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流变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韩君(1992.10.18),女,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学(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唯美学者作为西方文艺运动的先锋,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在欧洲大陆上掀起一股美学风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美学主张的碰撞使其逐渐摒弃传统的美学主张,接纳新的美学思想,最终发展成为纯粹的艺术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中不仅包含艺术的独立性与无功利性,更融入了艺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性。此外,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唯美主义还显示出内在的矛盾性。本文试图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在西方文学中的整个历史流变过程进行详尽描述,并做出客观评价,指出其内在的矛盾性,从而给现代美学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历史流变;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
  1.引言
  目前在文学领域,人们对于唯美主义仅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上,将它定义为19世纪末期兴起于英国的关于美学的文艺思潮。然而,这样的解释很难经得起后世对唯美主义的起源与思想内涵的细致推敲。面对这种文学困境,本文试图在唯美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究从萌芽期到衰落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美学主张,梳理各个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出唯美思潮的典型特征。此外,在对美学艺术层面的探究上,本文又从美学家对于个体生存价值的认识的转变中,挖掘出另一条思想脉络,来探究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中人文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为文学研究者开创出全新的视角,诠释美学的社会价值。
  2.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流变探究
  多数学者遵循传统的时间脉络,来梳理此文艺思潮的流变过程。这属于典型的按照历史自然观的方式梳理,虽涉及唯美主义的主体“人”,却对其深层思想的论述不够全面。因而,本文尝试加入“思想观念”这一新脉络,探究“唯美主义”所体现的从上帝的美学,到理式监控下的感性认识,再到浪漫主义中的感性主义,最后到纯粹的感性主义的转变过程。这样,时间顺序上的显性自然历史顺序与思想逻辑上的隐性人文历史顺序完美结合,更利于文学研究者发掘出西方美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2.1时间观念上的流变
  大多学者认为唯美主义源自德国的古典美学。然而,考究古希腊的文化史,我们可以发现唯美的文学形式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无彰显出人们对于纯粹美感的追求。因此,唯美观念的雏形要比学者平时所说的德法美学要再早上几百年。
  首先,古希腊文“aisthesis”可看做是Aestheticism(唯美主义)的词源,其感觉的意味本身和唯美主义所展现的主观情感与唯心倾向具有相通性。以此为基础,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其代表作品《美学》中率先提出“唯美主义”,用于论述文艺上有关美的感受。其次,柏拉图的美学著作对于艺术美的内涵的论述可谓是美学思想的基石,尽管柏拉图表达的较为隐晦。他指出:美不是有用,不是恰当,不是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也不是有益的快感[7].柏拉图试图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剔除美与其它事物的关联,从而突显出美的艺术独立性。这种美的排他性直接启蒙了后代德国的美学大师康德。在柏拉图关于美学阐释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的自律性与非功利性,表明对美和艺术的审视应该具备主观性立场,且美不应被强加任何利害关系,而应体现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后来,这种德国的古典美学思潮经由斯塔尔夫人《论德国》(1818)这一著作传入法国的文艺界,并逐渐形成一种美学风尚。同时,“L’art powr L’art ”的口号被法国哲学家概括为“Art for Art’s sake”(为艺术而艺术)在法国文艺之都上如号角般响亮地吹起,宣示着“美”的文艺时代的到来。
  紧接着,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戈蒂埃恰听到了时代对于唯美主义新的诉求般,适时地披上浪漫主义的华丽外衣,响应美学思想的号召,率先用切实的文学创作践行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尤其是他为著作《莫班小姐》(1835)所作的《序》更堪称是唯美主义的宣言。在《序》中,他详尽地阐释了“艺术是为艺术本身的目的服务的”以及“艺术与道德无关”,指出艺术在本质上拥有独立自主的界定性,这种独立性是与任何理论信条,世俗利益相隔离的。由此可以看出,戈蒂埃眼中的美学是一门抽象出来的艺术,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无关。紧接着,50年代爱伦.坡《诗歌原理》的传入启蒙了另一位伟大的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诗歌原理》中所论述的有关诗的理论和实践为波德莱尔指明了新方向。他指出“真实与诗歌毫无关系,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艺术与道德无涉”的唯美主义观点[2].从某种程度上,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戈蒂埃以及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观念。其代表作《恶之花》在前人的美学思的影响下极具个人创新特色的一部美学著作。在文中,他运用象征手法,从丑恶中提炼中美感。这看似是一种语义上的悖论,而实际上正体现了美的抽象性与包容性,是对艺术概念的一种全新的阐释:即艺术上的美感与世俗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美的评价不同,一切出于感性的表达都可看做艺术,无论丑陋,残疾,或病态,甚至堕落,都应该包含在内,而不受社会标准的评判制约。
