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街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anl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要清晰地定义街头摄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没有确定的拍摄对象、拍摄场景、拍摄目的以及拍摄模式,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空间概念——街头。这让我们界定谁是街头摄影师变得既简单又困难。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摄影人都有过扫街的经历,几乎所有的摄影大师都有几张拿得出手的街拍佳作;另一方面,我们很少把一位摄影师单纯地称呼为“街头摄影师”,而是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新闻摄影师、报道摄影师、甚至时尚摄影师和观念摄影师。本期专题聚焦于街头摄影,但我们并不想擅自为摄影师贴上任何标签,只是力图呈现摄影师镜头下的街头是怎样的情景。
  任何关于城市的摄影都离不开空间和人,街头则是摄影师进入城市的基本途径,也是观察城市的主要视角之一。相比于其他摄影题材,街头摄影无论拍摄的题材还是画面内容,都更为丰富,或严肃、或幽默、或浪漫、或荒诞,呈现都市生活、表现城市的性格的同时,也表达着摄影师强烈的生活感受。
  观看、计划和决定性瞬间
  翻开摄影史,街头是很多大师级人物施展拳脚的重要阵地,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要数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他一直保持抓拍的风格,都市生活和街头场景是其最主要的拍摄领域,他创立的“决定性瞬间”概念被无数同辈和后辈无比推崇。本文无意为读者朋友赘述布列松的摄影成就,只是街头摄影实在无法绕开“决定性瞬间”。这一话题,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街头摄影方法论,不但追随者众多,也是分析和评价街拍照片的有力工具。
  布列松这样描述“决定性瞬间”:“在街头摄影的过程中创意表现的瞬间非常非常短暂,你必须懂得如何看到那个当下所提供的最真实的构图及情境,且要用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那就是决定一位街头摄影师是否有创意的瞬间。啊!就是现在,一旦你错过那个瞬间,它将一去不返。”
  寻找和凝固“决定性瞬间”不仅事关照片的形式与美感,更重要的是,它事关“如何观看”和“如何等待”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布列松摄影中,观看依赖直觉,却又需要提前的预测和计划,这样才能够等待拍摄时刻的到来。布列松强调摄影的方法,虽然照片形式和内容是有意的安排,但是事件与故事却在他的镜头下自然地延续,而非单纯的定格时间。这样,布列松的街头影像是冷静的、好似这些视觉信息不经意间在我们脑中闪过,又踏上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轨迹。或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禅意”。
  街头摄影发展到现在,布列松式照片仍然是街头摄影的主流之一,无论认同与否,在街头拍摄的摄影师多少都会受到“决定性瞬间”摄影美学的影响,向其靠拢、继续发展或修正这一理念。不过,寻找“决定性瞬间”的结果更多关乎形式问题,而通过这些瞬间表现怎样的情感才是摄影师观看、计划与等待的主旨意图。因个人喜好和观念的差异,不同的摄影师在相同的空间内捕获各自的影像,反映各自的内心世界,让街头摄影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风格和面貌。
  “超现实”元素
  无疑,摄影师的街头影像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和基础的,关注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反映城市发展的脉络和人物的感情。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摄影师镜头下的街头带有某种“超现实”观念色彩。这种“超现实”景象不是人为摆布的,摄影师通过景观并置、人物冲突、视角变化,或者类似电影拍摄中的“借位”等方式使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展现与众不同的一面,令读者看上去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从布列松的很多照片中都可以找到“超现实”色彩。而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大师是艾略特 · 厄维特。
  艾略特 · 厄维特比布列松小20岁,街头同样是他最为主要的摄影场所之一。他深受布列松的影响,却在每个决定性瞬间中加入了更多的温情元素,并用更独特的视角重构了现实生活,使他的街头摄影作品呈现一种独特的温柔与幽默。艾略特也强调观察是摄影的基础,只是他的观察不单重视形式的完美,更在乎利用偶然的冲突和情境的趣味来反映人类基本的感情世界,构成了类似“超现实”的画面。比如,艾略特喜欢狗,拍摄了很多以类似狗的视角观看世界的照片;而在他的博物馆系列作品中,展品似乎都具有了生机,主动与观众互动。
  纽约现代美术馆摄影部主任曾这样评价艾略特:“他的照片表现了偶发事件之间的空隙——表现了人们预料的但没有发生的事。他所拍摄的人物好像是受到莫名误会愚弄的人,在舞台上耐心等待工作人员提供台词。”
  对于艾略特这类的摄影师,街头摄影绝不仅是纪实的手段。街头包含有很多令人吃惊的戏剧化场景,主观表达与客观呈现在其中进行着有机的融合。在这些照片中,那些被镜头切开的生活片段,蕴含着丰富的奇妙元素,供读者解读与想象。
