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婉约词作例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豪放派典型代表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一改以往风格,无论是从手法还是内容都与婉约词相差无几,更是利用多种意象与手法,进行铺陈描摹。本文正是对该词进行研究,借助这首词对辛弃疾进行全面剖析,将婉约表象与豪放内核进行整理,为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群体提供全新思考方向,从而推动古诗词文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辛弃疾 词作赏析 《青玉案·元夕》
   作为我国文学历史重要组成部分,宋词可以从创作风格划分成豪放与婉约两种流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李煜,而豪放派则有岳飞、辛弃疾。而作为南宋将领的辛弃疾,在大众认知中其词作多为沉稳豪放,鲜有婉约佳作。但是其传世六百余首词作,婉约词作占据三分之一。正因为固有印象,导致研究学界多对其豪放词作进行研究,却对婉约词作涉及较少,对于综合性评判辛弃疾并不客观。
   一.《青玉案·元夕》的婉约细腻风格
   《青玉案·元夕》以元宵佳节为背景,将节日欢快气氛进行详细描述,美人美景交织在一起,成为优美风景[1]。而在这种场景下,竟然有一奇女子对于美景并无感,远离热闹,向自己已经确定方向前进。作为词人的主视角,不断在人群中穿梭,只为寻找那位佳人。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那人”。整个描写极为细致。而且整篇词作使用比喻与夸张方式,对内容进行细致描写,是典型婉约派写作风格。使用反衬方式,借助“宝”、“凤”等繁华字眼烘托元宵气氛,并将“那人”进行铺垫,达到词人描述“那人”目的。
   二.《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解析
   1.梦中佳人
   初读《青玉案·元夕》,会误认为“那人”是佳人,是辛弃疾心心念念爱人,“她”拥有冷静头脑,喜好独处、不爱热闹,无论是莺莺燕燕的形容,还是词作本身,都是将佳人进行全方位描述。是辛弃疾独特审美,是“灯火阑珊处”那个身影,唯美且具有深意[2]。
   2.政治理想
   但是,对辛弃疾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那人”似乎不是佳人,整篇词作似乎也不是描述这种朦胧爱情。辛弃疾拥有收复大宋失地豪情壮志,但是却被朝廷各方势力为各自利益而严厉打击,报国无门。在《青玉案·元夕》中欢声笑语,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南宋歌舞升平中,人人醉生梦死,享受当下生活?而那个走向寂寥的“那人”,是否可以理解为辛弃疾想要收复中原失地,却没有盟友,没有贵人支持?那么,“那人”成为辛弃疾在政治方面理想的具象化,以及永远无法到达的人生目标。作为一名意图战八方、收失地的武将,却只能沦落到使用词作进行抒怀,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人生选择?
   3.词中的辛弃疾
   再或者,这个“那人”是辛弃疾自己?只是从第三者视角审视这篇词作,从辛弃疾视角看到了“那人”朝赏灯队伍相反方向走去,辛弃疾一撇,看到了那个流传千古的身影。但是,如果换位思考,抛去第三者观察角度,而是从辛弃疾视角看,他到底看到了“那人”没有?“那人”到底是谁?抑或者,辛弃疾想要“那人”是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绝色女子?还是自己远去的青春与得不到回报的理想?还是说,“那人”就是他自己?三十六岁的封疆大吏,换来的却是朝廷各方势力轮番打击,换来的却是皇帝疏远,理想得不到认可,身体状态一日不如一日,自己的理想似乎只能成为一种奢望。辛弃疾是否在朝廷的“乐不思蜀”中认清现实,并告诉所有人外忧内患,但是却被不愿醒的人推翻了政治前途。在所有人向“盛世”方向走的洪流下,只有辛弃疾逆着人群,喊出“收复中原”,这不是与“那人”所做的事情一致?不以主流的奢靡而抛弃自己毕生理想,也同“那人”一样,孤高自赏[3]。这是辛弃疾孤独与惆怅,也是作为清醒的自己一种自鸣得意,夹杂着自我欣赏,是好事,但也是成为辛弃疾伤感情绪主要来源。
   4.现实中的辛弃疾
   诚然,存在流传千古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但是作为一个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辛弃疾,这首婉约词作绝不仅仅是佳人的一颦一笑,而是将理想与自身经历进行融合,创作的一种,模糊且具体的“那人”,以“美好盛世”衬托那个“佳人”,也是辛弃疾对于现状的无奈。那个身影是辛弃疾在政治生涯的短暂辉煌,但却是唯一的人生巅峰,此后,报国无门。也只能从“灯火阑珊处”回顾“那人”,回顾辛弃疾自身的辉煌与政治生涯。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赏析
