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生活中的社会性和道德性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融于学生生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生活;现实意义;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102-03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灵魂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于现实的学生生活。生活是对人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一场以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教育运动悄然兴起。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1]。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始终是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并要求通过教育来提高落后的生活和不合理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使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是“高尚的”,“完全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有利于从学生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抱有非常高的热情和期望,然而对国情、民情缺乏实际了解,易以理想的眼光看待社会与人生,以书本知识简单地衡量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对社会上某些困难和丑恶现象时,容易产生急躁和不满情绪,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超社会、超世界的姿态,以评论员、裁判员和法官的身份出现,甚至把自己誉为“唤起民众”的时代精英,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就是从理想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通过实施大量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必然改变某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隘意识,驱使他们探出脑袋,伸长脖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剖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大学生的思想会日趋深刻,人生态度会更加积极,社会责任感会不断增强。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
由于过度强调科学化、知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变成了教条戒律,学生们被要求每天都去记诵那些枯燥乏味的,脱离自身生活实际的思想规范条文,逐渐遗忘了对生活的生动体验,无法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乐趣,使本来属于生命一体化的东西变成了生命外在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了,甚至变成了束缚人和压迫人的东西,于是学生便普遍产生了一种想逃离甚至反叛这种教育的生命冲动,这正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微的重要原因。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就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大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又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建构内容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就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了生活主体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大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成为大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据学者研究和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而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用他们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来引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方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通过实践使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人的生活也离不开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只有通过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说是人言人殊,很难找到统一的意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但有千差万别、富于流变的‘东西’”[4];另一方面,“我们就在生活之中,对生活的认识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内在相关性使得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扑朔迷离”[5]。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途径与手段等等和以往相比都有了新的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现实,以当下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托,在理性的反思和重构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简单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阈出发,立足于目前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现时代的生活实践,并结合某个地区,单位或个人的具体生活实际,直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建设和品德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或灵魂能够为大学生所熟悉、所掌握,并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最后回到实践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并超越现实生活,去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视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础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说明教育要以人为本,从人的生活出发。另一方面,这也是改变教育现状所必需的。当前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人们更多地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无视生命存在的自由,一味规定、限制学生的生命潜能和活力,使其生命成为某种意志的体现或继续,这样学生的活动就是被动的、抽象的、有限的,致使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需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体系,回到大学生的生活,尊重大学生的生命发展。理论思维的培养要符合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活动方式和认知规律。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依托,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
大学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生命发展创造时机,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成长的情景,把学生鲜活灵动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教师应竭尽所能,调动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反思。例如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
(三)使课堂包含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不要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推导,要在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体验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源于生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要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灵活使用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国际国内时事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融于学生生活
目前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交替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效率更高。如实施专题化教学授课,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现实问题,开展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果自然贴切地融汇于教学内容中;实施立体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说、看并用,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劳动,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堂的理论,了解社会要求,完善自我,明确自我发展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应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中进行,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学校,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都要渗透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在社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闲暇活动、大众传媒都可以利用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庆祝、参观以及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创造既具真实性又有引导性的“道德情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指生活环境的两大方面,即生活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要能满足学生在校生活的需求。如我们学校的教室、宿舍的布置要温馨现代、和谐亲切,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让学生自然产生“校兴我荣”的认同感和“爱校如家”的亲切感;校园的走廊门厅是学生人来人往之处,布置得高雅大方就能起到教育作用;教学楼、图书馆走廊布置“规范廊”、“美德廊”、“伟人廊”、“名言廊”等名言名画素墙,校园园林景观的设计独具匠心等,都有利于学生成长。通过让教学环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产生近距离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校园生活中的积极思想因素。校园文化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要讲究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宽容,如举办一些师生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环境,并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的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表现。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指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世界是构成大学生的各种认识和观念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客观世界中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现实生活世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自发形成驱动追求美好、自我完善的原动力,从而由衷的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
