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国如何取舍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科学装置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大型对撞机应运而生。然而,因其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到底是否要建,各国掂量再三。

美国:放弃“烧钱”竞争


  美国超导超级加速器(SSC)建设项目在上世纪的“夭折”,是美国科学史上的伤心往事,不少高能物理研究人员提起此事都叹息连连。美国从大型对撞机竞争中“出局”,此后也未就开建新一代大型对撞机有新规划。
  在SSC项目选址地得克萨斯州爱丽丝,已建成的22.5公里的地下隧道被弃。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韩涛对记者说:“宣布终止SSC让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从美国移到欧洲。”
  SSC对撞能量达40TeV(万亿电子伏特)。然而该项目经过几年建设,在完成了约20%、花掉了20亿美元后于1993年被美国国会取消。当年美国物理学界分为两派,反对建设方主要担心对撞机挤占其他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影响力最大的声音来自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
  菲利普·安德森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反对建设超级对撞机终究还是对的。”他认为,粒子物理学家太执着于高能量对撞这个代价极大的单一研究方式,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实验事实(比如暗能量、丢失零点能、暗物质等问题)比追逐高能量还有意义。
  如今,美国最高能量的对撞机是始建于1983年的费米实验室的加速器Tevatron,对撞能量为1.96TeV。美国更寄望通过中微子研究揭示“标准模型”外的秘密。费米实验室计划耗资10亿美元建造长基线中微子设施,于2026年向不同探测器发射中微子束,成为世界中微子研究的领导者。

欧洲:谨慎决定未来方向


  欧洲拥有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其质子对撞能量为14TeV,轨道长度27公里,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超过2000名物理学家参与。研究者所属的大学与实验室共同出资兴建这一耗资约80亿美元的“大家伙”。LHC所在的瑞士日内瓦与法国交界地区已发展为一座汇聚全球研究者的科学中心,有100多位中国研究者在那里工作。
  2012年,科学家宣布利用LHC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完成了粒子物理所谓的“标准模型”。然而,LHC目前已经达到其设计能量,要进一步寻找新粒子,需建设能量和精度更高的机器。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3日,LHC二期运行结束,进入第二次长停机阶段,进行大规模升级,无数科学家迫切期待“王者”早日归来。
  据2019年12月17日消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管理层12日向理事会提交的新日程表显示,LHC将于2021年5月重启,并一直运行到2024年底。2025年将再开启新一轮升级,直到“高亮度LHC”于2027年“闪亮登场”。继任者“高亮度LHC”将比LHC产生更多碰撞,预计在整个运行期间积累的数据量将超过LHC的10倍。
  2019年1月15日,在中国完成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概念设计报告两个月后,CERN也公布了 “ 未来环形对撞机 ”(FCC)的概念设计报告,提出投巨资分两步建设下一代超级对撞机,计划在本世纪50年代完成建设。根据新报告,FCC将成为LHC的继任者。
  CERN加速器和技术总监弗雷德里克·博尔德里说,FCC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100公里长的环形超导质子加速器,其能量可达100TeV,比现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高一个数量级。
  根据这份报告,FCC的建设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投入90亿欧元,完成100公里的隧道建设,并建设一个大型的正负电子对撞机,预计这一步工作可在2040年前后完成;第二步是再投入150亿欧元,完成超导质子加速器的建设,预计能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投入使用。
  该中心表示,FCC构想如能实现,将以前所未有的能量让基本粒子碰撞,能用于精确研究希格斯粒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还有助于探索暗物质、反物质等。

日本:注重“经济实用”


