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贬谪人 一纸作文诉仁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无疑是需要当“定篇”教的课文。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蕴含于其中的忧乐情怀——范仲淹孜孜以求的古仁人之心。九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解码其中的“古仁人情怀”可谓是学习的一大难点。因此,为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使学生逐步抵进文本深处显得尤为紧迫。然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不止一位老师在讲至最后一段时,“疏于搭桥铺路”,只是局限在静态的文言知识上,诸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互文修辞手法,“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倒装现象,几个“之”的用法,而对于范仲淹的政治情怀,或者浅尝辄止,寥寥几句话带过,或者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慷慨激昂”的名家解读念给学生听,或者直接让学生记下相关的赏析。课后,一问学生,发现他们对于范仲淹寄寓其中的“志”语焉不详,甚至吞吞吐吐,竭力凭借书上的笔记去苦苦回忆,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理解阐发。对此,笔者与几位执教者进行了交流,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需要教”:理由一,教了也不懂,所以不需要教;理由二,教了考试也不考,更加不需要教;理由三,就那四行字,没啥好教的。这些观点让笔者十分讶异!仔细辨别这三种理由,前两者属于“要不要教”的范畴,无论是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还是从教材的单元导向看,体会作者的志趣抱负都是重中之重,“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最后一种理由实际上反映出“如何教”的困惑,鉴于此,笔者特意开设一节研讨课,在给学生的“搭桥铺路”中,希冀觅得“古仁人之心”的探求路径。本课的教学起点为学生已经疏通了课文大意,并赏析了二、三、四段的景物描写,还辨析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不同心态。
  一、进入写作思维,思“古仁人之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谈到与迁客骚人忽而“物喜”,忽而“己悲”的览物之情不同,古仁人显得特别理智,那就是——
  生(一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好!看来大家对这八个字印象深刻!
  师:有同学在预习小纸条上曾写道:作者明明是要写《岳阳楼记》,但写着写着,就不写岳阳楼了,却谈到了迁客骚人,又说到了古仁人,范仲淹是不是“扯”远了?
  (众生沉默)
  生(试探):前文作者说“岳阳楼之大观”已经“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作者再写岳阳楼可能也写不出什么花了,所以写点别的,像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前人没写过,这样写就很新颖。
  反思1:从学生困惑中挖掘出的“高质量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宝贵的思考成果,又能快刀斩乱麻,凸显学习重点。对于“范仲淹是不是‘扯’远了”这个问题,众生陷入长时间的沉默,这表明大家对范仲淹的写作目的并不了解,认知停留于表层。此时,单纯依靠文本已经难以照亮学生的认知黑障区。
  师:嗯,你其实关注到了作者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的写作视角。那问题是天下之人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呢?别急,请大家看一则材料。
  PPT呈现:
  过庭录(节选)
  范公偁①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注释】①范公偁:范仲淹的玄孙,所著《过庭录》多记录了父亲的口述,多述祖德。 ②贻:遗留。 ③规:劝诫。
  (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约3分钟)
  生:文中说滕子京被贬巴陵后,心情“愤郁”,又说“文正与滕子京友善”,表明二者是好友,这篇《岳阳楼记》其实是范仲淹从一个好友的角度,劝滕子京不要因为被贬而苦闷烦恼,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作者拿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作对比,意在暗示滕子京要效仿古仁人,不要发牢骚。
  生:我觉得范仲淹劝得很有艺术。因为滕子京这个人,虽然有“大才”,但是也有性格的弱点——“自负”,这种个性的人一般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所以范仲淹就借这个“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机会,委婉地劝滕子京。
  师:嗯,三个同学的思考很有深度,把你们三个人的意思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范仲淹委婉地劝滕子京效仿古仁人。(板书:委婉劝友)一篇《岳阳楼记》,承载的是范仲淹对友人心态的宽慰!大家看,范仲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他更是一位“良师”型的好友,为滕子京明确人生的方向,解开愁闷的心结!这是真正的好朋友啊!
