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与行政模式

来源 :中国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重大地震异发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5.12汶川地震”突发,生命财产损失极重,次生衍生耦合风险因素叠加,比如:重灾区城镇乡村建筑集群、灾民生产生活设施顷刻坍塌在废墟瓦砾之中,交通、通讯、水、电、汽等社会生命线崩溃, 生态环境面临传染性疫菌的浸淫等等。但两年后的今天,原重灾区新现代化建筑集群林立,城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灾民生产生活恢复和谐有序,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无疑,这种灾后重建迅速、高效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奇迹,得益于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制定和建设。研究“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制定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到我国政府人本化的科学决策水平,求实、务实、先进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政体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的综合协调处置能力,验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水平,展示了伟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力,人民分享到了“一案三制”建设的成果。从某种角度上看,“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在科学运筹海量人财物力上,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体优势上,在国家大型系统工程的立项施工建设上,比历史上“万里长城”的修建还要伟大,比“都江堰”工程还要恢宏!
  国家政策法规高效出台、配套、环环相扣,突破体制机制瓶颈“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一个层次、一级政府、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灾民临时安置,伤员医治,三孤安置,恢复生产,灾民长期安置,城镇乡村社区或家园重建,教育恢复,重建献策,心灵重建,四川旅游重建,民众心理疏导,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专业系统;涉及经费来源和保障;涉及科技支撑和产业发展;涉及法律、保险和相关政策机制;涉及重建人才团队和建设建筑规划机制;涉及科学理论基础等诸多体制。因而, 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综合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灾后重建最根本的基础
  这个系统工程的关键点很多,主要是援建的政策法规体系,援建的行政组织架构或模式,援建的目标、方针与责任属性;难点很多,主要在于援建理念、新旧文化习俗观念的冲撞,新型城镇乡村社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的坐标体系;风险点更多,“关键点”和“难点”解决不好都可能变异为各种风险。主要是援建过程前中后期未先认知的区域重建与全局重建之间的主次矛盾,国家财政、援建地方财政对受援建地区转移支付的合理途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黑洞,当前尚未破解的技术瓶颈、体制机制瓶颈、这些问题和矛盾很多是中央和国家所面临的必须先解决或逐步解决的,有些困难和风险是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各行业、各类企业化解的;有些援建理念和方针政策,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认可更需要让民众顺心顺意。否则,“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可能出现偏颇或重大失误。
  如何重建家园,让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早日从废墟上站起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成为当时摆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法制化进程,在灾后重建方面会得到充分考验,党和国家的形象、声誉、行政能力会得到充分验证。政府快速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组织有力、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政能力,既需要勇气、胆识、沉着和坚毅,更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的与时俱进。
  (二)历史经验和国际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借鉴我国过去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应当不失为一种做法。但由于年代、技术水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重建的规模、方式、手段也会发生极大的差异,故历史经验具有不可完全复制性。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有《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大都市震灾对策推进纲要》、《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美国有《1974 年灾害救济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法》等, 但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体制机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重建理念、方针不同,故国际模式也不可完全照搬。
  在我国建国近60 年之际尤其是自1979 年至今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尽管也相继制定出台过涉及灾害救助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但这次惊动世界的巨大地震灾害, 让人们感受到了巨大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诸多瓶颈和相应链条的柔弱,许多现行的保险救灾机制显得相当无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创新思路,迅速果断地制定出系统的政策法规和工程建设方略。
  (三)国家灾后重建的系统化政策法规高效、创新且配套出台
  在距“5.12 汶川地震”发生11 天后的5月23 日,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以下简称“规划组”), 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在距“5.12 汶川地震”发生22 天后的6月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第11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6 天后的6月8日,该《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 号的方式对外公布。
  这个特殊背景下的迅速出台的《条例》共九章八十条,确立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方针,明确了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和程序,确定了实施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以及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和任务。对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对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对灾后重建的理念、方针、原则、目标等方面的设定,堪称历史创举。比如,《条例》第二条强调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条例》第三条规定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的六条原则。
