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应把语表语里语值结合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y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在1990年提出了“两个三角”的理论。两个三角包括“普-方-古”大三角和“表-里-值”小三角。邢先生当时是针对汉语语法研究提出来的,但在语法教学中也应该运用“小三角”的理论。在语法教学中如何运用“小三角”的理论,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运用邢福义先生“小三角”的理论,结合汉语语法事实,讨论在语法教学中如何把“表-里-值”结合起来。
  
  一 “小三角”的概念
  
  “小三角”是两个三角中的第一个三角。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角度,小三角指的就是三者所构成的“表-里-值”三角。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表-里-值”三角理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表-里-值”三角。
  
  1,语表
  “语表”是“语表形式”的简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表是指“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简言之就是“语法形式”,包括显性的语法形式和隐性的语法形式。显性的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等等。正如邢福义所说的:“是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比如“他笑”和“笑他”是不同的语法形式,前者是主谓结构“S V”,后者是动宾结构“V O”;还如“我的朋友”和“我朋友”都是偏正关系,语法意义虽然相同。但语法形式不同,前者有虚词,后者没有虚词;“慢慢”和“很慢”都表示“很慢”的意思,但形式不同。前者“慢慢”表示的“很”(程度高)的意义是通过重叠形式表示的,这种重叠形式就是语法形式。后者“很慢”也有程度高的意义,可是这种程度意义并不是通过语法形式表示的,而是通过词汇形式“很”表示的,所以“很慢”不是语法形式,而是词汇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如“拳头大”是一个歧义结构形式,既可以是主谓关系“S V”,也可以是偏正关系“N A”,而显性语法形式没有什么不同,但作为主谓结构,“拳头”可以用“什么”替换,“大”前面可以插入“很”进行扩展;作为偏正结构,“拳头”可以用“多”替换,可以变换为“像拳头那么大”,但不能插人“很”。还如“进口彩电”,是以“V N”结构形式为研究对象,那么,在“表一里一值”三角里,“V N”就是语表,v和N之间既有动宾关系。又可能有偏正关系,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是动宾关系,在什么的语境下是偏正关系,是属于语里概念。
  
  2,语里
  “语里”是“语里意义”的简称。邢先生指出:语里“指隐藏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里是指“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民主抽象意义”,简言之就是“语法意义”。包括结构意义、功能意义、范畴意义和情态意义等。结构意义是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等。如“死脑筋”是偏正关系。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都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组合功能包括充当某种结构成分的功能。如“死脑筋”是个名词性的短语,在句中能充当主语“死脑筋不行”,能充当“是”的宾语“他是个死脑筋”。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词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如名词是表示事物的,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等等。如“死脑筋”是表示事物的。语里意义还包括邢先生所说的“施受关系”和“意向关系”。“施受关系”指动作与相关人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施事表示动作或性状的主体,受事表示受动作支配的对象,与事表示动作的参与者或受益者等等。所谓意向关系是指句法结构反映在意义指向类型上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句子中词语的语义指向。例如“他在火车上写标语”。如果分析这个句子的施受关系,“他”是施事,“火车上”是处所,“写”是动作,“标语”是结果。可是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一种意思是“火车上”语义指向“他”,即“他在火车上,他写标语。”另一种意思是“火车上”语义指向“标语”,即“他写标语,标语在火车上。”通过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的歧义。
  
  3,语值
