七,就不能用七星盘的称呼,而改称子母盘。该器型在哥窑、定窑中均有标本,河南巩县窑较为多见,可见影响范围之广泛。一瓶七盏在圆盘之上组成了“七星捧月”,而又恰似一轮圆月,极为珍贵。“七星捧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膜拜,无论是天文景观的直观表达或是炼丹术士的升仙臆想,众“星”捧“月”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古人无论是品茗还是饮酒,均与赏月有莫大关联,团团围坐,一巡斟过,各人自持,圆月立缺,而明月映照;二巡斟满,高朋畅谈,壶自圆润,而盏中盈盈;三巡已过,豪情满怀,推杯换盏,自此杯盘别过。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阳盈亏的哲学在此立杆映现,极为巧妙。汉代即有赏月的记载,而到唐代达到极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咏月名句。巧合的是,饮茶也由唐开始普及,且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团茶”也被称为“月团”。中秋之夜,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和。
寄情明月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花灯。当然,中秋节玩的花灯与元宵节的花灯有很大区别,并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玩法,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其奇巧精致令人赞叹,但这类花灯并不能长久保存,而且多数是儿童的玩物。国人过节讲究吉利,竖起高高灯笼庆贺中秋慢慢地成了传统。是以,中秋花灯与元宵节庆的花灯相互借鉴,比较起来,中秋花灯与月亮高洁的品性有些类似,它并不像元宵花灯五彩纷呈,争奇斗艳,往往素雅可人,玲珑曼妙,颇有明清文人画的疏朗风骨。笔者曾见一民国中秋花灯,上面尚有丝绸灯罩,想来中秋之夜,一点火光,远远看来,也有一番月朗星稀的味道。
青铜有意铸“蟾宫”
中秋之月,自古便承载了人们诸多幻想,嫦娥奔月算是最为著名的版本了,人们相信明淡暗影之下的圆月,有蟾宫、桂树、美女、佳酿,并将这样的画面具化地表现。笔者见过一面唐代铜镜,其镜面正是蟾宫图,仕女长袖飞舞,桂树写意传神,再加上一只捣药的兔子,也可谓之月下团圆了。唐代是铜镜铸造最为发达的时期,制作的铜镜华美精妙,铭文细腻,蕴含丰富,像这样直接表述传说的稀罕之物都体现当时之时髦景象。一面铜镜的历史,几与华夏文明的历史等长。是以,在斑驳铜锈的铜镜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时光的轮回和瞬间的迷失。正是一面面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铜镜照见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照见了人们最为隐秘的内心。
象牙酒筹行“月令”
清风明月,良辰美景,亲朋好友月下相聚,自然不可无酒,而古人讲究喝酒得法,极尽雅致,月下划拳猜枚自然太煞风景,所以便有了酒筹。酒筹来源于酒令,唐宋之际,酒令丰富多彩,白居易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一层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也是诸多酒筹的游戏规则。笔者见过一副清代象牙酒筹,无论是“枝上月初明”还是“暗送梅梢月”,几乎每支酒筹都与星月有关。可见行酒令之时,与饮者必须对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中涉及到月亮的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酒筹文化含金量之高。
祭月“谐星”兔儿爷
明清民窑瓷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类便是玩具,除去各种动物塑形,兔儿爷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制作精致,刻画传神,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笔者曾见一兔儿爷推磨造型,憨态可掬,颇为有趣。兔儿爷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有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这便是大量兔儿爷瓷器玩具产生的由来。最初兔儿爷的造型比较单一,只是正襟而坐,但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关节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