  日本已经完成了下一代大型对撞机的初步工程设计,并得到美国能源部和CERN的支持。与欧洲不同,日本选择建设更加“经济实用”的直线对撞机。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冈田安弘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介绍,日本研究界一直在向政府建议由日本主导国际直线对撞机(ILC)计划。
  冈田安弘说,ILC将在总长约31公里的地下隧道开展正负电子对撞,虽然对撞能量仅为1TeV,却可更好地分析对撞后新粒子特性,在精密测定希格斯粒子、探寻新物理方面的能力远超LHC,还可在发现暗物质粒子方面加强同LHC的互补性研究。
  ILC拟由日本国内外的物理学家担纲进行设计和开发,由日美欧分担费用,打算在2025年前后动工,力争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运转。
  预计ILC建设费用为8000亿日元左右,日本分担3000多亿日元。由于担心对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日本政府表示“需要谨慎地研究”,沒有正式决定在日本建设。
  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谨慎的日本、欧洲和尚无计划的美国会给中国建设大型对撞机带来难得的“窗口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决策机制在推行大科学项目上更具优势;但反对者认为中国并不具备欧洲多年的技术积累、人员合作基础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没有日本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 来源|综合自科技日报、上观新闻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心中带来一场“地震”,这场波及全国的心理“地震”,“震中”也在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牵头一项样本量达76530人的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2月9日到2月23日,调查对象来自全国。调查结论显示,武汉公众的失眠、抑郁、疑病、强迫、躯体化、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最为明显,武汉作为疫情中心,当地人们体验到的不适情绪更强烈,适应状态更差,需要重点关注。  这项研
期刊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寒假变得极为漫长。长时间封闭式居家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重大考验。如何识别并积极对待青少年心理问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吴硕琳副主任医师接受了本刊专访,她指出,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子女示爱尤为关键,“认知观念正确的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子女的父母,以尊重示爱,是拥有良好亲子关系、沟通方式及家庭氛围的前提,也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线保障。”出现这些状况,家
期刊
带氯字消毒剂均可用于新冠病毒消杀?左氧氟沙星可防止新冠病毒从眼部感染?红外线测温仪对身体有害?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一些关于疫情的传言也似病毒一样开始传播,而如何做好正确防护,更是有五花八门的说法。谣言止于智者,要鉴别这类信息的真假,唯有相信科学,多学习、多甄别。  近日,几条关于新冠肺炎防治、抗菌杀毒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这些信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却又颇受关注。那么,这些传言是否真实,是否有
期刊
2020年的春天已经到来,原本万物复苏的时节,所有人的生活都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在漫长的窝家时光里,许多人久违地投入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开始关心起粮食和蔬菜。  “民以食为天”,在当下尤显意义重大。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部分国家也纷纷颁布粮食出口禁令,令人不由得担心今年全球粮食的供应市场会不会也有一场大风暴。  在各行各业已陆续返工复工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却面临着极严峻考验:  首
期刊
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恶化给各国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美国疫情向全境蔓延,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截至3月26日,全球超过60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西班牙“封”国遏制蔓延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3月14日宣布,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西班牙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5天的“封城”措施。除工作、就医或购买生活必需
期刊
媒体报道,在疫情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大背景下,陕西一些企事业单位主动安置近千名贫困人口就业就学。2020年是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此举,是新时代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创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据报道,陕西的这些企事业单位派出工作队,对11个地市1537个行政村的
期刊
当身体上的疾病终将以痊愈方式终结,心灵上的伤,是否也能随着时间而消散?  1月25日,武汉封城第三天,“希望24热线”开通了“防疫专线”。从那天起,这条成立于上海的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每天接到上百个与疫情相关的求助电话。  来电者中,从最开始担忧自己是否感染了病毒,“我一个星期前和同学聚餐,现在有两个人确诊了,我也开始觉得胸闷”;到由于隔离而引发亲子矛盾,“妹妹和妈妈吵架了,她把自己关在房间
期刊
在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成为高频词。近日,中央相关部门多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新基建”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如此受重视?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本次抗疫过程中,“智能测温巡逻机器人”“无人机消毒”等的出现,5G+多
期刊
解释“大科学装置群”的概念,首先要从“大科学”(Big,Mega or Large Science)说起。1962年,美国学者普赖斯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发表了4次演讲,汇编成《小科学 大科学》一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当一个科学家行将结束学者职业而回首往事时,会发现在他之前所产生的科学成果只占他自己知识的10%~20%,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科学活动的时代性和新颖性。现代科学显得如此宏伟,它完全可以与埃
期刊
最近,一篇题为“杨振宁的最后一战”的文章(作者醋醋)广为传播。文章谈的是几年前的老问题——“超级对撞机”(CEPC)该不该建,但写作手法却极其“新媒体化”。中心思想就是盛赞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在建“超级对撞机”问题上坚决的反对态度:“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我没办法能够接受这个事情。”同时揭露出“围绕中国超大对撞机的争论,背后其实还是科学权力之争”。  这篇文章采用了一些自媒体最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