  “语值”是“语用价值”的简称。邢先生指出:语用价值“重视在比较中考究研究对象的语用效应,回答它到底有何价值的问题”。例如“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从语里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前者“客人”处于话题位置,表示“客人”是已知的,定指的;后者则是表示“客人”是未知的,不定指的。邢先生指出:“小三角理论认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传承。必定有其语用价值上的依据,否则会被淘汰。”“表-里-值”三角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语法教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表”是核心,是轴,语里意义要通过语表形式来表现,语用要在语表的基础上才能显现,语里和语值发生关系也要通过语表才能实现。既然语表是“三角”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语法时,要紧紧扣住语表,向深层挖掘语里,向外层探求语值。“表里验证是先行性工作,语值验察起补充作用。”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二 表、里、值验证
  
  (一)表、里验证
  语表、语里之间的结合就是邢先生所说的“表里印证”。也就是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关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朱德熙先生在一次小型语法沙龙会上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了这么一段话:“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这段话发人深思。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缺乏形态,注重意合(parataxis)。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包含着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这样,就汉语来说,说明某个句法结构是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这当然需要,但是仅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说明主谓之间或述宾之间多样的语义关系。这正如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过的,如果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关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主语,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查考这样的名词同时可出现几个,各自跟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联系。
  语法教学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不是说我们每教学一个问题,一个语法现象都必须形式意义双管齐下,同时下手,事实上这是不大办得到的。我们所说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指的是形式和意义要相互渗透,互相验证,正像邢先生所说的“在表里之间寻求规律性联系,以揭示有关事实的 特定规律”。最终的目的是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反之,什么样的形式,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同时也要探求为什么句子内部构造层次、语法结构关系相同,而变换形式却不同,变换分析即便可以分化歧义形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更深一层的原因。显然要实现上述目的,单纯作形式上的结构分析和静态描写是不够的,一定得考虑语里意义,同时也需要考虑语用价值。
  1,“在L O V”结构。在教学这种结构时,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表里验证:
  1 a在黑板上写字——b把字写在黑板上
  2 a在食堂里吃饺子——*b把饺子吃在食堂里
  以上a句都是表示在某个处所里旌行某种动作(记作“在VO”),其中1可以变换成b句(记作“把OV在L”),但是2却不能变换成b句。这是为什么?我们就要从语义上作出解释:“在LVO”这种结构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经过v的处理,O留在L中;第二种是经过V的处理,O不留在L中。只表示第一种情况可以变换成“把OV在L”,表示第二种情况不能变换成“把OV在L”。
  “把OV在L”与“在LVO”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区别以外,通过以下分析,至少可以认定它们在表述重心上还有区别,“在LVO”所表述的重心是S,以及v的过程,而“把OV在L”表述的重心是O,以及v的使令。比较:
  3 在教室里做作业一某人在教室里,某人做作业。
  4 把书扔在教室里一某人扔书,使书在教室里。
  3 表述的主要是s,以及它的动作。
  4 表述的主要是O,以及v的致使结果。但当“在LVO”中的L能同时容纳s与O时,则有歧义;
  5 在火车上写字 a某人在火车上,某人写字
  b,某人写字,字在火车上
  6在地里捡谷子-a某人在地里,某人捡谷子
  b,某人捡谷子,谷子在地里
  这两句的语义表述重心在“某人”(s)上,而不在O所留存的处所上,这里的[5]能换成“把OV在L”句式,而[6]不能转换成“把OV在L”句式。
  2,“v什么v”结构。语言教学中会碰到不少凝固结构,如何研究、如何教学这种凝固结构?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语表形式上看,这种结构用了疑问词“什么”,像是表示疑问,但其用法跟一般表疑问的“v什么”不同。试比较:
  [1]a我们两个人昨天吃什么。b我们两个人昨天吃什么吃。
  [2]a我不说什么。
  b我不说什么说。
  [3]a你干什么事?
  b你干什么干事?