  反思2: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关注写作的对象和目的。”阅读也应如是。然而,阅读文本作为“成品”,写作对象并不直接参与跟学生的在场对话,故常常会被忽视,从而给理解留下大量空白。“写作对象”清晰化有助于填补这些空白。当学生从写作对象——滕子京视角看“古仁人”时,实质上就进入了范仲淹的写作思维,学生也顺利地品味出了“古仁人”背后的第一重用心——委婉劝友。
  生:老师,范仲淹的这番苦心让我想到了刻核舟的王叔远。王叔远曾经创作了一枚“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学洢。当时,魏学洢的父亲魏大忠因受宦官诬陷,后被捕入獄。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浓的情谊。
  反思3: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碰撞。由范仲淹、滕子京这种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联想到王叔远和魏学洢的核舟情谊,表明学生逐步建立起了与“这一篇”的链接。学生的这段发言完全在笔者的预设之外,是课堂上的一道意外的风景线!王荣生教授指出,在阅读中产生大量的“联想性推论”是良好阅读者的重要表征。
  师:你很有眼光,无论是范仲淹劝滕子京,还是王叔远劝魏学洢,劝得都很“委婉”,同时又很温暖!那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劝滕子京么?   生:结尾和开头都有“庆历”二字。北宋时有一个改革叫“庆历新政”,但是最后失败了,范仲淹作为这项改革的主导者也被贬。所以这段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他写给自己的肺腑之言?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独特的时间点,而且联系到历史背景,博闻强识啊!当时范仲淹的处境确实如你所言,请看:
  PPT呈现:
  材料二:范仲淹和滕子京为同乡同榜进士,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贬邓州。滕子京在范仲淹的举荐下,先任泾州,后任庆州。在庆州任上,滕子京被诬告被贬谪到岳州当知府。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大祸,早就想找机会劝劝他。恰好滕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便借题发挥,勉励滕子京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除此之外,我认为: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子京并无二致,其实范仲淹也是想以此文自勉。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在空格线处填写你的看法。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生:其实范仲淹也是想以此文表达自己效仿古仁人的志向,他即使被贬,依然不改初心,忧国忧民之志不变!
  生:表达出他高洁的志趣!虽然身处逆境,却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间,他牢牢牵挂的只有黎民百姓,国运兴衰!
  生:表达出他自己对古仁人的仰慕和追崇之意!范仲淹在文中用了一个反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说明他内心认可的是古仁人之道,进亦忧,退亦忧!
  ……
  师:你们越来越理解范仲淹了!《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一篇劝友的文章,更是自勉之语!
  (板书:慷慨言志)
  反思4:经典文言文往往有大量的隐含信息,需要引导学生多次“往返穿梭”于其中,将其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挖掘出来。在适当的时机给出资料,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走出线性、片面的思考逻辑,对于思维的立体化大有裨益。笔者也曾尝试在另一个班级同步呈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结果导致了课堂理答的紊乱,可见,教师不宜同时出示大量信息,否则,非但不会引爆学生的思维,还可能诱发“思维受到干扰”的弊病。
  (一男生举手示意)
  师:这位同学,你是不是还有补充?
  生:我觉得除了劝滕子京和自我勉励,还有一层:他希望全天下的迁客骚人,还有后世读到他文章的人们都能超出一己悲喜的小格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这一点老师还没有想到,你就想得如此远、如此广!是啊,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永远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
  (板书:勉励同仁)
  反思5:学生在广大的时空中思考提出“古仁人”的意义,这是超出预设的。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并认同“古仁人”所承载的情意思想,才可能认识到对其他当时的、后来的迁客骚人的鼓舞价值,而能从这个视角看问题,已然离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又近了一步。
  二、进入其人其事,品“古仁人之心”
  师:范仲淹是如何以实际行动向“古仁人”境界靠拢的呢?请联系课前搜集的范仲淹故事,谈一谈。
  生:范仲淹曾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着想,忧民所忧。范仲淹超越了个人的忧乐,格局高远!
