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学习为人处世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博学笃志,里仁为美;慎终如始,谦逊明辨;明德精学,笃行致强。这些处事之道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千年文化积淀对当现代人鞭辟入里的深刻影响。我认为,具备为人处事能力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基础,提高为人处事能力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为人处事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何从千年文化中学习为人处事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思考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君子之道亦是孔子教育我们后代的为人处事之道。传统的《论语》和《道德经》汲取先哲圣人的智慧,为我们探究为人处事之道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与策略。圣人孔子强调做人讲求仁义行道忠恕,道祖老子教育我们立身淳厚抛弃浮华。
  《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格物致知不忘初心需要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不懈的恒心和毅力。正所谓“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唐明皇前期焚膏继晷举贤任能,然而晚年纸醉金迷朝政腐朽,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变节不笃难逃失败。此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同样重要,正如有着百折不回毅力的精卫和不懈追求光明的夸父,流传千年的神话寓意着坚守初心锲而不舍的做人道理。如今浮躁的风气愈来愈烈,为现实而打拼的人们容易朝三暮四而忘了走上这条路的初衷,从而一曝十寒朝令夕改,可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寻找心底那宁静的一隅。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是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处事哲理,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中警醒自己的至理名言。
  《老子·二十二章》: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为人要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自己,不自见即不以为自己能看见,跳出自身的局限不固执己见如此才看得分明。不自是不独尊的处事原则在传统中华的治国思想中略有体现,贤明的国君不主观臆断变革法令增加农赋,更明智者如齐威王开朝纳谏,以社会的反映程度而不是个人想法作为衡量标准。既然一代地位崇高的君王尚能审时夺度,吾等更不应依靠自我偏见而是非判断不清。不容置疑人总是有虚荣心的,但自我炫耀表明一知半解却自高自大不思进取,为人处事要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不能冶性。”诸葛亮的《诫子书》教育后代为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思想在当代同样有教育意义,纵欲怠慢颓靡轻浮的人难以振奋心志乐观处事;处事草率莽撞焦炙急躁难以怀瑾握瑜清晰昭明。在这个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社会中,修身养德不仅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官之道。做人做官做事品德最重要,胡锦涛同志曾教育为官者,“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道”,浮躁的当代社会我们若能做到慎独则可内省不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著,《红楼梦》以丰富的文学意蕴为我们阐述了富有哲理的为人处事之道。丫鬟袭人深谙如何面对敏锐地洞察主子的意愿,以卑微的出身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的生活环境中顽强生存。我们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做人要找准位置,摆正态度,谨慎认真,宽厚和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正如大观园中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先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社会标准而把握分寸感去看待事物,人所处的社会范围影响了他的社会意识形态,诚然清醒自觉辅以对环境的敏感与把握方不致深处种稻浅种菱。人际交往与生存发展中态度决定高度,当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时要适应世界去生存,如果生活给了我们一颗酸柠檬那就将它酿成柠檬汁,为人做事勿让生活驾驭自己而努力去做命运的骑师。
  袭人对偏僻而乖张的宝玉耐心照顾细致呵护而获得老太太和王夫人的信任与赞赏,她无法抗衡却又不餍足于为奴的命运,但她恪尽责任谨慎做事、谦虚善良为人,深谙为人处事之道。谨慎负责的做事态度于细微处见水平显态度,在物欲纵流的现代社会能做到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难能可贵,我们为人处事要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要牢固求真严谨的观念,以细致负责的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上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四宽地莫着宽厚待人。”推己及人是千年积累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一。儒家讲求君子以厚德载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与宽厚的人打交道让人感到舒适而可靠,为人处事以心换心不只是涵养也是崇高搞得品质与美德。文化的积淀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经验与智慧,处事本无办法,但有超越办法的才智。
  在复杂喧嚣的社会中以安宁的涵养为人处事需要我们面对焦虑与愁闷冷静思考,清醒地反思促进我们在自我审视中进步,汲取古人的经验弥补独立思考的漏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代社会同样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态度。勤俭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养成勤俭的美德也意味着具备了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同时克制自私享乐并不是对智力的考验而是培养自律的品质。为人处事要懂得节制,我觉得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节制而不是释放,释放物质与精神是很容易的,可满足欲望后失去机会成本的懊悔无法弥补。同时做人要懂得自律,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我们应该恪守底线严格自律而不是纵情恣意地放荡来暂时缓解内心的空虚。
