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棉纺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anti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陈梅龙执行编纂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共辑录、考订了盛宜怀书信、函电、奏稿、文札、簿记等珍贵档案资料七百余件,近五十八万字。这是中国近代史史料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棉纺织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织布局的资料,以往虽曾有搜集,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显得十分缺乏、零散。新出版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对织布局的创办经过作了详细披露。开篇的第一则史料《黎兆棠致盛宜怀函》,足征织布局的创办始终控制在北洋集团手中。
  此书不仅使我们对织布局的人事转换及其原因更加清晰,而且在其资本筹措、场屋建设、地址选定、购料建工等有关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1893年11月,织布局开工生产仅三年后,即因清花车间起火而遭致全厂焚毁,损失惨重。李鸿章札委津海关道盛宜怀赴沪规复。据悉,在12月初,盛宜怀便“已集商股银三十万两,并蒙宪台面谕,将各局闲款附搭官股银二十万两,不分官商,均作股分,一律派利”。可见华盛是有官股的。盛宜怀到沪后“拟就织布旧厂墙址烟囱建造一层楼,并就原有之五六百匹马力机器锅炉,装置细纱机七十张,约二万五千左右锭子,先行纺织,……并另选清花轧花厂一座,钱房数座,总期来年六月出纱”。这些资料反映了盛宣怀规复华盛的具体思路。盛宜怀一边建厂,一边又推行“限锭四十万,布机五千张”的主张,以期在继续实施北洋集团对棉纺织业垄断的同时,又能给集团中的一些人,当然也包括着自己和家族以办厂的权利。《上海纺织公所华商上李鸿章禀》是迄今最完整反映这一计划及设厂范围、规模的材料,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十个厂的名称,设机的数量、规模及地点,有助于解决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洋务企业的重要特点就是严重的官商矛盾。“官为扶持”既给洋务企业的兴办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给洋务企业的发展造成阻滞。《上海机器织布局》对此有比较多的披露。《布案驳议》就是其中很有分量的一篇。这篇出自经元善之手的驳文是这样写的:“龚道(即龚寿图)禀称入股五万四千两,查账上只有四万两。……龚道禀名谄附阿私,希图侵蚀,又将觊觎其后,不知所指名谄附者何人?若谓谄附郑道(即郑观应),则名方且禀请严札饬催。……尚有何事可以觊觎哉?”其他如《赵吉致盛宜怀函》中所揭示的:“在唐某(唐霖溪)架词捏禀,希图狡展,而莫公(莫祥芝)不卜,因何与阁下势不相能”;如《薛福成致李鸿章函》所揭示的:“龚如在局,恐又致散场,最妙莫如撤去,否则假以事权”等,均无不表明织布局内官对商的挟持、欺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华盛建立以后,盛宣怀秉权于一已,为规避风险,屡施招商承包。承包商马裕贵“冤单”披露:“未包以前,面禀督办、总办,厂中务需预备三个月零星物料始能接手,及至接手,察看机器动用器具,无一齐全,无一应手,……乃为此大声疾呼,而京卿仍置若罔闻”。这些则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官对商的侵夺,有利于我们认识甲午后官商矛盾的新发展。
  华盛建厂以后,盛宣怀是如何一步一步将企业演变为个人私产,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限于资料,总语焉难详。《上海机器织布局》为我们提供了探究的又一把钥匙。其实早在织布局初创时期,盛就采取假公济私、偷梁换柱的手法,以矿务局的抵押公款,转换为自家钱庄的私款,楔入织布局而成为股东。其心腹赵吉的密函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机器局一事,尊意拟将四万两尽作股分,高见极是……一则将来可推入公款,不致大受亏损,二则我将此四数和盘托出,既归彼局(指彭汝琮之后的纺织新局)之股,若彭姓纠缠,彼局必帮我拒彭。”织布局火烧后,盛宣怀奉命规复,其父盛康就想乘机举为总办。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年届八旬,精力尚健,汝系现任,万不能抽手,中堂如见信或委我会同商办,汝意以为然否,此话外间切勿响起,存而不论可耳。”后来盛宣怀委堂弟盛宙怀(字荔荪)为总办,但权力和股票始终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与盛宙怀的那些联号信及不断发生的股票转换都足以证明这一点。不仅盛宣怀的举动,从他老婆庄畹玉的信函中也可看出他们已把华盛(当然包括它的后身又新和三新)当作盛氏私产:“现今华盛你在家时只晓得折去五十一万,据永珊(盛宣怀外甥)、永韶等俱说结来共要折六十余万,想荔荪如此糊涂,由别人瞎闹。……你再不将此人(指韩仲藩)歇去,华盛越无收拾矣”(1899,12,12函);“再华盛越越不对,荔荪三个礼拜不到此,纱布公司账房管账人十分糊涂,据大少奶奶来说,华盛终不会好,大纯比华盛好,吾为此华盛十分心焦”(1899,12,16函)。这些话对我们认识华盛的性质及其演变无疑是很有好处的,这里实际上也透露着中国民族资本形成的又一条道路。