  《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汶川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步入法制化发展的良性轨道,构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法律框架,这也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条例》专门就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的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涉及恢复重建的方方面面,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特别是在运行机制方面,《条例》还就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权限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条例》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中国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条例》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行政运行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同时,《条例》的颁布还将为今后各地遭遇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恢复重建的个案标本和法规参照。《条例》让恢复重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进而能够实现组织有序、科学规划、推进有力的综合效果。
  与此同时,在法规层面上,为了部署好、执行好、落实好、配套好、监督好《条例》的系列文件环环相扣,陆续出台。比如:
  2008 年6月5日,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主持政治局常委会,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2008 年6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7 月1日,《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7月3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颁布; 9月19 日,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另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突出强调要求: 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下一步要深入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实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
  据《商业会计》2008 年第15 期刊载:“国务院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其中税收政策包括:自7月1日起,对受灾严重地区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但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除外。
  2009 年6月24 日,《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此后,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十个专项规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纳入规划的51个重灾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监督机制:审计署会同执法部门审计公布灾后重建资金物资
  有专家认为,汶川灾后重建层级专项规划具有时代战略思维。2008 年7月22 日环境
  保护部依据已颁布的各专项政策法规,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 年,要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从而为有效指导2008~2010 年期间地震重灾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重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财会学习》2008 年第9期刊载: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颁发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而民政部则印发了《汶川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的规定。
  此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
  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
  十个专项规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纳
  入规划的51 个重灾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
  如上所述,这些政策法规的迅速、高效出台,环环相扣,互为配套,为灾后重建系
  统工程的实施奠定了科学、坚固、具可靠性和可造作性的基础平台。
  对口援建、共建、慈善捐助,彰显社会主义政体和核心价值特色优势
  (一)援建工作亮点如星星般闪烁
  中央政府决定全国20 个省市“按照财政收入1% 的投入比例”对口援建四川、甘肃、陕西的策略,成为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亮点,集中发挥了发达省市的各种优势资源,解决了海量人财物力投入使用的重大问题。同时,灾后重建系统工程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援受双方建立了深厚感情,巩固了工作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闪耀出如下特色亮点:
  1.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科学重建”的彭州式亮点。
  2.“在重建中提升在发展中崛起”的绵竹式亮点。
  3.“建成多姿多彩特色新城镇”的平武式亮点。
  4.“六大转变”加快发展的青川式亮点。
  5.“改善民生是首要任务”的汶川式亮点。
  6.“抓产业重建推进库区发展”的汉源式亮点。
  (二)灾后重建成果像秋收一样硕果累累
  据2010 年5月12 日《四川日报》对《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综合调查报告》报道: 截至今年3月,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20 个省市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136 个,援建金额751 亿元,其中2974 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援建资金到位502 亿元,1864 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不到两年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三)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启示与内涵丰富深邃
  1.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2.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生动写照。
  3.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
  4.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推动区域互动合作的有力探索。   5.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国家应对解决今后类似重大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成功经验。
  (四)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打造出诸多经典模式
  1. 绵竹模式:绵竹嫁接江苏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2. 青川模式:浙江援建青川,变“输血”为造血。重点扶持了一批日用品超市、建材市场、物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及多家农资连锁店。
  3. 清平模式:文化重建,传承与融合。
  4. 北川模式:山东援建北川建设羌绣园,将羌绣加工业和羌绣参观旅游业融为一体, 形成北川羌绣产业链,可解决近千名北川妇女长期稳定就业。
  5. 汶川模式:在重建过程中尽量按原址原貌恢复重建或原址按照羌族传统建筑风貌进行重建,对传承和保护羌文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6. 大观茶坪模式:由援建转变为联建和共建。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 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 并突出后续产业发展,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
  7. 向峨模式:产业重构,将灾后重建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居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
