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落落 独往独来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z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曾向北海高天师如贵道士学道。他对神仙说深信不疑,写下不少游仙诗(神仙诗)。李白自认为大道在我,我即自然,所作游仙诗精神飞扬,表现出中国道教掌控、驾驭大自然的美丽梦想。
  关键词:李白学道;深信神仙;美丽梦想;精神飞扬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在齐州(治今济南)紫极宫(即老子庙)向北海高天师如贵道士学道,随后又请其为他传授道箓。他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诗纪此事。不过,这道箓是他先前专程去安陵(今河南鄢陵县)请道士盖寰事先造好,再交高如贵天师正式授予的。他又有《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一首纪其事。诗曰:
  ……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
  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献高堂,答荷难克允。
  下笑世上事,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诗歌传递出李白获捧盖寰为自己所制珍贵道箓的喜悦心情,以为从此已获天神护佑而飞升在天,成道为仙。从诗中还可发现,盖寰为李白所造真箓,应当就是能够消灾解厄而致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的长生箓。所以他欢欣鼓舞,喜不能禁,下笑世俗之人(包括人间君王)不谙死后万事皆空的道理。李长之先生在谈到李白崇道的原因时,有一段话可谓切中肯綮:
  道教非常现世,非常功利,有浓厚的人间味,有浓厚的原始味。我说李白的体质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受道教思想是当然的了。生活上的满足是功名富贵,因此李白走入游侠;生命上的满足只有长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1]
  李白在匡山学道时期曾熟读《老子》《庄子》《列仙传》(旧题汉刘向撰)《抱朴子》《神仙传》(葛洪撰)诸典籍(李白诗歌里的神仙、神仙典故以及某些晦涩的道教理论均出自这些典籍),对神仙说深信不疑。“他常常看到一些神人、仙人的形象,向他招手,对他说话,授他以仙诀,……使他飞行于太清。[2]
  道教在上古中国人不死信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长生—神仙之道。这应该说是道教信仰的基础,或者说是最基本的信仰。如果不信仰神仙、神仙境界以及人可成仙并进入神仙的天地,那么也就是不承认创世主——“道”的浩然与无所不达,从而祈禳斋醮符箓等等也就没有必要了;更为重要的是道教也便失去了立教的根基。所以,道教教义的核心就在于弘扬长生久视之道,就在于张扬得道成仙的理论,就在于宣扬人与仙界的联系。道教为此还引经据典,罗列出一大串长生不死的人——真人、神人、仙人。这些真人、神人、仙人——上自黄帝、老子,下至彭祖、八仙——原来都是凡人,尔后又都得道成仙(成为地仙、尸解仙一类),既可在天国里飘来飘去,又可在人世间自由往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是何等的快意潇洒,何等的风流倜傥!直令处于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尘世里的人们钦羡死了!
  李白在《古风》里说自己“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古风五十九首》其四)。这是他在池州秋浦的大楼山遇见乘鸾鹤、御风云的仙人希望追随到天境,与之长相亲。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古风五十九首》其五)这是他在周至县太白山(即终南山)遇见貌若少年的绿发仙人,教他长生不老术。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七)这是他在同州莲花山(即西岳华山)遇见霓裳广带的明星(即仙女)凌空而行,邀请他去云台(华山东北高峰)拜见仙人卫叔卿。他恍惚之间,竟与仙女同驾鸿雁翱翔云天……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八)这是他在齐州华不注山遇见御青龙飞升的赤松子(神农时的雨师),借给他一只白鹿,使之“欣然愿相从”。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十一里评李白《古风》中的游仙诗(神仙诗)说:
  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3],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
  李白在这些游仙诗里,登仙山,驾云鹤,踏星月,御飞龙,信步徜佯于太虚境,自由来往于天地间,拜高士为师,与仙人同游,无所不能,无所不达。这应该属于李白所信奉的道教神仙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张扬神仙法术的威力无比。李白读过的《抱朴子》描绘这种神仙法术说,它不仅能将神仙本人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可以隐身易形,而且还能够变化创造出自己所需的各种东西,乃至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兴云致雨……这些描绘,大胆而浪漫,质朴而动人;其中有一些,譬如说在空中自由飞行,以人工兴云致雨,今天来看,当为古代的科学幻想,现代科学技术已将它们变为现实。而有些描绘虽属离奇得近乎荒诞,可是道教认为“有生最灵,莫过乎人”(《抱朴子·论仙》),相信人的能力最终可以达到“无所不作”的地步,这应该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李白在漫游仙境里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他自己所做的和想到而未及做的,大多记载在《抱朴子》里。