  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也是织布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上海机器织布局》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宝贵资料。尤其是使我们明确了不少借洋债的问题。其实,早在1884年,织布局即有“洋商旗昌亦愿入股合办”之议,只是因李鸿章:“旗昌人股显违定章”而作罢。次年又有“向汇丰姑商借股本银二十万”之说,至于李鸿章最后是否“俯为作保”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在1888年前织布局已有洋债的进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该年盛宣怀致李鸿章电中有“拟每年拨还官款二万,洋债本利二万六千”之语。马关条约以后织布局向西方的借款继续增加,且密度、额度都有增多的趋势。这些材料对于认清织布局借款的背景、数量、来龙去脉,进而探讨其性质和影响无疑是极有帮助的。另外,在如何引进机器设备上本书也披霹了许多重要材料,不仅正确反映织布局订购国外机器设备的种类、数量、价格、产地、付款方式,也展示了招投标等近代商业规范在中国的开始运用和西商为争取货主业务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至于聘用洋匠的合同则更让我们看到了织布局洋匠的人员选定、岗位职责、薪资待遇和工作情况。
  《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除了发掘了大量织布局及其后身华盛、集成、又新、三新的历史资料以外,还使我们对与此相关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棉纺织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大纯纱厂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对大纯纱厂的创办者及其规模、生产等了解甚少。有的文章仅表明其创办者“盛某”。现在从盛宙怀、严信厚致盛宣怀函以及《大纯机器纺织厂商办说略十二则》等来看,大纯的前身系由中国电报局总办杨子萱(宇廷杲)添设的大脖纱厂(可能创始于1893年织布局火烧前)。北洋决定创设华盛纺织总厂后,改由盛宜怀的大儿子盛揆臣经办,并渐至变为盛家私产。裕源的创办亦如是。从朱鸿度与盛宣怀的往返信函看,裕源厂的肇发,系出自于盛宣怀、朱鸿度共同的意愿,且两人各占一半股份。后来在办厂过程中颇费周折,朱鸿度遂以“鄙意封河尹迩,将来往返函商事不便”为由,提出将先事定购五十张布机(后有扩大)由己独办,“一切用人、造厂等事亦暂归一手办理”,遂成为后来的“朱局”,即裕源。朱鸿度明言“往返不便”,实质是为了摆脱官势的束缚。后来李鸿章给盛宣怀电文足资证明。除了纺织企业以外,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也发生着紧密联结。早在织布局初创时期,湖北矿务局的押款就进入到织布局。1888、1890年北洋集团两次对织布局的账目进行查勘。至于招商局在织布局余地附设纺纱厂,“议定租价,书立租契,俾沾方便之益,而无混淆之嫌”,则更反映着两者的关系。总之,《上海机器织布局》对我们探究其他洋务企业及其与织布局的关系,也颇多帮助。
  纵观以上,《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内容翔实、丰富,是我国近代较完整、较系统的工业资料,将会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经济史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上海机器织布局》,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陈梅龙编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46.40元)
其他文献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有一句名言:“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只有生活之树四季常青。”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因为它一经出现,构成体系,就与其赖以产生的生活日益隔膜,丧失青葱的生命本色而变得灰暗苍白。而生活,则永远是生命的本体,每时每刻都焕发出不可扼制的勃勃生机,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前行的脚步永不止息。  这样的生活每日每时都在滋生出新的问题,期待着理论发出回应。理论的意义仅仅在于正确回答生活
期刊
“学科”之由来,其实只是为了回应某种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精神活动。当曾经支撑着某一学科的社会状况不复存在或者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该学科的知识必然要被重新建构。就此而盲,宗教学可能是最为典型的。  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并没有宗教学(Religious Studies,即“关于宗教的各种研究”),而只有基督教神学(Theolosy,即“关于神的学问”)。宗教学之为谓,是基于一种逐渐达成的共识,即:“只懂
期刊
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有一首歌,叫做“让世界联网”。两位歌星在北京和深圳同时演唱,其中一位是个姓孙的小姑娘,长着一口小兔牙,声音好,表情好,舞姿也好,但我就是不知道她唱的是什么意思。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恶毒的文章,说我们的歌星是音带出色的鹦鹉,能够把没有意义的句子都制作得声情并茂。这个说法虽然有恶攻之嫌,但是多年以后我还是看不出我们的歌星演唱水平有什么进步。当然,今天要说的不是唱歌,而是“