  巨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彰显党魂民心和中华民族优秀基因“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验证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底蕴,让中华民族切身感受到: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举全国之力援建,更是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核心基础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展现了党和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
  3. 灾后重建系统工程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一案三制”建设成果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上述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迅速、高效出台中,不难看出,我国自2003年发生“非典”、“禽流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应急法规;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或总值班室,国家各部委、各省市县甚至乡镇社区都相继建立建设了相应机构, 及各类“应急预案”和“综合应急体系平台”;各级政府各类行业经常进行各类应急演练;如此等等,这些举措促进了我国社会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华民族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整体素质或能力。总之,我国“一案三制”建设成果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参考文献: ① 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②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③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④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⑤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⑥ 《中国首届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内刊》。
  ⑦ 2010年5月7日,在四川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上的相关报道。
  ⑧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同志在四川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⑨ 《瞭望》:2010年5月10日,《对口支援的汶川思考》。
  ⑩ 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综合调查报告》。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⑾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5月11日,《广东省对口援建新闻发布会》。
  ( 董传仪 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当前, 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和社会风险,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的安全运行遭遇一系列挑战,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更新社会管理理念,调整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增强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
期刊
齐重数据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重数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已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包括CAD、CAE、CAPP及PDM,数字化制造CAM,ERP。数字化机床等。2000年公司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选择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
期刊
纵观国际航空发动机企业,基于三维设计技术的良好应用和生产现场的高度信息化,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装配工艺编制的方式;为提高公司装配工艺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比国外先进装配工艺设计模式,在总结传统装配工艺设计上存在的内容可读性差、无法满足信息化应用要求等不足的基础上,以TeamCenter作为装配工艺的设计管理平台开展了数字化工艺变革之路。    数字化装配工艺的总体思路    针对公司装配工艺面临的诸多
期刊
公共危机事关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具备不确定性突发、威胁面广、破坏性大等特征,需要政府紧急应对、及时沟通、有效处理。危机信息传播离不开新闻媒体,政府需要借助媒体传播进行危机处理。近年来,我国各种重大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豆奶事件、水污染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艾滋针”事件等,均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恐慌,加之某些地方政府危机处理的媒体传播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了不良的国内国际影响。为此,本文根据媒体报道中对
期刊
There are entire books.
期刊
11月25日,安世亚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第一汽车集团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验收会在无锡举行。双方负责人就该项目做了总结,在验收会现场,安世亚太项目组对该系统进行了演示。据了解,该项目实现的目标是以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喷油器产品的研发和方针工作为背景,通过建设科研开发协同仿真平台,满足建立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研发的自动化集成流程、燃油喷射系统性能改进及优化、CAX模型及知识共享协同、基于流程的项目
期刊
中国当代智库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肩负着为未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储备的使命。这就是中国智库发展的现实国情与外部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中国智库,确立其发展理念与导向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正由于中国智库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独特的历史渊源、国情背景以及智库体制等,因此中国智库发展的理念与导向也就有别于其他国家,既切合中国国情,针对性强,又具有很强的
期刊
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并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先导性、支柱性与战略性产业,而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
期刊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得益于美国硅谷银行的特殊金融扶持政策。下面我们来简单述评该银行的特殊经营策略的作用。硅谷银行设立于1983 年,其出资人是几家商业银行机构,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500 万美元。在最初运作的10 年中,其金融产品只有贷款和储蓄,客户主要是硅谷的技术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型商业机构,与一般的商业银行别无二致。  1993 年是硅谷银行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它从一家传统商业
期刊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令国人自豪。但工厂毕竟只是工厂,没有核心技术, 人作嫁衣。日本一地震,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慌了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之言不虚也。  国进民退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互联网领域,只有按照市场法则, 大惊小怪。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会怎样?也许不可思议。  深圳曾经是开放的代名词,它会落伍 吗?至少在电子信息产业,它还是领头羊。  2011年3月11日,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