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几乎成了全民性的话题,如何让子女成龙成凤,更是父母最重视也是最紧张的课题。以《洋妞到我家》电影作为语料,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文化原因及这些差异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教育的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引言
甲骨文的“教”,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说文字》将这两个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引出”。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以教育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东西方文化作对比,讲述了一个“怨妇型”妈妈为了给予女儿皮皮最好的教育,与丈夫产生隔阂,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由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成长,也让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二、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具体表现及原因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在电影当中,皮皮的妈妈要求:孩子出个门从穿戴到保护都要武装到牙齿,不许坐地铁和公交,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的分开;一个月花6800元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
皮妈:这些都是皮皮专用的工具。
娜塔莉:皮皮?她需要这些么?
皮妈:需要。这是皮皮的筷子,每天用完之后要用开水烫,过滤网,是过滤骨头和汤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要给她择干净,不许带她出去。
娜塔莉:为什么?
皮妈:因为外面有很多陌生人。
娜塔莉:陌生人可以做朋友。
皮妈:不可以,陌生人也可能是大灰狼。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电影当中,皮皮因为不会吐骨头而卡住喉咙,父母因为争吵而深刻反思。
娜塔莉带皮皮出门玩游戏,坐地铁,且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带给全家人一个惊喜,就是给皮皮装扮了非常美丽的单人间,希望能让皮皮独立,也给皮爸妈留有属于他们的空间。而皮皮不敲门闯进娜塔莉的房间,娜塔莉也特别的生气。他们特别注重“你”“我”独立的观念。
西方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家长认为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而且认为顺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2.教育方式差异
西方学者按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把家庭分成“权威型”和“平等型”:中国传统家庭属于“权威型”,美国家庭大多属于“平等型”。在中国,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未来,这样做虽是出自对子女的爱,却容易忽视子女的感受和自身成长的需要。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即使孩子不懂事,但应该凡事都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这个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益而无一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已经大了还和父母睡在一起;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饭,家长端着饭碗跟着孩子喂饭;因害怕孩子磕着碰着,经常抱着或拉着孩子走。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初期,西方家长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而中国的教育模式表现为溺爱和专制相结合。
皮妈给娜塔莉规定任务,让她在单位时间内教会皮皮该学的东西。皮皮整天对着钢琴愁眉苦脸,一直想座地铁,却因为皮妈的阻挠不能如愿以偿。娜塔莉偷偷带皮皮坐地铁,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教皮皮英语,抛开书本,皮皮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学的舒心。对于零花钱的问题,中国人认为“取之有道”,而娜塔莉认为只要是靠自己辛苦赚来的就是自己的。娜塔莉带皮皮砍价、蹭饭,她认为这些是教给皮皮生存之道,而皮爸认为“吃亏是福”。娜塔莉搞不懂,最好的为什么要“孔融让梨”。
吃东西的时候,皮爸和娜塔莉的对话。
皮爸:孔融让梨是中国的美德。
娜塔莉:no,最好的要留给自己。吃好的,脸漂亮,聪明,得到机会。
带皮皮出去砍价、蹭饭之后回家之后的对话。
皮妈:我女儿是要当公主养的,你别教她混吃混喝的。
娜塔莉:做好乞丐,有能力,不挨饿。
皮妈:我女儿不缺吃的。
娜塔莉:我在教她生存能力。
皮妈:怎么教她不用你管。
皮爸: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
娜塔莉:不争不巧,最好的得不到,吃亏怎么是福?得有狼的厉害,不能当羊,不然被吃掉。
《左传》中有“亲仁善邻”之说,这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人与人处,互敬互爱。为人处世不必斤斤计较,不要怕吃亏,这样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皮爸妈在这里希望皮皮能够“碰钉子”而非不吃亏的方式来增长生活经验,而娜塔莉的方式是希望皮皮学会生存的技巧。
3.教育重心不同
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学而优则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質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成绩,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引言
甲骨文的“教”,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说文字》将这两个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引出”。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以教育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东西方文化作对比,讲述了一个“怨妇型”妈妈为了给予女儿皮皮最好的教育,与丈夫产生隔阂,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由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成长,也让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二、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具体表现及原因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在电影当中,皮皮的妈妈要求:孩子出个门从穿戴到保护都要武装到牙齿,不许坐地铁和公交,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的分开;一个月花6800元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
皮妈:这些都是皮皮专用的工具。
娜塔莉:皮皮?她需要这些么?
皮妈:需要。这是皮皮的筷子,每天用完之后要用开水烫,过滤网,是过滤骨头和汤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要给她择干净,不许带她出去。
娜塔莉:为什么?
皮妈:因为外面有很多陌生人。
娜塔莉:陌生人可以做朋友。
皮妈:不可以,陌生人也可能是大灰狼。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电影当中,皮皮因为不会吐骨头而卡住喉咙,父母因为争吵而深刻反思。
娜塔莉带皮皮出门玩游戏,坐地铁,且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带给全家人一个惊喜,就是给皮皮装扮了非常美丽的单人间,希望能让皮皮独立,也给皮爸妈留有属于他们的空间。而皮皮不敲门闯进娜塔莉的房间,娜塔莉也特别的生气。他们特别注重“你”“我”独立的观念。
西方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家长认为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而且认为顺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2.教育方式差异
西方学者按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把家庭分成“权威型”和“平等型”:中国传统家庭属于“权威型”,美国家庭大多属于“平等型”。在中国,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未来,这样做虽是出自对子女的爱,却容易忽视子女的感受和自身成长的需要。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即使孩子不懂事,但应该凡事都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这个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益而无一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已经大了还和父母睡在一起;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饭,家长端着饭碗跟着孩子喂饭;因害怕孩子磕着碰着,经常抱着或拉着孩子走。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初期,西方家长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而中国的教育模式表现为溺爱和专制相结合。
皮妈给娜塔莉规定任务,让她在单位时间内教会皮皮该学的东西。皮皮整天对着钢琴愁眉苦脸,一直想座地铁,却因为皮妈的阻挠不能如愿以偿。娜塔莉偷偷带皮皮坐地铁,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教皮皮英语,抛开书本,皮皮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学的舒心。对于零花钱的问题,中国人认为“取之有道”,而娜塔莉认为只要是靠自己辛苦赚来的就是自己的。娜塔莉带皮皮砍价、蹭饭,她认为这些是教给皮皮生存之道,而皮爸认为“吃亏是福”。娜塔莉搞不懂,最好的为什么要“孔融让梨”。
吃东西的时候,皮爸和娜塔莉的对话。
皮爸:孔融让梨是中国的美德。
娜塔莉:no,最好的要留给自己。吃好的,脸漂亮,聪明,得到机会。
带皮皮出去砍价、蹭饭之后回家之后的对话。
皮妈:我女儿是要当公主养的,你别教她混吃混喝的。
娜塔莉:做好乞丐,有能力,不挨饿。
皮妈:我女儿不缺吃的。
娜塔莉:我在教她生存能力。
皮妈:怎么教她不用你管。
皮爸: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
娜塔莉:不争不巧,最好的得不到,吃亏怎么是福?得有狼的厉害,不能当羊,不然被吃掉。
《左传》中有“亲仁善邻”之说,这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人与人处,互敬互爱。为人处世不必斤斤计较,不要怕吃亏,这样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皮爸妈在这里希望皮皮能够“碰钉子”而非不吃亏的方式来增长生活经验,而娜塔莉的方式是希望皮皮学会生存的技巧。
3.教育重心不同
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学而优则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質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成绩,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