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善用本地资源突破品德课历史题材教学难题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C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地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巧妙利用本地资源,能让品德课堂更接地气,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由于本地资源触手可及、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利用耳闻目睹的当地资源,能有效突破历史题材教学中感知难、共鸣难、价值认同难的三大难题,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本地资源;品德课;历史题材;教学难题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题材课文内容呈现缺乏学科系统的逻辑性,不具备完整的发展脉络;内容和形式开放、灵活而多样。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难以准确把握到位,造成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自然也不会深透。怎样解决历史题材课文教学的这些问题,让多元丰富的历史题材发挥价值,让学生学有所得?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社会、人文等资源,品德教师应该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探索品德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善于发现,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充实课程,体现了教材的可信性以及乡土地域性,彰显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多元的选择,有效推进个性化教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兴趣,提升道德认知。
  基于以上认识,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品德课程内容的需要出发,笔者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黄河在怒号”单元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与思考。
  一、本地资源——触手可及,易于感知
  历史上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距离太遥远,他们无法感知。而缺少了感知的学生,道德发展就无法实现。要使学生对历史上的人和事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拉近时空距离,让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从而引领学生走近历史,进而加强认识与感悟,最终实现理解历史。本地资源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熟悉的,有亲切感的,易于接受的,教师备课材料选取本地资源,有助于学生突破时空限制、难于感知的困扰。
  课堂伊始,笔者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组预先拍摄的照片——
  生:这是南村镇里仁洞。
  生:这是我的老家。
  生:这是植地庄。
  生:这是植地庄抗日烈士纪念碑。
  师:同学们,这个近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小村庄,当年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块土是家乡人民用鲜血换回的。下面我们就进入品德与社会《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课的学习。
  ……
  植地庄,处于番禺南村镇里仁洞,植地庄保卫战是抗战时期珠三角伤亡较大的战事之一,也是最机智勇敢的战斗之一。对于抗日战争,不少学生只是从电视、电影中所见,感觉是那样遥远,似乎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但笔者展示学生所熟悉的画面时,学生惊愕的表情,甚至愤怒憎恶之情,真实地流露在他们脸上。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一下子与学生的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也就带着对家乡的关注,对战争的厌恶走进了本课的学习。
  二、本地资源——息息相关,利于共鸣
  本地资源可观其人,听其声,察其颜,可突破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抽象陌生感,能解决难于引发共鸣的难题。学生之所以对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因为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他们来说是抽象模糊的、遥不可及的。这样当然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碰撞。缺乏情感共鸣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甚至是失败的。要引发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运用体验学习策略尤为关键。它可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模糊转化为清晰,通过创设体验活动,引领学生触碰历史事件,直面历史题材的真相,在深度体验中获得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巧妙利用本地资源,正是促进学生走向深处体验的有效途径。
  师:在75年前,这里发生过什么大事呢?
  生:听说打过仗。
  师:知道是谁和谁打吗?
  生:听爷爷说是游击队和日本鬼子打。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我也不是很清楚。
  师:没关系,下面请听当年植地庄之战唯一的幸存者——梁铁奶奶的采访录音,让这位亲历战争的老人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1944年,日军侵占广州进人第六个年头,但在各处仍燃烧着生生不息的抗日烽火。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就是其中活跃的一支。这支队伍约有250多人,他们在番禺市桥以北集中,本来准备向敌伪盘踞的番禺重镇——市桥进攻,但因突然遭遇台风暴雨,洪水猛然淹没道路,队伍被迫隐蔽在植地庄。
  然而,由于汉奸告密,7月26日凌晨,驻广州市郊石榴岗的日军500余人连夜奔袭植地庄,拂晓时占领村庄周围高地,把村庄如铁桶一般包围了。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由此打响……
  当听到日军恼羞成怒向游击队掷炸药包时,学生屏住呼吸。梁铁奶奶说到,她在弥漫的硝烟中昏了过去,当她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全身是血,旁边的游击队员已经牺牲……
  如此虚无遥远、不可捉摸的教科书上的历史活生生浮现在眼前,学生被血淋淋的事实深深震惊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油然而生。凝望纪念碑上刻着那一位位先烈的名字,学生眼含泪水,紧握拳头,烈士的流血牺牲才換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日军残暴的行径刺激着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他们陷入思考,开始深思战争发生的原因和自己应承担的使命。
  三、本地资源——耳闻目睹,便于认同
  历史上的人和事往往只被学生当作故事来看,他们关注的是情节。至于故事背景及成因,他们并不去深究。比如红军要选择万里长征,学生只觉得红军了不起,长征要吃那么多的苦,牺牲那么多战士,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红军选择长征的原因。本地资源的优势在于用事实说话,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深刻,加上教师适时引导,容易取得学生的认同。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也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历史事实,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学习感受历史的价值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利用本地资源,与相关历史题材教学对接,并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结合资源进行问题探究,开展模拟情境、讨论问题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感悟和思考中,走进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师:我们脚下的土地,正是英雄献出生命的战场。是什么支撑战士们与敌人血战到底?
