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腹膜后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腹部外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danfand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6月13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56岁女性病人,以右上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病人14年前因卵巢颗粒细胞瘤于外院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未进行辅助治疗.入院后完善腹部增强CT及肿物穿刺活检,提示性索间质细胞瘤.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于2020年6月29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术+输尿管镜下右侧输尿管D-J管置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痊愈出院.术后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Inhibin-a(+),上皮膜抗原(-),Ki67(10%~20%+).特殊染色结果:网织纤维染色(团巢周围+).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转移征象.结合文献所见,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具有晚期复发的临床特点,腹膜后复发临床少见,复发后预后较差,应坚持长期随访甚至终生随访.复发时无特异首发表现、可多次或多部位复发,必要时可行穿刺确诊.手术仍是肿瘤复发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共识(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diagnosis criteria consensus,GLIM)在线发表.对于腹部外科住院病人,因手术的应激反应会迅速耗尽机体的营养储备,从而影响其功能恢复和创口愈合.此外,腹部外科癌症病人会存在如糖尿病、亚临床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反应缺陷和实行新辅助治疗等情况,可能损害营养储备,进一步影响病人的恢复.对于腹部外科住院病人,入院时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时,应
近10年来,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其有望解决腹腔镜技术本身的缺陷.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团队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应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和开展临床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临床机器人系统为微创手术提供了一个技术上优越的手术环境,是传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有效、可行的替代方法.该文就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等热点问题进行评述.
胆道外科手术是在狭小的空间中完成的难度较大的手术,由于胆道周围有丰富的重要血管,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暴露较困难,容易发生手术意外,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因此认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是每一个肝胆外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文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就胆道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从类型、原因、处理及预防提出了作者的看法.特别强调:注意防止电热器械的损伤,熟悉正常的胆道解剖和解剖的变异,注意合理的胆肠吻合方法,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修改手术方案,一旦出现并发症时把握再次处理的时机.尽管胆囊切除是简单的治疗胆囊疾
精准的分子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并已成为敏感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近年来,罕见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突变在NSCLC患者中的发生率虽然不足1%,但该基因家族中任何一个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突变,均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活化,从而驱动肿瘤的发生.靶向NTRK基因的药物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抑制剂能够为NTRK阳性的多种实体瘤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且安全性好.本文从NTRK基因、一代和二
目的 探讨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腹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腹腔镜手术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共35例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1±9.4)岁.肿瘤位于右半结肠6例(17.2%),左半结肠16例(45.7%),直肠13例(37.1%).内镜手术中25例(71.4%)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0例(28.6%)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指征:内
目的 分析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0~A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R0切除术后肝外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肝外转移风险预测列线图.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HCC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首次复发部位是否包含肝脏以外其他器官,研究人群被分为肝外转移组和非肝外转移组.随后,依据术前临床资料构建肝外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最后,应用临床决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AP的病程进展被证明与病人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也常运用抗生素、益生菌等疗法,以调节AP病人肠道菌群.更加深入与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失衡在AP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可能为未来AP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E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的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EAD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7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5%(27/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
目的 探讨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分布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295例NP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存在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不同.结果 (1)该研究中,合并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215例)共培养出867株致病菌,其中胰腺感染来源350株,胰外感染来源517株.感染菌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较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胰外感染时间[(
目的 研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Ⅱ)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HCC病人的临床资料,计算SⅡ值,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把病人分为高SⅡ组和低SⅡ组,使用x2检验或t检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性,应用Kaplan-Meier(K-M)法和Log-Rank检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