   1.此景为此景,那人非那人
   对辛弃疾婉约词做进一步研究,可以清晰发现在婉约词句仅仅是词作的表面内容,其内核是思想与精神豪放,是将“豪”藏于“婉”,以“婉”传“豪”。不同于其他婉约派词人字里行间的柔媚轻靡,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辛弃疾笔下“那人”以孤傲气度傲视众人,自带气质方面豪放,与前面“笑语盈盈暗香去”普通女子变现为两种风格截然[4]。而且,针对元宵佳节细致描写,大篇幅铺陈描摹,都是为最后一笔的“那人”进行长期铺垫,借助在元宵佳节街道金碧辉煌,以及美人美景美色,将“那人”不染一尘高洁强化表述。尤其是“那人”描写未从正面观察,而是从身影、从灯、从人群中进行侧面形容,借助“灯火阑珊”热闹,衬托“那人”行为与思想,但是却没有提及一句打扮、相貌,一字不写,却又给人无限遐想。洒脱风格,并不是婉约派可以模仿,也不同于婉约派大量铺陈。所以,辛弃疾的“婉约”仅停留于表面,不涉及内核,因为“豪放”是推动整个词作前进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有细致描写的环境,以及模糊形容的人物,才會让这种朦胧感伴随辛弃疾内心想法而具象化,直到跨越千年的今天,“那人”依旧是不同于热闹人群,傲然行走于人群内的那人。
   2.同类型婉约词作对比
   辛弃疾将内心无法化解的悲愤隐藏在闲适,让人回味无穷。例如被他人弹劾,而闲居在饶带湖创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少年”的“爱上层楼”,将“愁”生搬硬套进“赋新词”中,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却只能说出“天凉好个秋”形成对比,以心理描写为主要内容,表现写少年附和“愁”,与暮年无语“愁”构成对照,婉约词风本质却是辛弃疾面对国家衰落,但是自己无能为力失落感进行感慨,失落的心情无从发泄,只能以感叹“天凉好个秋”表达自己内容悲愤[5]。    而同为婉约词风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无论是“惜春长怕花开早”还是“脉脉此情谁诉”,都是情意缠绵、痴男怨女典型宫怨词。但是从创作背景可知,辛弃疾四十岁时,已经被朝廷多次转调,难以在同一地方长久任职,本怀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却只能作为钱粮副使,即使从一地调至另一地,仍然是钱粮管理。但是这种却是朝廷刻意打压辛弃疾所在恢复派,这让理想与现实越来越远。词说君王弃美人,现实却是朝廷不重视英雄,报国无门,胸中一股不平之气难以发泄,只能将其用婉约表达内心不平。
   3.婉约皮、豪放骨的创作特点形成原因
   這种以婉约为词“皮肉”,以豪放为词“筋骨”的独特写作风格,是辛弃疾以词为思想寄托,利用笔写思想,用字写柔情。而且,豪放派写作风格已经渗入辛弃疾写作每个细节,即使进行婉约词创作,也是充分吸收豪放核心的刚健,将其融入婉约柔弱表象,形成表面柔弱、核心豪放的柔韧,达到刚柔并济效果。再回到《青玉案·元夕》中,“那人”不同于世俗,自顾前行,不以柔弱依附于他人,不以缠绵附庸于世俗,不仅思想独立,其行为也是特立独行,即使一个具体人物,也是辛弃疾将自己想法、愿景融入这个形象的一种具象化表现。在这种创作条件下,辛弃疾婉约词作不是倚红偎翠,而是用更加高雅态度创作词作,所以更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
   做学问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能因为大众评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就忽略其婉约佳作,也不能仅看《青玉案·元夕》表面美好形容就误判辛弃疾思想发生转变。只有结合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从单纯词句内容跳出来,走入历史发展与个人态度,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古诗词文,才能对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各种优秀名家、大家有进一步深刻了解,进而提升个人文学素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论辛弃疾艳情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9-54.
   [2]沈嘉柯.辛弃疾:写情的高境界[J].高中生学习:高一,2020,000(001):21-23.
   [3]韦名忠,龚永红.许渊冲《宋词三百首》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策略——以《青玉案·元夕》为例[J].文教资料,2020,000(009):5-7.
   [4]张云露.《青玉案元夕》作品赏析[J].明日风尚,2018(6):71-71.
   [5]毛晓宇.吴音媚好醉村居——谈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J].教育研究,2020,3(4):57-58.