  从烽火戏诸侯到商鞅立木为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诚是真实,信是信任,诚信就是要做到言行信果。我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灵魂,诚信为人方能取信于人,这种无形的道德约束期待交流双方都保持诚恳的态度,如此诚信不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资源。诚信作为交友之基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守信体现对自己与对他人的尊重,其次忠诚的外在表现使自己散发可以依靠的魅力。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时。曾参不屑牺牲眼前利益而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倘若他失言不杀猪将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现代社会缺乏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诚信守信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愈来愈成为一些大公司任选才的标准。我们深知没有诚信的民族是可怕的,我们应该以诚信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坚持做以诚信为本的人,沉淀出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曾国藩治学修身和养德的家训传授子孙慎独则心安,而自修之难莫过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人都是自我行为的舵手,古代圣人能做到以高尚的修养和严谨的态度达成凡人不能及的为人境界。慎独为人重在自我监督,控制自己的欲望,可是诱惑弥漫的当代社会理智摆正自己的态度需要努力和技巧并存。社会经验磨炼出的处世之道指导我们根据对方的特点学习如何去与对方沟通,在与对方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三思而后行,即使对自己的观点有充足的信心和把握,也要倾听对方陈述后反复考虑且耐心琢磨后再发表见解,如此彰显处事的深刻蕴涵。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推己及人,即做出决定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更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赢得他人的尊重。正如春秋时晏子评价对齐景公隔岸观火对民情的言论:吾闻古之贤君,己飨饱腹且思有人腹饥;己着暖衣且思有人身寒;己身安逸且思有人身疲。然尓却不思他人。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我们也要像晏子一样,不主观臆断,作壁上观,发表一些自己的主观言论,而要多为别人着想,恒念物力维艰,客观对待每一件事。
  为人处事更要戒骄戒躁,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为他人着想。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知彼”最基本的是设身处地了解对方,一些失败者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到的黄金法则在如今仍然适用,我们在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与人交往,而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方为智者。人际沟通的许多困难与冲突常常源于差异与误解,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以品格赢得信赖去培养充实的感情基础并且争取获得对方的尊重,发挥敏感而善解人意的耳朵和会说话的眼睛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为人处事原则在当代社会的适用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与社会现象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学习到相关的东西,社会也是很棒的老师。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各自各样因为人际关系的烦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些相处不太融洽甚至是讨厌的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比如两个互相不融洽的人偏偏跟你的关系也都非常好,这样就非常苦难了,你会在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到他對另一个人的吐槽,可是你跟另一个人的关系也非常好,你就会不知道怎么接话,反之在和另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亦然,这种时候就要看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了,我个人觉得分为上,中,下,三种办法,第一种就是要看你的个人魅力,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去处理好两个人直接的矛盾和误会,这才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但是也是最难的办法,很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无疑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手,此为上策,第二种办法就是大多数人采取的方法了,保持现状,不能化解两个人的矛盾,但是在保证两个人关系不恶化的同时,也保持两个人跟自己的良好关系,游走与两个都很好的朋友之间,避免矛盾和尴尬。此为中策。至于下策么,就是一些心态不好或者社交能力不足的人,选择当鸵鸟,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只要跟自己没关系,俩个人随性好不过问,但是他忘记的鸵鸟虽然脑袋在沙子里,可是身体还全在外面,闭眼不见,但是早晚会波及到自己,最坏的结果就是同时失去两个跟你都非常要好的朋友,实属得不偿失,此为下策,不同的态度恰好体现不同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为人为学有哲理化概括。青年学生不仅要在学习的知识中培养能力,更要汲取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原则。博学即有望向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以博大和宽容的态度广泛学习开阔视野,努力做到兼容并包并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青年。审问和慎思在处事原则中指导我们通过自己的仔细思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对于不透彻的事情追根究底,经过深思熟虑达到学有所依学有所用。顾炎武发展传统思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人处事作出思与志的统一。明晰地分辨和明确地判别是选择结果的过程,人易在价值观冲击时随波逐流摇摆不定,若价值观不明朗会缺乏有力度的实行,那么所谓为人之道难以把智慧的道理落到实处。做人需坚定不移地志笃力行践行正道,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还是藉着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统一的,除此之外,老子在道教中强调万物皆有阴阳、善恶、正反和动静两极且物极必反。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文化与行为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事准则在交往频繁且人际关系复杂的当代社会同样适用。中庸之道关注的是现实,儒道思想是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宽容博大与果断理智的处事态度。汲取传统思想的精华,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扎根于五千年悠久浓厚文化的现代社会,待人接物以君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并且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参考文献:
  [1] 邵龙宝.儒家“为人处世”之道的正负社会效应研究[A].上海文庙管理处、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上海伦理学会.《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文庙管理处、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上海伦理学会,2007:19.