  生:保卫家乡,寸土不让的斗志。
  师:同学们,如果当年你在的话,你会做些什么?
  生: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生:他们武器先进,我们的武器落后,要智斗,像《地雷战》里一样。
  生:我们儿童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誓死保卫我们的家园。
  师: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当年这个小村庄,大家就会认为当年英烈的血没有白流。
  出示最近在南村镇里仁洞拍摄的一组照片:崭新的房子,整洁的街道,漂亮的绿化,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师:同学们目睹今天这个曾血染腥风的地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由衷地敬佩当年的英勇献身的烈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生:要学好文化知识,把家乡建设得更繁荣富强。
  生:垃圾填埋,正威胁到家乡的环境,我们要共同出谋划策解决这个难题。
  师:不忘国耻,就要立足家乡建设,“小家”强大了,“大家”自然牢不可破,外敌就没有机会乘虚而入。
  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历史题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形:教师对教材里多样的文字与大量的图片,或者照本宣科,或者看图说话,课堂教学变成讲解“历史故事”,这让学生无法感悟,更无法认同里面的价值观。同时课程中历史题材的选择,往往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这就要教师根据同一个教育主题重新组合。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尽可能揭开历史真相,拉近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创新使用教材,巧妙的“构思”,使本地资源与课程内容自然融合,让历史题材教学更接地气,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解读历史,就要尽可能挖掘本地资源,并积极利用,把它还原、放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可亲、可感、可信。这样,学生才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琼.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J].教育导刊,1994(01).
其他文献
英国:儿童成熟太快童年11岁终结    美国最大儿童图书出版商之一、兰多姆出版公司(又译“兰登书屋”)英国分公司对英国1170名18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展开调查,结果是,55%的人认为现在孩子的童年时期11岁就宣告终结。  调查显示,家长过度地放纵孩子的行为,如饮酒、吸烟、烫发、穿耳洞等,是孩子早熟的根本原因。此外。约75%的被调查父母承认,子女对家长的权威毫不在乎,经常和他们对着干。72%受访者认为
“开学了,孩子上学读书,家长也开始了“陪读”新学期。孩子读书苦,家长陪读忙,在家长、老师、教育专家眼中,陪读,怎么也绕不过孩子升学、自立等这些让大家都感到有些沉重的话题。家长陪读,究竟是爱还是无奈?”    陪读是我们的“作业”    一项对6 7 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读,36%的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小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下面的家庭生活情景,您可能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佳作美不胜收。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不仅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创设氛围,激发诵趣”“诵读方式多样化、经常化”“诵读经常化,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诵读全员化,师生、家长共成长”四个方面探讨诵读经典美文的具体方法,以期建设一个更为浓郁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谈“来的都是客”  张 言    几年前,台湾一个民间团体的代表来京,交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经验体会,笔者听到他们讲了这样的例子:一对中年夫妇外出观光旅游,留下两个读中学的孩子在家,另外还有一对学舌的鹦鹉。一个月后夫妇二人返家,发现鹦鹉会讲脏话了,原因是孩子的朋友来家聚会时“出口不洁”,被鹦鹉学了去。面对家长的责问,孩子搪塞道:“来的都是客人”,意思是不便拒绝。  好客,岂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好客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中听、说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突出英语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口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首先分析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不利因素,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条英语口语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学习困境;教学策略  
摘要:绘本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以《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绘本为例,笔者认为,小学绘本阅读教学应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独特性、严密性、深刻性着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教学;高阶思维;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形成
摘 要:《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文章以《平行与垂直》一课为案例,讲述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要做到三步走:研读总说明、研读单元说明、研读课时说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反复推敲其编写意图,利用教学建议帮助确定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精巧的设计还可巧妙地“拿来”,为己所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预设  《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编写意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最好的办法是统整单元教学,推动课外阅读。具體的做法是合理整合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走进名篇作品,激发阅读兴趣;师生共读,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成果,享受阅读收获。借助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视野得到开阔,学生对情感流露的感知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均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把网络多媒体应用到德育教育课堂中。笔者认为把网络多媒体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
摘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在结合学校文化背景及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提出了“阳光东兴”这一教育品牌及“东兴旭日,阳光浴人”这一办学理念,并由此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锻铸学校品牌。文章主要介绍了“阳光东兴”教育品牌的内涵和“阳光东兴”教育品牌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特色学校;阳光东兴;教育品牌  学校文化,指“经过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学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