[2]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6]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生活;现实意义;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102-03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灵魂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于现实的学生生活。生活是对人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一场以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教育运动悄然兴起。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1]。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始终是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并要求通过教育来提高落后的生活和不合理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使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是“高尚的”,“完全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有利于从学生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抱有非常高的热情和期望,然而对国情、民情缺乏实际了解,易以理想的眼光看待社会与人生,以书本知识简单地衡量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对社会上某些困难和丑恶现象时,容易产生急躁和不满情绪,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超社会、超世界的姿态,以评论员、裁判员和法官的身份出现,甚至把自己誉为“唤起民众”的时代精英,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就是从理想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通过实施大量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必然改变某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隘意识,驱使他们探出脑袋,伸长脖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剖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大学生的思想会日趋深刻,人生态度会更加积极,社会责任感会不断增强。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
由于过度强调科学化、知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变成了教条戒律,学生们被要求每天都去记诵那些枯燥乏味的,脱离自身生活实际的思想规范条文,逐渐遗忘了对生活的生动体验,无法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乐趣,使本来属于生命一体化的东西变成了生命外在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了,甚至变成了束缚人和压迫人的东西,于是学生便普遍产生了一种想逃离甚至反叛这种教育的生命冲动,这正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微的重要原因。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就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大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又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建构内容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就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了生活主体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大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成为大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据学者研究和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而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用他们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来引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方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通过实践使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人的生活也离不开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只有通过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说是人言人殊,很难找到统一的意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但有千差万别、富于流变的‘东西’”[4];另一方面,“我们就在生活之中,对生活的认识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内在相关性使得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扑朔迷离”[5]。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途径与手段等等和以往相比都有了新的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现实,以当下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托,在理性的反思和重构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简单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视阈出发,立足于目前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现时代的生活实践,并结合某个地区,单位或个人的具体生活实际,直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建设和品德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或灵魂能够为大学生所熟悉、所掌握,并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最后回到实践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并超越现实生活,去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视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础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说明教育要以人为本,从人的生活出发。另一方面,这也是改变教育现状所必需的。当前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人们更多地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无视生命存在的自由,一味规定、限制学生的生命潜能和活力,使其生命成为某种意志的体现或继续,这样学生的活动就是被动的、抽象的、有限的,致使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需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体系,回到大学生的生活,尊重大学生的生命发展。理论思维的培养要符合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活动方式和认知规律。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依托,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
大学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生命发展创造时机,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成长的情景,把学生鲜活灵动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教师应竭尽所能,调动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反思。例如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
(三)使课堂包含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不要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推导,要在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体验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源于生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要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灵活使用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国际国内时事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融于学生生活
目前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交替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效率更高。如实施专题化教学授课,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现实问题,开展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果自然贴切地融汇于教学内容中;实施立体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说、看并用,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劳动,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堂的理论,了解社会要求,完善自我,明确自我发展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应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中进行,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学校,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都要渗透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在社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闲暇活动、大众传媒都可以利用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庆祝、参观以及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创造既具真实性又有引导性的“道德情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指生活环境的两大方面,即生活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要能满足学生在校生活的需求。如我们学校的教室、宿舍的布置要温馨现代、和谐亲切,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让学生自然产生“校兴我荣”的认同感和“爱校如家”的亲切感;校园的走廊门厅是学生人来人往之处,布置得高雅大方就能起到教育作用;教学楼、图书馆走廊布置“规范廊”、“美德廊”、“伟人廊”、“名言廊”等名言名画素墙,校园园林景观的设计独具匠心等,都有利于学生成长。通过让教学环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产生近距离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校园生活中的积极思想因素。校园文化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要讲究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宽容,如举办一些师生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环境,并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的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的表现。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指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世界是构成大学生的各种认识和观念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客观世界中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现实生活世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自发形成驱动追求美好、自我完善的原动力,从而由衷的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
[2]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
[6]胡锦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