  生:范仲淹戍边西北时,当地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他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从侧面看出范仲淹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生: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次和同僚去喝酒。他还没有喝酒,就看到有几个人披麻戴孝在营造下葬的工具。范仲淹赶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给丧家一大笔钱,让他们办完丧事。由此可见,范仲淹爱民如子、体恤百姓。
  生: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
  反思6:利用“范仲淹自己的故事”勘探學情:一方面,看学生是否能用已搜集的“范仲淹故事”与当前的“古仁人”观念实现同化、顺应的认知效果;另一方面,使“古仁人”从一个单薄的语词逐步丰富为厚重的人物事迹,让“古仁人”这个概念不仅悬浮于空中,更能扎根大地。
  三、进入历史场域,探“古仁人之心”
  师:中华民族历史上不缺乏这样的“古仁人”。你觉得按照范仲淹的这个标准,谁会入选呢?以“历史上的这位古仁人”为题写篇小文,可长可短。
  (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随机与学生交流)
  师:大多数同学写完了,下面我念几个小段。
  写作片段一:
  我认为屈原是一位古仁人。秦昭王提出和楚王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但怀王不听劝,还是前往相会,结果被秦国劫持,后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尽献谗言,诬蔑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屈原在沅水、湘水一带过着流放生活,可这个时候他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日益衰落的国家,虽远在千里,却总想着报效楚王,这不正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么?
  写作片段二:
  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未曾想到遇上匈奴内乱,被扣留此地,还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单于对他软硬兼施,却毫无效果,他坚贞不屈的气节令人敬重。后来,单于不忍心伤害他,但又不想将他放回汉朝,就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畔牧羊,并对他说:“只要你能让公羊产下羊羔,就放你回汉朝。”苏武大义凛然,在西伯利亚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一呆就是十九年。这十九年,是泰然自若的十九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十九年,是心系国家的十九年。   写作片段三:
  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亲眼目睹了唐朝贵族阶层的奢靡之风,也见证了底层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辗转多地,生活困顿。可是,他先“忧”的不是己,而是国家。在《春望》中,他忧国忧民,以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成都草堂时,他住在茅草屋里,遭遇风吹茅屋、群童盗茅、长夜沾湿等苦难,却能把天下寒士放在心间,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跳出小我,甚至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诗圣的杜甫,苦己为人,正是有一颗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之心!
  反思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所有新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的以往的经验,或促进、或妨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这一篇”,绝不意味着只盯着这篇。学习《岳阳楼记》,笔者试图唤醒学生沉淀在脑海深处的文史知识,以“互文”的方式类比更多的“古仁人”,在树状的思维网络里,范仲淹所言的“志”不仅停留在“理解”的能力层级,还上升到了“分析、评价与创造”的高阶认知阶段。同时,这一写作活动,也有效训练了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的思辨能力。
  四、进入当代情境,辩“古仁人之心”
  师:大家对古仁人的鉴定,有的着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的侧重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的则关注到了“忠君”思想。请再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想想:这三条标准,你都认同么?
  生:我觉得“忠君”思想不对。因为如果一个臣子把生命全部倾注在一个昏庸的君王上,其实非常不值当。如果没有明君,那么处江湖之远就大可不必忧其君。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要有选择性地“忠君”。其他同学有补充么?
  生:我不认为古人可以选择性地忠君,因为古代皇权至上,皇帝掌管着天下苍生的生死荣辱,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无论皇帝是明是昏,臣子们都只能无条件地顺从。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这种忠君思想的历史局限性。那么,范仲淹笔下的“忧其君”在今天还有价值和意义么?
