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的满族文化元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刘小枫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书的序言说:“如果从形态角度来看,所谓‘文化’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指精神文化,亦称哲学、宗教艺术所体现的某种精神意识;其二是指社会文化亦即某一民族的历史中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结构、社会组织、使用技术、民俗习惯、礼制宗法等。”本文所论述的萧红作品中的满族文化元素,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笔者还对具体的满族社会文化形态加以梳理和考察。
  关键词:萧红 满族文化 民俗民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五四”以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且至今仍然影响巨大的女作家之一。萧红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三十一个春秋,但她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了近百万生動清丽富于民族精神的文字,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的顶端人物。鲁迅先生曾说过:“萧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这大概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人将冰心、丁玲、萧红作为三代女作家的领军人物并提。是年,冰心36岁,自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已经踏入文坛18年;丁玲32岁,1927年12月以《梦珂》登上文坛以来,从文也近10年;而萧红这时刚刚25岁,初涉文坛不过3年,她的受重视,实在是鲁迅独具慧眼。同时,这也说明鲁迅先生已经认为当时女作家中萧红是领军人物。
  对萧红和萧红作品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或文学艺术角度来解读的。近年来,在西方又有从女性主义和其他西方文艺理论对其进行研究的。但较少从民俗学和文化地理学来研究萧红的作品。读萧红的作品会发现存在着大量民俗方面的东西。特别是有很多满族文化元素在里边。
  一 萧红作品中所体现的满族文化元素
  由于萧红的经历,她的作品必定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当然主旋律是东北文化。而东北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东本文化不仅仅有滋养文化元素,还有闯关东到东北来开荒种地作买卖所带来的文化,以及由于哈尔滨当年有很多俄罗斯人、欧洲人、犹太人等和日本人对东北占领,对东北文化都是有影响的。
  由鲁迅先生作序的《生死场》,是萧红走上文坛并受到文坛重视和读者喜爱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背景就是呼兰河畔农村的生活。《生死场》中的农民们不仅种庄稼,而且还有捕鱼等其他活动。在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唤》中写到一个年青农民去山里打野鸡。从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生产和生活的小说细节正是满族的渔、猎、农、耕生活的具体写照。也许他们不是满族人,但他们来到了满族人的聚居地,必然要向满族人学习。还有在《红玻璃的故事》用挖窑形式来抓豹和山鹿等。另外,《后花园》作品中的主人公“二伯”在看到小孩们玩狗拉爬犁时对狗的折磨很不高兴,立刻把狗救了出来,把压在狗身上的东西都拿了下去,这也是满族人对狗很尊重的民俗反映。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萧红用心最多,整个作品就是东北小县城民俗民风的集成。作品中既有闯关东汉族人们带来的民俗民风,还有很多满族人的民俗民风,例如,呼兰河传中的一个地名“白旗屯”这正是过去满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呼兰河传》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萧红自己,她在家里翻腾出来的帽筒、满族官员戴的帽子以及祖母去世时包的“打狗饽饽”,这都是满族文化元素的充分证明。《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是她对童年时的回忆:祖父对她的爱以及她家的小花园,那些倭瓜花、黄瓜和不结樱桃的樱桃树,处处充满着温情。作品还给读者描绘了东北特有的跳大神,这种跳大神和满族萨满跳大神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是由萨满跳神加汉族的种种民俗神话狐仙儿、黄仙儿等演变而成的。
  二 萧红作品中满族文化元素的成因
  萧红本身是汉族,她的作品为什么会有满族文化元素在里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她出生在东北的呼兰河畔,生于斯,长于斯,她所有的童年记忆都在呼兰河畔,这对她一生的文学创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二是她的家庭,她的继母是满族人,他们家和继母家的交往使她记忆深刻;三是东北黑土地的文化对她的影响,东北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其中的满族文化占有很大的方面。
  1 呼兰河的女儿
