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不在PX本身,在政府、企业的公开与民众的信任
进入百度百科中“PX”词条,可以看到自2006年词条建立以来的历次修改版本,以及作者ID、修改原因,4月2日—11日修改双方的争论过程也完整呈现——除了对PX内容的更改,还有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从部分记录中能够感受到修改者对PX的厌恶、抵触。
而在参与PX“词条保卫战”的清华学子的宿舍门口,已经常常有反对PX的人聚集。
科技工作者循循善诱,一线生产工人现身说法,似乎都很难说服反对者。
人们对PX的抵触到底来自哪里?
症结并不在PX本身。
不明白是什么,所以要反对
中央电视台记者闫乃之曾经找到将在“词条保卫战”中将PX毒性改为“巨毒”、“剧毒”的两名网友,询问这样修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两个人的答复都是:不知道PX的毒性到底是怎样,并为事件感到自责和道歉。
4月11日,兰州发生原油泄漏导致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微博上立刻有人激烈地表示:这证明了PX不能上。但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发微博的人似乎根本没有去求证苯、二甲苯、对二甲苯的毒性渐次降低等问题。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形象地比喻:“(PX低毒这件事)就像一个暗号,在石化系统内部沟通没有障碍,谁都能听懂,但是石化系统跟外界沟通有严重的障碍,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们用一个个术语解释了半天,公众还是‘不明觉厉’(网络用语:虽然不明白是什么,但感觉很厉害)。”
石述思认为,随着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地崛起,人们对身边将要出现的一个大型化工厂关注、质疑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一位九江市民说,他曾经领导了当地保卫PX的一场“战役”,并且胜利了——九江是为数不多的PX项目已经落地的城市之一。最初,他和很多人反对PX,原因是担心炼制过程中会有泄漏和爆炸。后来,他和一些同伴到中石化下属的镇海炼化去参观之后,看到管理很规范,并没有担忧中的场景,才放下心来。
这位九江市民表示,石化企业科普做得的确不够:应该坦诚地告诉大家,要生产的东西有多大毒性,最大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多大的危害——实际上,跟其他化工企业的危险性比较,PX项目是很安全的。科普不够,成为很多人产生疑虑甚至反对的原因。
“距离居民区100公里”是个传说
因为“不明觉厉”,PX项目在一些人的脑海中便是“越远越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回忆,在2007年PX项目准备落户厦门的时候,他收到了很多短信,其中一条特别坚定不移地要踢走PX的理由就是:国际上规定,PX项目跟居民区之间至少要间隔100公里。
经过多方沟通后,项目最后迁址漳州。
但曹湘洪至今不知道“100公里”的距离标准从哪里来,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国外的PX工厂距居民区有100公里,接触过的PX工厂离居民区都比较近。2011年,他在日本考察过一个有PX项目的炼油厂,与居民区只隔了一条马路。
在日本的横滨,PX项目与居民区的距离在1000米左右;在韩国蔚山,SK集团的PX项目距离居民区400米。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经理龙迪介绍,在他的国家荷兰,也有PX项目像日本那样与居民区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荷兰的环保部门对此表示,现在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不会再离居民区太近,但100公里也是“胡扯”。
曹湘洪介绍,我国对PX项目与居民区的规范首先是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0米;其次是卫生防护距离,根据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5年平均风速来确定,距离在700~1200米之间。在欧洲,是根据PX项目的危险物料的储存量、突发事故以后产生的泄漏量、随着风向的扩散半径等,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以后,划出一片区域来,在这个区域中不能有公共设施,但是没有明确一个具体的距离要求。
在新加坡,炼化设施集中在裕廊岛,离居民区最近的PX项目不到1000米,当地民众也并未表现出任何惊慌或抗议。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清扬介绍,在新加坡,一个项目要落地,政府、企业及民众都要参与:政府要立法,但更要执行到位;在这种环境之下,新加坡的企业,非常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生产行为,特别是考虑到污染,因为如果有污染,突破了国家环境局的监控指标,带给企业的损失和麻烦会非常大;而新加坡的人口寿命、居民的健康情况,一直在增加和改善,所以居民对可能会导致一些污染的建设项目,也觉得很放心。
流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
“既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美化。”石述思说,因PX而起的信任危机,其问题不在PX本身——PX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低毒也是毒,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闻PX色变,将“低毒”的产品搞出了“剧毒”的效果,值得深思。