  街头是公共空间,街头摄影却是个人表达的重要载体。街头摄影发展到今日,风格多样、面貌常新,摄影师的街头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拘泥于布列松、艾略特或其他大师所开创的传统。本期专题汇集了国内外十余名摄影师的街头影像,不同的视点表达了他们各自对于街头、城市和生活的理解。另外,还介绍了一些街头摄影的技巧、器材、附件,假若某篇文章或某组照片能够激发起您的拍摄兴趣与灵感,不妨也去街头试试。
其他文献
编者按:佳能新推出的旗舰机型EOS—1D X,以高速与高画质的完美结合著称。在不久前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上,新华社记者廖宇杰和任正来携EOS—1D X相机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报道任务,并对这款相机的表现赞赏有加。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使用体验。  廖宇杰:1D X带来更完美的影像  伦敦奥运会,是我第一次使用佳能1D X机身进行集中拍摄。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这段高密度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使用的两台1D
期刊
在胶卷摄影时代选择镜头时,因相机的制造商不同,卡口规格会受到限制,比如使用徕卡M系列相机时就要用M卡口镜头,用尼康F系列相机则要选用F卡口镜头。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购买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机身时,可能同时购入了SUMMICRON 50毫米的镜头,开始拍摄后不久,也许就会萌生出想要广角镜头,或是在人物摄影时能使画面更加艳丽的长焦镜头的想法。在这种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去买与自己相机规格匹配的镜头(暂且不谈那
期刊
1982年9月24日上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行的初次会见,是中英两国首脑关于香港问题的直接较量。这次见面与谈话拉开了香港回归问题正式谈判的序幕。本文题图1是两人刚见面入座礼仪寒暄时拍摄的,照片中两位领袖相视的笑容与融融的气氛,并不代表后来正式谈判双方较量时“铁铁碰撞”的紧张、激烈与严峻场面。  香港问题谈判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困难的外交谈判”,邓小平制定的“一国两制”的方
期刊
前苏联新闻记者波列伏依说:一个记者,如果他是一个真心实意的记者,那他的生命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十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是他一生的里程碑。  “全国劳模”徐家军  徐家军是新华社吉林分社的摄影记者。他略带腼腆,一副文绉绉的模样,说话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再加上他的标志性发型,每一根黑发都油光锃亮无论风吹雨打总是“郁郁葱葱
期刊
一拿到索尼“黑卡”RX100,我就将它与手头信用卡做了一下简要的比较,整个机身的大小几乎与信用卡相当,仅仅在圆弧的地方有超出,看来“黑卡”这个称号实至名归。  虽然“黑卡”的体积比较小,但却并不影响实际的操作手感。从来不用小卡片机的我,头一次觉得将手掌大小的相机拿在手中把玩是一件乐事:独立的模式转盘切换起来快速且方便;简洁的拨轮和5个按键紧凑地排列在3英寸123万像素液晶屏的右边。按键的设计安排非
期刊
学生:陈丽、金铭勇、黄娣、孙冬敏、李巧、王翠微、施惠蓉、刘凡立、杨新民、傅彬、沈利民  老师:宋刚明  宋:糟了,我今天拍的风光全报废了。  陈:怎么了?  宋:儿子用过我的相机,把感光度调到3200了,用这高的感光度拍风光还有什么用?  金:啊?陈丽偷偷告诉我老师用的感光度是3200,肯定是什么独门绝技,我们都调成了3200……  宋:哈哈,我说过我没什么秘方,你们非不信。数码相机自动化程度高,
期刊
今年7月10日到8月2日,我每周二、四晚在纽约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参加名为“纽约漫步”(Traveling in New York)的暑期课程。短短8次课,一共24小时学时,课外为了完成作业在纽约背着相机闲逛,拍了上千张照片,重塑了纽约在我心中的印象。  我春季学期在Barnard College做交换生时了解到ICP除了有博物馆外,还
期刊
2012年9月12日,索尼公司在广州举行了名为“”的索尼数码影像新品发布会。在网上疯传多时的多款产品终现真身:首台全画幅单电产品α99、Cyber—shot全画幅卡片机“黑卡?”RX1,以及Handycam高清数码摄像机的“全画幅”旗舰产品NEX—VG900E。此外数码微单?相机最新产品NEX—5R、NEX—6和可更换镜头高清数码摄像机NEX—VG30E也一并亮相。同步推出的还有多款镜头和配件。 
期刊
编者提示:2012年的 “尼康奖”读者园地月赛不设参赛主题,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摄影作品的平台。不论风光、肖像或者社会、人文,还是传统、现代,都包含于我们的征稿范围,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另外,评选方式也与以往不同,我们将邀请影友参与评选和点评,增加互动,让比赛更加贴近广大摄影爱好者。  茶姑  (四川)王黔玲  作者显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准确地捕捉了水壶和雾气构成的那个奇幻瞬间。只可
期刊
人类总是喜欢畅想未来,摄影师也不例外。尽管有时拍照设备和得到的影像没太大关系,人们却希望手中的利器越强大越好。只是畅想总是有限的。如今有多少人在感慨,10年前,即便是行业中的专业人士也没能预测到今天影像产业发展到何种程度,没有想到就连柯达这样的大公司也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也有人感慨,似乎自从数码相机像素升至千万,手机照片能够直接上传至网络后,拍照设备便进入了挤牙膏似的缓慢量变过程中:不是提高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