   (作者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文以气为主”强调了作家的禀性、气质等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儒家诗教观,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迈出的文学独立的重要一步。气之清浊有体,“清气”和“浊气”由作家灌注于诗文之中,從而大致呈现出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结合曹丕的《与吴质书》看建安七子之“气”,刘桢之“逸气”乃“清气”,笔力劲健,颇具清刚正气;徐干的“齐气”属“浊气”,纡徐舒缓,阴柔平和。纵观曹丕的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判决》叙事带有卡夫卡自传性色彩。小说以格奥尔格和父亲之间矛盾为情节展开,也象征着作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从弗洛伊德文艺观来看,文学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为作家本能、无意识中的压抑提供一种宣泄渠道,是潜意识的外化。小说主人公格奥尔格的经历与卡夫卡的处境较为相似,他们对“父亲”反抗的根源基本相同。   关键词:卡夫卡 《判决》 精神分析批评 白日梦   短篇小说《判决》是卡夫卡创作
内容摘要:《诗经·木瓜》的主旨历来争辩不一,如有“美齐恒公” “讽卫人以报齐”“赠答结好”“薄施厚报”等;而考论“木瓜”等名物,可知其乃一类可食用的瓜果,且此类瓜果与玉皆含有两性生殖、男女情爱的文化意蕴,结合周代礼俗,又可知“投瓜报玉”的行为符合周代男女互赠礼俗的特点,是古代男女爱情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故可明此诗乃男女相互赠答之爱情诗。   关键词:《诗经·木瓜》 爱情诗 生殖崇拜 婚恋礼俗  
我认出了往昔.rn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错位,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因为《蓝牙》的故事明明是发生在以“艳遇”为代名词的丽江,关键词明明是当下最先进的无线连接设备“蓝牙”,所涉及的又是中年男女在陌生之地那一缕撩人的暧昧,我却偏偏读出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诸多场景:盛大夏日里的青涩稚拙,暗黑隧道里的落泪摸索,莉香明亮的笑容给予了我们受益无穷的爱情教育,南方媒体帝国的高光时刻唤醒了我们的理想和豪情……所有这一切早已被岁月顺手埋葬,而现在,它们又在《蓝牙》里复活了,在字里行间缄默地凝视着我们.
期刊
内容摘要:《红与黑》是著名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贫苦且十分具有才华与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传奇经历。文章通过利用“红与黑”的多种象征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种矛盾与对立面,并利用主人公的沉沦与醒悟唤醒人类思考。本文针对《红与黑》进行多种象征解读,进而了解小说中“红与黑”的深层含义,并充分感受此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孔道或笼状结构的多孔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调的酸性而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合成、现代煤化工等诸多行业.2006年Iglesia等在具有8元环孔道结构/侧口袋的FER和MOR分子筛上实现了无卤素添加、无贵金属存在条件下,由二甲醚羰基化合成乙酸甲酯的反应.乙酸甲酯通过进一步加氢可实现煤基乙醇的绿色生产.MOR分子筛通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失活迅速;FER分子筛表现出良好的催化稳定性,但活性较低.如何在保证FER分子筛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羰基化活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期理论
内容摘要: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曾是后世众多文人才士进行文学创作的主题,其中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金元之交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从文学的前后相承与接受的角度看,后者对前者有很大程度的接受与发展,但在接受的同时他们亦各具艺术内涵。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白朴 《梧桐雨》 接受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常见的皇帝因宠爱姬妃而导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电堆中阴极Pt基催化剂的高用量造成其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碍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发低Pt、高活性的Pt基催化剂势在必行.Pt合金催化剂能够有效地降低Pt用量,并通过对合金颗粒的元素比例、晶面、粒径等实行精确调控,显著提升氧还原(ORR)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由于原料与制备成本高昂、过程复杂大都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需求.电化学方法通过控制施加的电流或电位控制晶体生长.在水体系中该方法已得到验证,但由于Pt化合物的热力学标准电极电位与过渡金属元素之
内容摘要:雷蒙德·卡佛被称为美国文坛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卡佛早期的小说多描述美国蓝领阶层真实的生活,或痛苦,或挣扎,或迷茫,或绝望。一个个故事构建了卡佛身边人的人生,或者说构建了卡佛自己的人生。《肥胖》作为卡佛创作早期到中期过渡的作品,通过双层叙事,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后半期蓝领阶层的美国人的生活,以期通过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读者对故事的阅读(或倾听),发现“较期待的自我”,将心境从
内容摘要:张岱《陶庵梦忆》一书作为晚明文人小品文的代表之作,其间名篇众多,《金山夜戏》一文并非集中名气最盛者,但全文收放自如、情思纵深,具有精巧的布局结构与戏剧张力。本文试对《金山夜戏》进行鉴赏与分析,顺从文理,品类词藻,并进一步引入文学史视角与张岱创作中的其他小品文脉络。   关键词:小品文 张岱 《陶庵梦忆》 《金山夜戏》   在《陶庵梦忆》中,《金山夜戏》仅二百余字,但却值得反复咀嚼。此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