在PX产业蓬勃发展的日本和韩国,居民最初也游行、抗议过,但渐渐归于平静,因为政府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第一,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生产流程;第二,加强了环保设施;第三,向公众敞开大门参观,决策立项全程公示,最后还将化工污料变废为宝,继续造福社会。
在曹湘洪看来,我国出现今天PX项目难上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一是石化企业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经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造成居民恐慌;二是老百姓对PX缺少认知;第三则是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
曹湘洪认为,虽然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越来越严,但我们与做得好的国家在监管的方法上有差距,还没有走上专家监管的道路。“事实上政府部门,包括环保主管部门,可能对PX生产过程并不太了解,该怎么样有针对性地监管,可能做得不到位。经常有领导带着一些人做安全大检查,但如果他对石油化工厂不了解,检查也是走过场。我也调查了解过,为什么国外事故少?关键是政府的监管做得也非常好。”
此外,曹湘洪建议应该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让政府、企业和公众同时发挥作用——如企业可以设公众开放日,让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生产,告诉老百姓,用的什么原料、生产什么产品、中间有哪些副产品、哪些是有毒物质、采取了哪些技术措施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光让公众了解还不行,还要有社会监督,比如可以在PX装置的周边设置一些自动检测仪器,将检测数据上网,让公众一天24小时都能看到企业是不是在运行,有没有偷偷排放……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律,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如实地向百姓报告相关情况,将环评结果如实告知,让公众理解。
一些政府和企业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茂名市政府明确表示,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前不会启动PX项目;中石化下属企业镇海炼化已经举办了43期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了1800多人到公司参观,消除误解——很多人走进企业之前有很多疑虑,如化工企业是不是有很重的气味、工厂环境是不是很差等,参观过以后反馈印象很好,如江西九江。
用石述思的话说,这叫“谣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
进入百度百科中“PX”词条,可以看到自2006年词条建立以来的历次修改版本,以及作者ID、修改原因,4月2日—11日修改双方的争论过程也完整呈现——除了对PX内容的更改,还有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从部分记录中能够感受到修改者对PX的厌恶、抵触。
而在参与PX“词条保卫战”的清华学子的宿舍门口,已经常常有反对PX的人聚集。
科技工作者循循善诱,一线生产工人现身说法,似乎都很难说服反对者。
人们对PX的抵触到底来自哪里?
症结并不在PX本身。
不明白是什么,所以要反对
中央电视台记者闫乃之曾经找到将在“词条保卫战”中将PX毒性改为“巨毒”、“剧毒”的两名网友,询问这样修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两个人的答复都是:不知道PX的毒性到底是怎样,并为事件感到自责和道歉。
4月11日,兰州发生原油泄漏导致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微博上立刻有人激烈地表示:这证明了PX不能上。但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发微博的人似乎根本没有去求证苯、二甲苯、对二甲苯的毒性渐次降低等问题。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形象地比喻:“(PX低毒这件事)就像一个暗号,在石化系统内部沟通没有障碍,谁都能听懂,但是石化系统跟外界沟通有严重的障碍,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们用一个个术语解释了半天,公众还是‘不明觉厉’(网络用语:虽然不明白是什么,但感觉很厉害)。”
石述思认为,随着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地崛起,人们对身边将要出现的一个大型化工厂关注、质疑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一位九江市民说,他曾经领导了当地保卫PX的一场“战役”,并且胜利了——九江是为数不多的PX项目已经落地的城市之一。最初,他和很多人反对PX,原因是担心炼制过程中会有泄漏和爆炸。后来,他和一些同伴到中石化下属的镇海炼化去参观之后,看到管理很规范,并没有担忧中的场景,才放下心来。
这位九江市民表示,石化企业科普做得的确不够:应该坦诚地告诉大家,要生产的东西有多大毒性,最大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多大的危害——实际上,跟其他化工企业的危险性比较,PX项目是很安全的。科普不够,成为很多人产生疑虑甚至反对的原因。
“距离居民区100公里”是个传说
因为“不明觉厉”,PX项目在一些人的脑海中便是“越远越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回忆,在2007年PX项目准备落户厦门的时候,他收到了很多短信,其中一条特别坚定不移地要踢走PX的理由就是:国际上规定,PX项目跟居民区之间至少要间隔100公里。