它们表现了人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外,还试图掌控大自然、驾驭大自然的美丽梦想。在道教徒看来,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太难。因为他们握有“道”这个制胜法宝。包括李白在内的道教徒眼中的“道”,乃是宇宙的本原、本体,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世间万物都由此派生而出并发展演变,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就是这个意思。人只要牢牢把握住“道”,顺应“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庄子所讲的“物化”,实现天人合一,便会获得最大自由,拥有最大能量。   李白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里开篇就讲:“天地为橐籥,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构腾精魄。”诗中橐籥,原系古代冶铸用的大皮囊、大竹管,相当于后来的大风箱、鼓风机,李白用来代指“道”。《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李白化用老子之言,将天地比做一个大熔炉,只要吹动橐籥(道),万物就会被鼓铸而化生,生生不息。李白诗中还讲:“赫然称大道,与道本无隔。”朱谏《李诗选注》道破了此句的潜台词,说是:人得造化(指自然)之妙,与天地为一体;“然则大易之道,不在天地,而在于我矣。我即造化也,夫何间然之有?”
  李白自认为大道在我,我即自然,万物皆备于我,“观化游无垠”(《送岑君归鸣皋山》)。有了这种信念,以及相应而来的自信心,李白看万物备感亲近,视世事如过眼烟云。他自言“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金门答苏秀才》),“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相信自己已是仙人中的一员了,滚滚红尘于我何干?他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作《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将好友、也是道士的元丹丘视为仙人(李白自己当然也属仙人之列),描述他和元丹丘出入九重,恩宠光辉的景况:
  ……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是诗书写仙人李白的自信一如故往:让玉女、麻姑这些声名显赫的女仙都来为他们服务;天帝则轻启门户迎接,与之聊天叙旧;他和丹丘子又共饮玉浆,各骑茅龙遨游天堂,无比快乐……在李白看来,这是他学道的成果,做仙人的惬意,道外之人是无法体味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登泰山后所作《游太山六首》,亦是述说与神仙打交道时的感受,在据仙山而小天下之外,又颇有些自美和炫耀: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
  (其一)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二)
  清斋三千里,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四)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
  独抱绿绮琴,夜行清山月。
  ……
  扪天摘匏瓜,怳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其六)
  在这些游仙诗里,李白作“雄飞啸傲于岳颠之想”,摘天星,戏河汉(借清浅代河汉),饮瑶池水,宿天门阙;得羽人天书,叹道里乾坤;有众神护卫,堪乘云驾风;获玉女眷顾,捧流霞丹液……精神飞扬而觉与天地通,悠悠然有小宇宙而脱落尘世之意。清乾隆皇帝敕编《唐宋诗醇》卷七评李白《游太山六首》,称其“状景奇特而无刻削之迹。盖浩浩落落,独往独来,自然而成,不假人力。大家所以异人者在此。”
  注释:
  [1]李长之:《李白评传》,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2]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38页。
  [3]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所收《古风》只有五十九首。其引《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说:“《古风》两卷……多为人所乱,有一篇发为三篇者,三篇合为一篇者。”詹锳指出:李白五十篇《古风》,“是宋人所见传本。《古风》有分为两卷者,今已不复可见。”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一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于式玉是中国一位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中国边疆地区生活考察数年,其著述大量反映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成果。她从女性视角来观察边疆社会,对宗教、风俗、民间文艺的实地考察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对中国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作出了范例。她从历史根源、民族交往、文化接触、文化沟通以及汉民族的自我认识出发关怀国家民族命运,从内地与边疆、民间与人道的立场思考民族问题,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于式