  [2] 王永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一种生存方式,语言文本是文学现象最重要的“事实”。以李清照《永遇乐》词解读为例,力避传统的由世界、作家而作品的单向度的考察,力图自下而上,以一种实证的文本的角度来重新寻求诗歌语言的审美解释,但这种解释又绝非局限于新批评所框定的语言结构自身,而是将其置于不同的视域中,求得文本结构深层厘析的新的向度。  关键词:文本;意象;悖论;反讽  1 新批评的地位  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
期刊
摘 要:北宋时我国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钟书也说提及文学必言唐宋。而在宋代文学之中,虽不及唐诗之繁荣,宋诗在文学史上也别具一格;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诗歌大家,在宋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与唐喜爱牡丹不同,宋人极爱梅,梅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晚年居钟山的王安石也写了很多有名的梅花诗他一生诗歌创作中的大部分梅花诗也是写于这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可以加速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包括资源文化符号、地标文化符号等,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应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旅游可以传播文化自信,文化展示是我国旅游地形象传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自信;旅游地形象;形象塑造;形象传播  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强有力支撑。多元文化是塑造地方旅游品牌形
期刊
摘 要:双子星座之一的李白,历来是评论家永恒的话题,关于他的方方面面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众多评论家却忽略了对他的诗歌主张的研究。其实,在李白的一些诗文中反映了他独到的诗歌见解,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不仅应该恢复风雅传统以及汉魏风骨,而且要清新自然。  关键词:李白;诗歌主张;创作实践;复古;清真  齐梁以来,浮艳靡丽之风弥漫着整个文坛,文学发展之路,举步维艰。隋文帝虽两下诏书,欲革新文风,然积重
期刊
摘 要:日本的间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印记,渗透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日本人对人对事的协调关系,本文通过对间文化的探析和解读,以跨学科角度的研究方式,将间文化的精髓运用在导视系统指示牌的设计上,并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希望对导视系统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间文;导视系统  1 日本间文化概述  日本人在日常对话中通常会运用一些委婉语调的措辞来让事情留有商量的余地,诸
期刊
摘 要:由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转移,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传播价值不足,创意千篇一律等原因,电视广告逐渐式微。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广告在渠道上要整合电视大屏对接小屏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内容上要挖掘多层面的病毒式内容,形式上要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的优势,增强电视广告的体验感。只有创新理念以用户为中心,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多途径创新,才能持续延伸电视广告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
期刊
摘 要:“王西厢”历来被视作中国古典戏剧中反映女性意识觉醒、大胆追求爱情的典范,而“董西厢”实际上已为“王西厢”的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本文正是通过对“董西厢”、“王西厢”的性别视角探讨,从女性身体、女性话语、女性地位三个维度揭示出两者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视角,最终使得文本进一步严谨地构建起男性叙事视角。  关键词:“董西厢”;“王西厢”;男性叙
期刊
摘 要:杜甫不仅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诗圣”,也是一个有着浓厚家庭观念的普通人。他借诗歌书写自己对家人的拳拳深情,寄托对乱世中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以及对自己无法给予孩子安定生活的内疚之情。儿女诗,更向世人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情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关键词:杜甫;儿女诗;情感内涵  一直以来,杜甫的形象,都是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而他的其它身份总是被忽略,对此,袁枚在《随园诗话》言:“人但知
期刊
摘 要:辞赋,我国文学史上的文体形式之一。“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其重要特征。辞赋滥觞于战国,在汉朝兴盛,达到顶峰。辞赋最初主要是用于抒发个人心志的,发展到汉朝,却愈来愈成为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因此,本文从辞赋的功能这一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汉魏辞赋在当时所起到的功用——讽谏颂美。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讽刺纳谏、颂美揄扬。  关键词:汉魏辞赋;功用;讽谏颂美  挚虞《文章流别论》曰:“赋者,
期刊
摘 要:盐课征收是每一个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辽盐作为全国盐区的重要一个分支,对于辽盐征榷的研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盐政全貌,掌握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辽盐征榷的沿革状况,对于东北盐政发展以及东北地方经济研究也会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辽盐;征榷;盐政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别的东西可以不用或者可以其他的东西代替,但盐是不成的,它同空气有同样的重要,所谓“不食盐则肿”。因此中国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