  [4]a你喜欢什么书。
  b你喜欢什么喜欢书。
  “v什么v”与“v什么”有以下不同:第一,“v什么”作谓语时可以受副词修饰,“v什么v”作谓语不能受副词修饰。如例[1];第二,“v什么”可以用在否定句中,而“v什么v”不能用在否定句中。如例12];第三,“v什么”可以后带指物或指人的名词前边,而“v什么v”后边不能带名词。如例[3];第四,“v什么”中的v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一般限于动词,而“v什么v”一般是单音节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很少用双音节词。如例[4]。
  从表意上看,“v什么V”结构总体上是表示否定,这种否定主要是针对某种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主观认为某人的言语和行为不合情理。例如“你看什么看,不认识啊?”“看什么看”相当于“不要看”、“别看”,带有不耐烦的情绪。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的意义又有细微的差别:
  (1)表示没有。“v什么v”结构表示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是客观命题的真值否定。例如:
  好什么好,连影儿都不见了。(谌容《梦中的河》)
  (2)表示不必、不能。“v什么v”结构是使用表示肯定的形式,经过反诘变成否定,表示“不必”、“不能”等意义。例如:
  [1]李四便大声地喊叫,画什么画。你们画这些干什么?(阿来《瓦城上空的麦田》)
  [2]天都亮了,还睡什么睡?(权延赤《红墙内外》)
  (3)表示制止、拒绝。表示说话者对某种言行进行制止或拒绝。例如:
  [1]唐龙站在路边,咬着嘴唇听一会儿,看着这动人的情景由远而近,终于忍不住黑着脸吼道:“唱什么唱。看什么看!这是演习,不是拉练。”(柳建伟挟出重围》)
  [2]“敲什么敲?窗户都敲坏了!整条街都吵醒了!”f池莉《你是一条河》)
  (4)表示说话人的谦逊、客气。[1]“忙什么忙,不就是天天这里那里开会吗?”(王跃文《国画》)
  [2]“麻烦什么麻烦!我是在解决问题!”老张伸出一脚碾灭烟头。“我就想看看猫到底能不能变鬼,你看你们整天吓的……”(《猫怨》网络小说)
  [3]“谢什么谢,你是我师父,又是我的好哥儿们。”李大富用力一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有困难尽量开口,我一定会帮忙到底的。”(冷月《未婚夫你是谁》网络小说)
  同一个语表形式“v什么v”,往往隐藏着复杂的语里意义或关系。在教学中,要做到“由表察里,由里究表,表里互相验证。
  3,“双音节及物动词 双音节名词”结构。“双音及物v 双音N”,这是语表形式,它包含两种语法关系:一为动宾,一为定心。例如:辅导 学生,教师可以构成“辅导学生”(动宾),“辅导教师”(定心)。“教师”和“学生”都表示人,而且相互处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按理说语法性能应该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跟及物动词“辅导”组合的结果,却形成了具有不同关系的语法结构。把语表形式与语里意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可以知道,同类事实大体包括四小类:
  A,组织 干部/群众-组织群众(动宾),组织干部(定心)
  B,歌唱 祖国/演员-歌唱 祖国(动宾),歌唱演员(定心)
  c,批发 彩电/市场-批发彩电(动宾),批发市场(定心)
  D,救济 灾民/物资-救济灾民(动宾),救济物资(定心)
  A小类的两个名词都是表人,“辅导 学生,教师”属于这一类。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充当“心”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行为施行性,它前边的动词不是一般地表示人物的行为,而是表示人物的职责或作用;在语法形式上,名词若移到动词前头,都会转化为施事主语。如“干部组织(群众)”
  B小类的两个名词,一个表人,一个表物。但B小类与A小类基本相同: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充当“心”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行为施行性,在语法形式上可以移到动词前头转化为施事主语。如“演员歌唱(祖国)”。
  c小类两个名词都是表物,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具有管界性。即划定行为活动的范围,它前边的动词不是一般的表示人物的行为,而是从一个方面表示管界事物的内容或作用;在语表上,动词 前后可以补出表示行为对象的名词。如:“批发市场-批发彩电的市场-彩电批发市场。
  D小类的两个名词,一个表人,一个表物,表人的是宾语,表物的是定语。D小类与c小类基本相同: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具有管界性,语法形式上,可以补出行为的受事。如“救济物资一救济灾民的物资,灾民救济物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小类,凡是形成动宾关系的,名词一定表示行为“及物”之对象,具有受事性。凡是形成定心关系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名词和前边的动词能够搭配;其次,一个语义关系上的条件,就是名词所表示的人通过事物具有施事性和管界性,作定语的动词只表示职责、范围、内容等意义。这样经过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断验证,就知道:在现代汉语里,“及物动词 名词”尽管通常会形成动宾结构,但有的时候,在特定规律制约下,也可以形成定心结构。