经过多方沟通后,项目最后迁址漳州。
但曹湘洪至今不知道“100公里”的距离标准从哪里来,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国外的PX工厂距居民区有100公里,接触过的PX工厂离居民区都比较近。2011年,他在日本考察过一个有PX项目的炼油厂,与居民区只隔了一条马路。
在日本的横滨,PX项目与居民区的距离在1000米左右;在韩国蔚山,SK集团的PX项目距离居民区400米。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经理龙迪介绍,在他的国家荷兰,也有PX项目像日本那样与居民区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荷兰的环保部门对此表示,现在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不会再离居民区太近,但100公里也是“胡扯”。
曹湘洪介绍,我国对PX项目与居民区的规范首先是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0米;其次是卫生防护距离,根据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5年平均风速来确定,距离在700~1200米之间。在欧洲,是根据PX项目的危险物料的储存量、突发事故以后产生的泄漏量、随着风向的扩散半径等,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以后,划出一片区域来,在这个区域中不能有公共设施,但是没有明确一个具体的距离要求。
在新加坡,炼化设施集中在裕廊岛,离居民区最近的PX项目不到1000米,当地民众也并未表现出任何惊慌或抗议。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清扬介绍,在新加坡,一个项目要落地,政府、企业及民众都要参与:政府要立法,但更要执行到位;在这种环境之下,新加坡的企业,非常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生产行为,特别是考虑到污染,因为如果有污染,突破了国家环境局的监控指标,带给企业的损失和麻烦会非常大;而新加坡的人口寿命、居民的健康情况,一直在增加和改善,所以居民对可能会导致一些污染的建设项目,也觉得很放心。
流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
“既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美化。”石述思说,因PX而起的信任危机,其问题不在PX本身——PX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低毒也是毒,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闻PX色变,将“低毒”的产品搞出了“剧毒”的效果,值得深思。
在PX产业蓬勃发展的日本和韩国,居民最初也游行、抗议过,但渐渐归于平静,因为政府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第一,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生产流程;第二,加强了环保设施;第三,向公众敞开大门参观,决策立项全程公示,最后还将化工污料变废为宝,继续造福社会。
在曹湘洪看来,我国出现今天PX项目难上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一是石化企业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经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造成居民恐慌;二是老百姓对PX缺少认知;第三则是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
曹湘洪认为,虽然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越来越严,但我们与做得好的国家在监管的方法上有差距,还没有走上专家监管的道路。“事实上政府部门,包括环保主管部门,可能对PX生产过程并不太了解,该怎么样有针对性地监管,可能做得不到位。经常有领导带着一些人做安全大检查,但如果他对石油化工厂不了解,检查也是走过场。我也调查了解过,为什么国外事故少?关键是政府的监管做得也非常好。”
此外,曹湘洪建议应该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让政府、企业和公众同时发挥作用——如企业可以设公众开放日,让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生产,告诉老百姓,用的什么原料、生产什么产品、中间有哪些副产品、哪些是有毒物质、采取了哪些技术措施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光让公众了解还不行,还要有社会监督,比如可以在PX装置的周边设置一些自动检测仪器,将检测数据上网,让公众一天24小时都能看到企业是不是在运行,有没有偷偷排放……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律,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如实地向百姓报告相关情况,将环评结果如实告知,让公众理解。
一些政府和企业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茂名市政府明确表示,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前不会启动PX项目;中石化下属企业镇海炼化已经举办了43期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了1800多人到公司参观,消除误解——很多人走进企业之前有很多疑虑,如化工企业是不是有很重的气味、工厂环境是不是很差等,参观过以后反馈印象很好,如江西九江。
用石述思的话说,这叫“谣言止于公开,信任始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