  随后,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关于“挖掘丑恶中的美”的阐释丰富并发展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将法国的唯美主义推向高潮。1848年,先拉斐尔兄弟派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唯美主义运用的兴起,以《萌芽》为主要的文学阵地[4]。作为先拉斐尔派的艺术先锋,罗赛蒂,斯温伯恩,莫里斯,佩特等人掀起了英国唯美主义的第一次高潮。首先,但丁.罗塞蒂运用灵肉结合的绘画技艺,突显画作的朦胧美感。紧接着,1868年,斯温伯恩在其散文《威廉.布莱克》中引介了法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热情宣告艺术的独立“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为宗教的婢女,责任的导师,事实的女仆,道德的先驱...首先是为艺术而艺术,然后我们才可以为它添加其它任务[3]。”从这个角度来看,斯温伯恩如同一位勇猛的战士,手握锐利的战笔,为艺术的纯粹性扫除所有神秘主义的,道德的,宗教的世俗障碍,维持至上的艺术。除此之外,莫里斯作为具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美学革命家,也极大地推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向前发展。在美学的主张上,他继承和发展了罗斯金的“艺术与道德有关”的美学思想,并将尖锐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病态社会。传统宗教的衰落,商业化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阶级势力的集中,劳动工人超负荷的工作,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精神匮乏,艺术纯洁性丧失的病态。面对这种现状,莫里斯以一个改革家的姿态出现,试图采用生活艺术化的方法,治疗当时不健全的社会心理。尽管有人认为,从其强调“艺术与道德密切相关”来看,莫里斯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唯美主义者。然而,其艺术实践对于唯美主义诗学构建文化语境以及唯美主义诗学新问题的呈现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其次,英国唯美主义的第二次高潮由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奥斯卡.王尔德掀起。作为后起之秀,他在汇集诸多美学主张的基础上,发挥文学家批判性的艺术鉴赏力,融合贯通了作品中蕴含的文艺学家各自的文学思想,将其化作一股文艺思潮的洪流,推至美学艺术的巅峰。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1890),《道连.葛雷的画像》(1891),《快乐的王子》(1891)等。其中,第一篇主要用于阐释其批判性的美学观点,如文学的自律,独立性与个体主体性。在第二篇中,王尔德对主人公道连.葛雷的悲剧命运的安排,宣扬其“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的美学主张。王尔德将自己对于艺术的崇尚化分成三股力量,分别赋予在剧中的三个人物上,展现对美的消费,对美的捍卫以及现实对美的摧残,从而突显文学艺术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在《快乐的王子》中,他运用王子将身上的宝物去救济穷人的善行来体现艺术的现世价值,从而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这种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内在的价值相互契合,实现艺术的统一性。因此,王尔德观念中的艺术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且在文学作品中追求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以及故事情节的完美呈现。   最终,西方唯美主义于1895年在王尔德诉失败的诉讼中落下帷幕。经历近百年的流变,唯美主义思潮由最初的涓涓细流逐渐融入新的力量,最初转变为涌动着“为艺术而艺术”浪潮的汹涌澎湃的大海。如此宏大的文艺潮流衰落了,却并不意味着其将凭空消失。不妨将其理解为浪潮自此归于悄无声息的宁静,或是重新被分成无数的支流,流向瞻仰西方艺术已久的渴望美学思想熏陶的东方世界。1908年,一群拥抱美学热枕的日本青年艺术家勇敢地从英国美学家的手中接过“为艺术而艺术”的伟大旗帜,继续践行纯艺术的伟大实践。他们以《新思潮》与《三田文学》为主要的文学阵地,开始了“反传统,追个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战斗。紧接着,唯美主义在两股思潮(英国唯美主义与日本唯美主义)的推动下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大量的美学著作被译成汉语,传播其美学主张,尤其是传道士王尔德的美学作品,如《莎乐美》,《理想丈夫》。随后,中国青年文学家出版大量的美学述评,用于研究美学理论的精髓,如《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评传》等。直至30年代初,由于相近的社会现状与地理位置,在日本刮起的唯美主义春风吹到了中国广袤的文学大地上,形成一股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热。这股热流与此时已达到白热化程度的“王尔德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鼎盛期[6].因此,我们说西方唯美主义的火焰尚未熄灭,而是化成柔和的微光照亮了贫瘠的东方美学世界,为东方文学爱好者带去心灵启迪。
  2.2思想脉络
  追随以上各个时期的美学家所阐释的美学思想,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另一条思想脉络:即神学--理性主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感性修正理性--完全感性。不妨选取几个唯美传教士的美学主张为焦点,将其思想串联起来,构成高度紧密且逻辑性极强的线条。
  首先,佩特对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此岸--彼岸”说法的挑战可谓是从思想源头上纠正了唯美主义下世俗价值观的偏离。追溯西方古代史,上帝扮演着引导者与救世者的角色,成为现世人们心中美的化身。这种对上帝美的审视实际上体现的不是真正的艺术上的美,因为它不具备普遍性与独立性,属于一种狭义上的对美的感知。殊不知,人们所信奉的“上帝美”正显示了其思想上的束缚与被动性。因为人们将注意的焦点或是内心所有的希冀全部投射给了上帝,所以人们美的概念中其实是排除了对自身美的价值的。直到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人们才试图从没有任何精神寄托的情况下寻求新出路,也才真正开始思考自身的情感意志。尼采怀抱美学的哲学思想,呼吁人们通过唯美的艺术拯救自身。这种新的理念更属于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即理性与宗教谋杀了人的个体生命价值。
  紧接着,柏拉图对于“感性的认识应该依从与理势”的说法,也体现着唯美主义的局限性。其理念中的美是在逻辑关联下构建起来的立体美:即以个体的美为出发点,逐渐与其他个体的美融合,最终形成整体的共美状态。这种观念实际同“上帝美”一样是理性权威控制下对生命个体美的有意偏离[5]。因此,我们说理性的监控同样压抑生命个体对于美的主观感受。
  随后,浪漫主义文学中开始焕发出感性的唯美主义光彩,强调个体感官上的自由愉悦。其中,济慈,雪莱作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怀抱文学家批判精神,将唯美主义从理性的压控下解放出来,实现纯感性的美学。济慈提倡想象中的美感是无法超越的,正如想象中的音乐般,最为和谐美妙。再如,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塑造出给人间带来光明火种的叛逆英雄--普罗米修斯,颂扬其英雄美,展现个体的反叛精神。然而,浪漫主义者自由的情感的宣泄却显示出与现实社会的脱离性,因此最终不能摆脱宗教与理性主义的双重压制。所以说,浪漫主义中的唯美主义思潮,是一种“理性补充感性,感性纠正理性”的混合型思潮,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纯感性美学的到来。