  (二)语值验察
  所谓“语值验察”是指在“表里验证”之后进一步研究“值”角,弄清特定的语用价值。
  1,“在Lv O”结构的语值考察
  上面分析了“在Lv 0”的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那么现在我们要分析“在Lv 0”以及和它意义相似的“把Ov在L”等句式在语用上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
  (1)篇章因素对“把Ov在L”在结构上的制约。
  上面我们分析了“把Ov在L”语义上的表述重心是0,以及v的致使结果;“在Lv 0”的表述重心是s。以及它的动作。它们的这种语义上的差别适应了一定语值上的要求。比较:
  [1]丈夫买了一株玫瑰花,他一回家就把花栽在院子里。
  [2]丈夫搬家的第一天就在院子里栽了一棵玫瑰花。
  前一例的“把花栽在院子里”的语义重心“花”明显地是为了与上句的“玫瑰花”相呼应,受篇章因素的制约,这里的“把Ov在L”不可以用“在LV O”来替换。
  篇章因素对“把0 v在L”结构的制约有很多方式,我们以4种为例:A式:话题同一,对象不同一;B式:话题同一,对象同一;c式:话题不同一,对象同一;D话题不同一。对象不同一。例如:
  A式:丈夫在画店里买了一幅画,又在书店里买了几本书。
  B式:丈夫在画店里买了一幅画,把它挂在墙上。
  c式:丈夫在画店里买了一幅画,妻子把它挂在墙上。
  D式:丈夫在画店里买了一幅画,妻子在书店里买了几本书。
  在上面的4个例句中,“把0 v在L”出现的语境只有B式和c式。B式和c式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象同一”,可见“把0 v在L”对应着“对象同一”这一语境特征,其篇章功能是照应前句的宾语,在现代汉语中,后句中介词“把”的宾语如果与前句中的宾语同指,后句中的宾语就应该相应地提前进行照应,于是以0表述为重心的句式“把0 v在L”就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之一。
  (2)说话人的主观情态与“把0 v在L”的关系
  “把0 v在L”的形成还与说话人主观情态有关。说话人为了满足表达主观情态的需要,往往用“把Ov在L”句式,例如:
  [1]你把姑娘安置在房间里。
  [2]他把钱倒在柜子里了。
  [3]她把脑壳埋在我的怀里。
  这几例“把”的宾语都是确指的,主语所代表的人对“把”的宾语进行一种有意识的处理,这种处理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这几例可以用“O被(s)v在L”或“Ov在L”来替换,但替换以后没有了说话人的心理视点。所以是选择“把O v在L”,还是选择“0被(s)v在L”或“Ov在L”在于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心理视点。
  2,“v什么v”结构的语值考察
  从认知的角度看,“v什么v”结构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而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所谓“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而“v什么v”结构具有激活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因此具有主观性,具体表现在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主观情感。
  (1)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主观认识”即说话人的主观倾向的介入。“v什么v”表明说话人认为某种行为或言论显而易见是不合情理的,于是用反诘的方式予以否定。例如:
  “好什么好?都是‘鸿门宴’,不是那么好吃的。”
  (谌容《梦中的河》)
  孙怪老婆与辣辣开了句玩笑:“怕什么怕?咱又不是去卖V。”(池莉《你是一条河》)
  例[1]的“好什么好”是主观认识,在别人看来,天天赴宴,是件好事,而说话人认为这是“鸿门宴”,这是一种主观感觉;[2]例“怕什么怕”的语境是:辣辣要去卖血,怕别人笑他们家太穷,怕儿女们找不到对象而抬不起头来。而孙怪老婆认为这不是坏事,没有必要怕,所以“怕什么怕”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随着说话人主观倾向的介入,“v什么v”的否定义也就转变成了一种主观情态义了。
  (2)说话人的主观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移情”(em-pathy)现象,说话人在表达一个客观命题时,移入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汉语的“v什么v”的结构带有丰富的移情色彩,说话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对某种言行表示愤怒、厌恶以及不耐烦等。例如:
  爷爷生气说“记什么记”,吓得一个红脸把本儿都戳烂了。(柳建伟《突出重围》)
  [2]方英达放下报纸,霍地站起来:“不喝,不喝,我没有病,喝什么喝。”(柳建伟《突出重围》)
  “记什么记”是说话人对某种言行表示生气和些微的愤怒;“喝什么喝”是说话人对某种行为的不耐烦情绪。
  3,“双音节及物动词 双音节名词”结构的语值考察
  “双音节及物动词 双音节名词”结构可以构成动宾关系,也可以构成定心关系。在语言中这类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1)双重功能的作用。双音节及物动词“组织、辅导、纺织、印刷、喂养、救济、表彰、编辑、研究、报告”等后接受事宾语时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例如:“组织群众”,“按摩颈椎”,“纺织棉纱”,“印刷报纸”等。当在以下特定规律制约下有名词功能:
