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给量的安全问题,而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和中国农民的就业与生计安全问题。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对本国农业实施的保护条款,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日前,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举办的博士生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缺乏价格竞争力是软肋
  2012年年底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是:产量连续增长,但价格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陈锡文分析说,首先,近年来,我国的土地租金、人工工资、投入品和农业服务等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主产区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也在持续提升。其次,人民币汇率坚挺。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兑换美元已升约25%,意味着以美元结算的国际市场粮食降价进入中国市场。第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通货紧缩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到2015年年底,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分别下跌32.3%、32.2%、44.8%、34.9%。第四,全球海运价格暴跌,散装粮食从美国墨西哥湾到我国广东黄埔港的运价,如今只相当于2008年时的1/3左右。国际粮价跌、海运价格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三跌合一”,最终就体现为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下跌。
  “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步入困境。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由此也导致了各国粮食生产成本各不相同。”陈锡文说,我国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达成了农产品市场对国际市场开放的管理制度,这主要是关税配额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我国政府承诺,对进口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大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即对配额数量内进口的粮食实行1%的关税,而对超过配额进口的粮食实行65%的关税。我国承诺每年进口粮食配额的上限为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迄今为止,上述三大谷物的进口数量都未达到我国承诺的配额数量。由于有关税配额制度,能够进口到我国的三大谷物数量上是可控的,不超过我国目前谷物总产量的4%。
  从2009到2011年,我国在小麦、玉米、稻谷这三大谷物上就已渐次成为净进口国了。如果国内粮价继续按前几年的态势持续上涨,预计5~7年,我国粮价将全面高于按65%关税征收后的进口粮食完税成本价,那就意味着关税配额制度的防线将全面失守。另外,近年来,一些不受关税配额管理的品种进口量激增,如大豆、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木薯等。这些在饲料行业作为玉米替代品的品种,构成了对我国玉米市场的严重冲击。2015年,进入我国市场的这些替代品高达3927万吨,再加上配额内进口的玉米约473万吨,合计接近我国当年玉米产量的20%。
  “这就迫使相应数量的国产玉米失去了市场,不得不进入仓库。这是引发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一大原因。”陈锡文说。
  推动粮价形成机制改革
  粮价是农民最为关注的话题。2004年,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明确提出全面开放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此后,为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局面,国务院又制定了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2008年到2014年间,国家每年都适当调高最低收购价水平,这7年中,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提高了63.9%,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提高了90%以上。国家于2007年和2008年又先后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和大豆实行了临时收储政策,到2014年,国家公布的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价格比最初实行时分别提高了60%和29.7%。
  “这两项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对市场价格形成顶托作用,但在实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干扰。”陈锡文认为。
  一个突出表现是,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逐步演变成了市场最高价。在东北和内蒙古,由中储粮系统收购的玉米,随着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提高其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在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成为“政策市”,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流通的粮食收储市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另一个表现是,粮食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果按市场均衡价格不可能收到粮食,而购买按中储粮拍卖价出库的粮食,利润太低,出现了“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等现象。