期刊
基督教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在其向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过程中,曾发生多次激烈的文化冲突,产生的误解则更多。中国也不例外。个中原因,客观地说,既有基督教本身的问题,又有中国社会的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基督教成为受政府和法律保护的合法宗教之一。“文革”期间,基督教虽然也像其他宗教一样受到打击,但没有在中国社会失落,更没有根绝。“文革”之后,随着中国政府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再
期刊
“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恩格斯),从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开始,国家就一直与社会生活如影随形。尽管国家的形式千差万别,其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到了今天,世界上的人分属于不同国家的状况未曾改变,鲜有例外。在大多数地方,国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寻求一种合乎人类发展需要的国家形式,也就成为一件备受瞩目且饶有意义的事情了。  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现代意义上的联邦制并没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到目前为
期刊
金陵文化人周晓陆先生穷搜极讨,积二十年收藏之大成并编辑出版的我国首部“录入最多的押印专谱”——《元押》。过去,印界一谈到印文化,总是无一例外地津津乐道秦汉印玺乃至明清诸家,对于泱泱大观的“元押”则显然是忽视了。忽视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元代的认识普遍比较贫乏,甚至存有不少偏见。再者,元代文化多元性的特征,也使得大多数文人裹足不前,大凡不得不言说时,只好搪塞敷衍,以遮其无知之羞颜。例如梁启超在《中国历
期刊
看了《俗世的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第八辑》的《编者絮语》,有些想法,写在下面,希望以此来表示我因故不能与会的欠疚之意。  我没有接近基督教的经验,只有接触佛教的体悟,然而,在我通过某些体悟,有了某些新的感触、新的主张、新的变化后,我却更情愿说,如果没有与佛教相关的那样一些体悟、修行以至信仰的形成,我就不会如何,如何……  这样一种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如此表达,是不是也在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岂止是基
期刊
在王权高悬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与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最相类的便是“士”。近年来,有关反思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论著屡屡问世,葛荃教授著《立命与忠诚》一书,以史家笔触与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晚明东林党人的政治精神进行了深刻分析,便是其中的力作之一。  葛著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析了东林党人政治情感、政治行为、政治评价的独特性,以及执着得近乎偏执的深层原因,解开他们种种难以理解之作为的谜团。作者剖析了东林诸子在晚明
期刊
张志和教授的《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七十余年来《三国演义》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成果。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文学常识,而且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接受这一常识,但是,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如果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说罗贯中并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不但普通的读者不会接受,学术界恐怕也不会轻易认可。但如果要较真儿,学术界的专家们,谁有证据能证明《
期刊
读罢美国弦理论家B·格林的《宇宙的琴弦》,尚在赞叹感慨之时,又有幸浏览一部中国作者的奇书《三旋理论初探》,让我知道了:在中国本土,有一位不屈不挠的探索者,经过几十年执着的追求,按自己的方式独立构建了一种不仅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不同于量子力学、相对论,而且不同于超弦理论的崭新物理学体系。它所引起的惊喜,犹如在遥望世界科学最高峰的攀登壮举之时,惊奇地发现另一面山坡上竟闪现出中国攀登者的身影。  尽管《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