  1)能做动词“有”的宾语(A),可以不带“的”字直接修饰名词(B),可以受其它名词直接(不带“的”字)修饰(c)。例如:
  A
  B
  C
  有研究研究方向语言研究
  有领导领导能力
  上级领导
  可见这些动词兼有名词的性质,具有双重功能。为了跟一般动词相区别,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名动词”。
  2)如果能用在形式动词“进行、受到、加以、予以”的后边充当宾语的就是名动词,否则就不是。
  进行受到加以予以
  进行调查受到调查加以调查予以调查
   进行发生受到发生加以发生予以发生
  可见“调查”具有名动词功能,而“发生”不具有名动词功能。
  (2)“双音节及物动词 双音节名词”这类结构具有信息转换功能。如果“双音节及物动词”用在“双音节名词”的前边,那么“双音节名词”是“双音节及物动词”的受事宾语,那么两者之间具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果“双音节及物动词”用在“双音节名词”的前边修饰“双音节名词”,那么“双音节名词”是前边“双音节及物动词”修饰的中心,两者之间具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前边的“双音节及物动词”就转换为表示事物的属性、类别、内容等,具有指称的信息。例如:
  他正在调查案件。
  他正在写调查报告。
  前一例“调查”表示动作行为,具有陈述的信息;后一例“调查”表示事物的属性、类别、内容等,具有指称信息。
  语法教学中,结合某种语法现象,运用“表-里-值”的小三角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搞清语表形式和与里意义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了解语法事实的语用价值,对语法事实的认识就会更加完整。笔者希望用这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使语言学教师对怎么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语法教学中需要用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教给大家一些具体研究、考虑语法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有志于日后进行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的学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翻译是一种互文的过程,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其中。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互文性很好地阐释了翻译文本以及文本内所包含的社会、历史、风俗、文化及意识形态,为译者主体性的把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中那些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造就自然奇迹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童话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它符合儿童好奇、好新、富于幻想的
执教者: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倪敏  点评者: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周正梅    一 文章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精神的归宿。可是,每个人对“家”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所以,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描写的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家”。那间被他称之为“雅舍”(板书)的地方,从而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点评:开门见山地导入,让学生直接进入“雅舍
随着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学校结构发生了惊人变化,民营、实验初中应运而生.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本是一件好事,可这些学校的招生直接影响了我们小学的毕业考试工作,搅乱了正常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更加重视能力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教学中,
本文从维索尔伦顺应论(Theory of Adaptation)的角度去研究客家山歌的翻译,探求该理论与翻译的结合点与联系探求以及其在翻译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进而更准确地指导客家山歌的翻译
爱因斯坦在等文章和演说中所阐述的教育观,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爱因斯坦的科学观、方法论,毫无疑问对现代教育有巨大的价值.
一、原文介绍rn该文为日本文学家安部公房(1943-1993)于1962年发表在新潮社之长篇小说.文中,一男子在外出采集昆虫中不幸被掩埋于沙丘洞穴之中,在与洞穴中一独身女子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