  萧红生于呼兰河畔的呼兰县城,呼兰河从此与萧红命运紧紧联在一起,这条小河由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而闻名于世。萧红的出生地呼兰县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远古时期为息慎地;周秦时代为肃慎国的属地;汉代为挹娄的西境;魏时属勿吉国黑水部;隋代归属黑水靺鞨;唐代为黑水部北栅地。五代附属契丹国,号生女真。金时属上京会宁府;明归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索伦部;雍正十二年筑呼兰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三月改称呼兰县。被称为呼兰县时,萧红已经两周岁,大概对此没有什么记忆。笔者之所以要用这么多文字叙述呼兰的历史,就是要证明呼兰是肃慎即女真人的故乡,离女真人创立大金国的上京(阿城)距离很近。而女真又是大多数满族人的先人。实际上这里原来是满族人的居住地。这里的土地肥沃,可谓是膏腴之地。猎、牧、渔、耕得天独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每一个民族居住地的地域都曾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但那一处民族先民们生活的地方都摄入了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气息。
  呼兰是满语“烟囱”之意。这里后来有很多从山东河北来的汉族到此地开发,生活繁衍。萧红的张家就是由山东到东北后来辗转到这里。这里醇厚的民风民俗像奶水一样喂养着萧红。萧红的作品大背景几乎都是她的故乡,她的精神栖息之地呼兰河畔。这里的民俗如:“养个孩子吊起来(躺在悠车上)、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窗户纸贴在外”等的满族民俗在萧红童年的记忆力是非常深刻的。在她的作品中不经意就有反映。例如,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就写了满族人家的故事,可见满族民俗民风对她来说是触目可及的。这些满族的民风民俗并非是萧红刻意去写的,而是为了写故乡的人物、故乡的山水,不经意间就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作品便有了满族文化的元素,这些就是故乡原生态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出生地、生长地这些关联点对任何人,尤其是对一位作家,就成了自始至终都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因素并不因为作者的意图开始和停止,也不因读者的类型和特性而开始或结束,这是所有这一切或更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空间所赋予的意义,也就是说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2 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为人处世、对外面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人的遗传基因外,似乎还存在着精神上的遗传密码。
  萧红的家庭当然是一个汉族的家庭,是一个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家庭。但是在萧红9岁时,萧红的母亲便去世了。于是,萧红有了一个继母,这个继母是满族。据季红真先生在萧红传记中描述,她们之间关系并不好,这完全是可能的。继母这个角色是很不好当的,当时萧红的继母22岁,萧红9岁。9岁这种年龄,特别是像萧红这种很敏感的孩子,对家里各种人和事已经有了很清晰的看法,并且有了很强的反叛心理。受家里家外和各种关于后妈的负面的故事影响,萧红对她的继母就有了天然的敌对情绪。因此觉得继母处处都不顺眼,经常和继母发生冲突,并引出父亲对萧红的不满,父女之间关系也变得很紧张。萧红后来的出走,大概都与这些种种的问题有些关系。
  但是继母的到来,不经意间又对萧红对另一种文化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那就是满族文化。继母的到来并非是一个人,还有她的家庭,她的亲戚都要和萧红的家相互往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存在着农业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即使在县城里也是如此。继母突然来到萧红的家,萧红还是孩子,她当然不了解继母。所以她出于半是孩子半是大人的一种好奇心理,总是想了解她,当然也有渴望母爱的一面,所以她总是紧紧盯住继母,看着继母所做的一切:继母的言行、家庭以及亲戚们的往来活动。萧红的观察很细致,这些在她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例如她后期的小说《小城三月》中这样写道:“我继母的族中娶媳妇。她们是旗人,也就是满族人。满人讲究场面呢,所有族中的年轻的媳妇都必得到场。而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又说:“而她们是八旗人,大袄的襟下一律的没有开口,而且很长。”萧红的观察真是很细致,大袄下面没有开口都注意到了。通过对继母和她亲戚们的活动的观察和接触,使她对满族人的生活有了具体细致的了解。生活就是如此,谁也脱离不了家庭的影响,不管她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但家庭的影响任何人也摆脱不了,就像谁也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来摆脱地球的引力一样。
  萧红的女红也很好,在上海她和萧军为了参加第一次鲁迅先生的宴请,她连夜为萧军做了一件很合体的衣服。她曾在鲁迅的家,为鲁迅烙荷叶饼,烙韭菜盒子,鲁迅先生非常喜欢吃。而韭菜盒子就是一种北方满族的食品。她的这些很好的生活能力,显然都是她的家庭给予的。她的家庭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萧红文学作品中的满族文化元素都是在作品中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但她后期创作的《小城三月》并非如此,却是很集中地描写了满族人的生活,这说明满族人的民俗民风在她的头脑中早就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3 东北文化对萧红的影响