期刊
成语“三足鼎立”的字面意思是鼎有三只足方能够立得稳,缺一不可,借以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共同支撑。而“人声鼎沸”这个成语始终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用来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平静不下来,就像烧开了的汤水在鼎内沸腾一样。由此可见,“鼎”原本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具,或者可以说最初的“鼎”就是一只由三只足支撑的锅。在上古时代,鼎既是烹煮食物的炊具,也是宴饮时候进食的餐具,所以要了解“鼎”字的含义,就需要先从
期刊
被誉为“川剧皇后”的著名川剧艺术家许倩云,艺名飞琼。  她是四川成都人,13岁学艺,工花旦、奴旦,1939年后在成都等地演出,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一起被誉为“川剧四大名旦”。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西南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演员,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其所演《评雪辨踪》《柜中缘》被搬上银幕,还培养出近百名川剧弟子,其中多名获中国戏剧最
期刊
摘 要:学术界多数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车,是诸葛亮巧思的成功的发明;但依据典籍所载木牛“一脚四足”“双者为牛脚”“转者为牛足”,则木牛应是两脚四轮车。木牛可载“一岁粮”,用于第四次北伐即被淘汰,是诸葛亮的失败之作。后造的流马是一种载重轻、形体小、灵活机动的小型车,它有二方囊(木箱)装粮,能有效防止雨水浸湿,是适于特定山区及溪流边运军粮的交通工具。  关键词:诸葛亮;木牛;失败之作;流马;四轮车  
期刊
古来禅宗丛林传诵着这样的谚语:“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说的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禅宗丛林,长江上游有文殊院和宝光寺,长江下游有金山寺和高旻寺。这几座丛林禅法殊胜,最能证悟如来真性,为众生得大解脱之地。我因仰慕宝光寺的大名,1985年9月刚满22岁,便从川东开县来到新都宝光寺出家,在明高老和尚座下披剃为沙弥。1987年3月18日,宝光寺举行明高大和尚升座法会。遍能法师代宝光寺已故方丈妙轮和尚为明高
期刊
皮影戏是中国戏剧的一大发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漫”,有“电影始祖”之美誉。不过,对于这样一笔极其丰富和珍贵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作专题研究者甚寡,直至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方有学者陆续推出相关专文或专著,将其上升到学术层面予以考察、审视。其中较重要者有孙楷第《傀儡戏考原》、周贻白《中国戏剧傀儡戏影戏》、董每戡《说傀儡》、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况》、廖奔《傀儡戏略史》、邱一峰《
期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阅读中国第一书《论语》的首章时,若略去具体内容,我们会首先感受到一种温厚、醇熟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这是古代中国人为世界和全人类提供的理想人格。前贤们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从容而愉悦的。他们所作所为都充满了来自生命智慧根底的惬意和舒展。他们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过这种生活,而又谦虚地将这样的人生称作“学习
期刊
摘 要: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源远流长,不仅见于汉文文献和古彝文文献之中,而且在彝族世居之地的四川叙永县天台山,至今还存有河图洛书石刻文物。彝族古代称河图为“付拖”,称洛书为“鲁素”,因其所蕴含“天数”“地数”与阴阳五行、八卦等丰富内容,是择吉的重要理论和工具。其除了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择吉功能外,还于老人去世后儿女辈行孝择吉方面表现出特殊功能。  关键词:彝族;河图洛书;择吉行孝  一  
期刊
唐代诗人李远,是一个颇具创作个性,行为独异的诗人。据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记载,他是唐文宗李昂大和五年“杜陟榜进士及第,蜀人”,并称他“少有大志,夸迈流俗,为诗多逸气,五彩成文,早历下邑,词名卓然”。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一亦载:大和五年,本以“兵戈未息,举人权停”,但并未真正停科考,是年录取进士有二十五人之多,杜陟为该榜之状元。《玉芝堂谈荟》以李远为该榜之状元,徐松考订乃杜陟,并引《唐才子传
期刊
2016年6月20日至24日,我随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赴甘肃考察团在敦煌参观学习了四天,颇有收获。回成都两月,又查阅了有关敦煌的一些书籍和资料,温故知新,兹将想到的几个问题疏理成文,汇报于此,请馆内外各位学人不吝指正。  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中部分彩绘画像砖内容定名商榷  6月20日下午,我们参观了距敦煌市6公里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是敦煌故城以东三危山前戈壁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