  最后,英法美学理论的构建为纯艺术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从而使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性光芒。通过对时间脉络下英法唯美思潮的梳理,我们可总结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以下几个典型特征:1)美是艺术的最终目的;2)艺术具有自主独立性 3)艺术具有非功利性,与道德宗教无关。这种美学观不仅体现出艺术的排他性更体现在人类思想上的个人价值指向。因此,美和艺术的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类思想的进步,从精神上依附于上帝,到着眼于自身的价值,可谓是伟大的思想跳跃。而这种跳跃恰是迎合社会发展的诉求,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3.结论
  综上所述,唯美主义由古希腊哲学到19世纪英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运动,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衰落长期蜕变,最终成为美和艺术的完美代言。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诸多美学思想的交融迸发出新的人性火花。本文对唯美主义历史流变的探究破除了传统的单一分析模式,结合时空上的多维度与思想上的连贯性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唯美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立体感丰盈起来。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唯美主义做出客观评价,揭示其内在的价值与矛盾性,以期提供给现代审美以全新的评判尺度。此次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当代西方美学主义的研究未做细致分析,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略显薄弱。希望通过更加全面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完善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流变探究。
  参考文献:
  [1 ]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和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23(3).
  [2] 顾梅珑. 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4月.
  [3] 胡永华. 唯美主义.外国文学[J].外语教学. 2013年11月第6期.
  [4]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33(3).
  [5] 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 盛兴军. 颓废者及其信仰[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
  [7] 薛家宝著,唯美主义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其他文献
对于车来说,维修技师是它的大夫。一个好的汽车维修技师,不仅要做到心灵手巧,并且要细致耐心。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发展,修车还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8-02  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实现它,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保证。人的主体地位获得的过程,是通过外化的"教"转变为“内化的"学"的不断自我规范,自主发展的过程。由于地域文化和学生类群特征,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更多地依赖教师的讲授进行认知操作。
206的本土化让东风雪铁龙推出了中国版的C2,同一平台下彼此不同的外形设计,装配项目,以及品牌号召力令偏爱法系车的消费者兵分两路,这就好比日出的朝霞与日落的晚霞,感觉不同,选择
前不久给迈腾刷了电脑,不过跟故障码完全没有关系,就是想看看到底通过刷电脑,迈腾的这把遥控钥匙还能带给我们哪些惊喜
【摘要】“直线型”教学模式自从创建以来,对初中数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直线型”教学模式很难再适应日益更新的数学教材和教学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教学模式——双螺旋教学模式,通过螺旋之“柱”、螺旋之“魂”两条螺旋主线,使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核心素养、数学理念呈螺旋式上升。通过双螺旋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探究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实践措施,其中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的确定、合理化分配教学任务、教育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以及建立高效的评价体系等等,以期能够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探究合作学习 高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当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存在着矛盾,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的现状与语文教学有着直接关系。本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解决的相关对策,提高学生应用文水平,使学生真正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 基本能力 语文教
作为动力总成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变速箱的性能直接意味着它可以把发动机的动力演绎到何等高度。就像电影—样,剧本好是第—步,而演员的表现带给观众的才是直观感受!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本文分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以及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需要
要研究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今日如何构建,首先要弄清目前我们所信奉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怎么来的。我们主流话语中有一句名言,叫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我觉得还有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