  东北文化对萧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萧红作品的文学语言都是汉语中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当然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对东北文化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不论“文化”如何被定义,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研究。例如,满语已经消失了,已经没有人用满语对话和写文章了。懂得满语的人也已经很少了,但是在东北方言中满语的词句却顽强存在着,在北京方言中满语的词语也存在着。对东北文化的定义和范围虽然有很多争议,但满族文化是东北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有人把这种文化称为黑水文化。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民族是从长白山走出来的,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是高山的人参、灵芝、野果,林间的蘑菇、野菜,山间的熊、狍、鹿、兔,江河中的三花五罗养育了这些儿女,就是这些白山黑水之间,峻拔的雪峰,浩瀚的大江和苍莽的林海,就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过杨靖宇、赵尚志、杨子荣和王进喜这些英雄人物。而萧红也是这一片土地的女儿,这片土地也产生伟大的作家。所以,萧红是东北土地优秀的女儿,而萧红的作品是东北文化的产品。
  作品随着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不经意之间就露出满族文化元素。这不是刻意地追求,如后来的寻根文学。甚至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的文学作品会有满族的民风民俗。满族的文化元素正是通过生活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著名人类心理学家卡丁纳认为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一个产生某种共享的文化经验的基本人格。社会上成年人的人格應该是由共同的文化经验塑造的,这种共同的人格倾向产生于社会的基本制度,而基本制度与传统的谋生方式,传统的家庭组成及育儿习惯有关。基本的人格结构又反过来产生文化的诸方面,现在经常运用的“基本个性”、“国民性”、“民族性”等概念均是指某一社会中存在着的一套典型的个性特征。萧红正是如此,她个性的成长,她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也是如此。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是与他的人生有关,萧红作品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萧红作品中有很多满族文化元素,是完全可以证明和理解的。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文联出版社,1990年版。
  [2] 季红真:《萧红全传》,现代出版社,2011年版。
  [3] 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4] 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 《关东满族》编委会:《关东满族》,关东满族编辑部,2011年版。
  [6]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付心欣,女,吉林长春人,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满族文化,工作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小亮是深圳某普通中学的初三学生。两年前他以1分之差与名牌中学失之交臂。中考很快就要来临了,小亮发誓要凭自己的成绩考进心目中的重点高中。他的学习成绩原来一直名列前茅
本文以依法治税的社会形势为背景,通过回顾税法的宪法传统,揭示从宪法学角度研究税法的必要性,并对税收从宪法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Based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axing
198年4月上旬,地处江苏盐城市解放北路57号的盐城穆和公司店堂里,经常有一些外地人围着该公司财务会计徐国监追讨货款。徐国监一会儿解释公司总经理陈国平出差未归,账面虽有钱,但没有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曹植生活于乱世,经历了汉末和著名的三国时期,一方面他学习汉乐府从那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则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建安诗风。他的诗歌追求工整华丽但又具有流转浑
我想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堂课上的一幕情景:班上56个同学全都站了起来,在一半是紧张一半是热闹的气氛中,给了周围的同学一个深深的拥抱。那是五月的一天,高考越来越近,教室里越
图表与数据通常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传达丰富的信息,图表命题形式比较灵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要求,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比较分
临近年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201 3年年度热词“selfie”(自拍),这6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并不复杂:用智能手机或摄像头给自己拍摄的,并发布于社交网络的照片。无处不在的“
她有家人、同事,有爱也有温暖,却为何选择自杀?是追求完美的梦想与不完美的现实之间永难协调?也许只有走进小雪的内心,你才能有所了悟。 She has family, colleagues, love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儿童的思维特征大多是问题性的,产生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问题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