  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陈锡文表示,要加快改革玉米价格形成机制,让玉米价格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并以此引导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推动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激活玉米购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采取既有利于调动加工企业积极性,又有利于玉米去库存的相关政策措施,扩大加工企业对国内玉米的需求。此外,还要保障玉米生产者的合理收益,要研究出台符合国情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使农民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能够平稳渡过难关。
其他文献
读者武女士问:早春菜定植前后,该怎样管理?  答:低温炼苗 低温炼苗可明显增强蔬菜秧苗耐低温能力,有利于蔬菜定植后及早缓苗。低温炼苗一般在蔬菜定植前7~10天进行,且不可时间过长。育苗床白天温度保持在15℃~20℃,夜间温度保持在8℃~12℃。  提前扣棚 為使蔬菜秧苗定植后尽快缓苗,需要棚室达到一个最适宜的温度。因此,在蔬菜秧苗定植前10天,应将棚室覆盖塑料薄膜,密闭棚室,提高地温。  适时定植
期刊
近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和休闲观光型农场的建设。很多人办自己的家庭农场都发挥着自身特色,那么要想家庭农场挣钱,都有哪些方法呢?  拿补贴  国家近几年对家庭农场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并且还可以享有额外的补贴,这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为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同时引导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特别为已申报成功的家庭农场增加了更多的补贴项目。 
期刊
读者陈华鸿问: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答:整群猪围攻一头猪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不是同一圈舍的猪。如果猪群里进了一头陌生的猪,猪群就会群起攻击,甚至能把生猪咬死,因为在原猪群里是有等级关系的,生猪进入就挑战了原有的等级。  猪群中有咬尾的猪,這是群约化养殖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所以群约化养殖都在小猪一出生就断尾。被咬尾的猪一旦尾巴被咬破出血,猪群就会群起攻击,这是猪的原始嗜血性造成的,直到被咬尾的
期刊
读者雨露问: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  答:防治方法如下:  用藥前,摘除病果、病叶,尽量摘净。  可选用的药剂有:速克灵、嘧霉胺、克得灵、凯泽(啶酰菌胺)等,应在晴天上午使用,重点喷施果实两头。  喷完药后,关闭风口,待温度提高6℃~8℃后再放风,应从小往大放。  另外,上述几种农药可轮换使用,尽量不混用,7天左右一次,连续用药2~3次。  (黄金宝)
期刊
读者马先生问: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答:草莓灰霉病,已经有病的果实,无法恢复,应立即清理。在清理前要先采一次果,然后摘除病叶、病果。  摘的时候,要带一个塑料袋,随摘随装入袋中,集中销毁。装时尽量避免病菌的飞扬扩散。  清除过后应立即使用啶酰菌胺、嘧霉胺防治一次,隔7天采收,再防治一次。  此外,在管理上要避免高湿,少浇水。温度上升后,适当的放风,夜间的温度适当提高,減少结露,降低环境的湿度。(
期刊
读者王先生问:西蓝花高产栽培有什么技术要点?  答:西蓝花栽培应选择排灌条件好且前茬不是十字花科(大白菜、包菜、花菜、萝卜)的田块作为育苗地和移栽地。育苗应在通风、排水良好、遮阻、防雨的设施大棚内进行。播种后,苗床上及时覆蓋地膜保墒,膜上加盖遮阳网降温,大棚上覆盖顶膜,顶膜上加盖遮阳网,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合理密植 定植前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10000公斤,高浓度复合肥50公斤,硼肥
期刊
元旦刚过,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议,这既是去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总结会,也是新一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动员部署会。  河南农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特别是2016年5月全省第一次推进会议以来,河南对脱贫攻坚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广度、深度、精准度前所未有。  眼下,全省上下正在以昂扬向上的斗志,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对老百姓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实惠?笔者为此梳理解读出8个民生看点。  【看点1】广泛覆盖——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  《纲要》:科学灵活选择接入技术,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发达地区优先推进光纤到村。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
期刊
新鲜的时候,外观看上去和普通鲜食甜玉米无异,而脱水之后,胚乳干瘪,胚芽却很大。  “这个品种是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华健1号’。大家都知道,胚乳的主体是淀粉,胚芽则用来榨油。微胚乳意味着胚乳少、胚芽更大,出油率更高。”广西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钢告诉笔者,“‘华健1号’不仅可以整粒压榨,而且其含油率可高达25.7%。”  含油率25.7%,是不是很高?是的!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
期刊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北省隆尧县的优质麦探索已有多年历史。如今,全县优质麦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4000亩发展到32万亩,单产从每亩38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成为全省优质麦生产重点县,并且紧紧依托以今麦郎为首的多家食品企业,打通了“从麦场到卖场”的高效输送渠道。那么,未来的优质麦品种如何优化?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不久前,业内专家聚首隆尧,在第二届中国优质麦产业发展论坛上献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