  生:在古人的观念中,忠君其实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早已被否定了,但是其背后的爱国爱民之情依然值得肯定。
  师:是啊,看来,我们读古人文章的时候,要有思辨能力,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反思8:课堂上有同学写到了屈原和韩愈的“忠君”,并将之作为古仁人的一个重要标准予以考量。这引起了笔者的警觉。学习文言文,要随时“留心”,毕竟时过境迁,有些观念可能早已从神奇化为腐朽。“忠君”即需要辩证地予以考量。这一辨析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忠君思想”,培养他们的审辩式思维。
  师:最后一段,不过短短的四行,可是大家把一个“小”段落扩展成了“大”思考,从委婉劝友到慷慨言志,再到勉励同仁,我们细细体察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从范仲淹自己的故事到历史上的其他名人,我们在更广阔、更具体的时空中体悟“古仁人”。古仁人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语词,而是成为我们读懂范仲淹、读懂这个民族的一把钥匙,而未来,你们之中也必有人可以成为“新仁人”!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世界越来越小,我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确实,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与天南地北的陌生人沟通交流、资源共享。也有人说,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我的神秘聊客》中曾评价道:“网络里鬼多人少。”近年来,随着“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等的频繁出现,许多父母一谈到网络与孩子就纷纷摇头叹息。那么,网络是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南宁市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可是各有看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精彩的讨论吧!
Say cheese! Do animals like to steel the show(抢镜头)too? Yes-at least this zebra does. Not a long time ago, a German tourist met this zebra when he was driving in an animal park. He fed the zebra a carr
20世纪30年代,废名在北大课堂对新诗成就的判断颇引人思考,他说:“中国的新文学算是很有成绩了,因为新诗有成绩。”①仅此一句,足见废名对新诗成绩的认可。单就文本建树而言,中国白话新诗走过的这一百年——若按林纾印行于1897年的诗集《闽中新乐府》里32首童谣体白话诗为头,百岁早过;若按胡适《尝试集》为头,也已行将百年——很可能是后辈文学史忽略掉的垃圾时间。因为,时隔半个世纪,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新
15年只做一件事  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来到中山大学进行访问。面对记者的一系列问题,他最多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因为“这15年来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他幽默地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样也就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说不知道了。”  作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能够坦然回答“不知道”,不仅需要不怕别人耻笑的勇气,更体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版课标的“前言”所述,该次修订工作,是对2003年版课标的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前者关乎语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关乎语文“需要怎么做”的问题。可以说,“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指明了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实施意义。所以,当新课标拿到手后,我第一时间翻看
在美国,有这么一支特殊的篮球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医生、厨子;他们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将近60岁;最特别的是,他们的球衣号码后头都跟着一个数字——“1/2”。  1/2,这个数字别具深意,因为所有的队员都只有一条腿。用球队老大斯科特·奥多姆的话来说:“虽然我们失去了一条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梦想。”站起来打球——有点卑微但不退缩,他们的篮球梦想如此简单,又如此执着。
笔记本电脑给移动办公提供了方便,其自带的鼠标和触控板可满足基本操作需求,但如果你想在车上或演讲时使用外设鼠标的话,会非常麻烦,因为没有地方放置鼠标。这就是设计师Nick Mastandrea发明戒指鼠标Mycestro的原因。Mycestro是一款像戒指那样戴在食指上的3D鼠标,大小如蓝牙耳机,通过拇指和食指配合,运用手势和触控,即可在3D空间内完成指令操作。
这又不是我家  有一个小孩坐在门口玩耍,一个中年男子问他:“你爸爸在家吗?”   小孩答曰:“在家。” 中年男子便去按门铃,按了很久,无人开门。   于是男子生气地问:“为啥不开门?”   小男孩答:“我哪知道,这又不是我家!”    教官的办法  美国一个新兵训练营放映电影教材的时候,电影内容沉闷,室内空气污浊,很难不打瞌睡。可是教官真有本事,居然想出巧妙的办法。他对新兵们说:“打瞌睡原无不可,
过去,我们深信现代人类文明的出现不过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然而,随着大量史前人类文明的遗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动摇了:在我们之前,地球上是否曾经出现过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呢?    三叶虫生活在5.4~2.5亿年前,按常理推断,三叶虫与人类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然而,1968年6月,美国的业余化石爱好麦斯特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的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的几块三叶虫化石推翻了这一
立志成才,我们无所畏惧,向未来的彼岸,奋勇航行。报效祖国,我们无所保留,向成功的巅峰,奋力攀登!  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也许远大、也许平凡,那么,同学们,属于你的那份志向又能散发出多少光芒去指引你的未来呢?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大志。”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我们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奋斗,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