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地回访的意义:小苗医疗项目救助 0-16 岁贫困家庭先天性疾病患儿。每个救助完成的患儿,春苗都会定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身体恢复情况、上学情况、新农合报销情况及家庭情况等。为了更好的了解所救助患儿的实际情况,春苗每年会对上一年救助的患儿进行一次实地回访,与春苗的志愿者一起走进孩子家庭,了解康复、上学、家庭等情况,同时了解当地经济水平及当地医疗环境,为将来再救助当地的孩子提供依据,希望未来可以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下是 2014 年 1 月回访团媒体观察员实时记录分享。
在远方的游客看来,一座座山丘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美丽的风景;对罗甸县山区的居民来说,这些山却是贫穷和闭塞的根源。田地只能在乱石从中一小片一小片的开垦,就连盖房子也要比平地起楼麻烦许多。
这里的女人都比山外的要更勤劳,她们驼着背,背上柴、背上菜、背上孩子——背上生活的苦与乐.
假如小意是个健康的孩子,或许二三十年后,她也会过上这样的生活,虽然苦,但至少生活的色彩是丰富的。然而她却是一个生来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生父母在外打工。她生活在姑父的家里,从两岁时就已经是这样。多年过去,她依然不会喊这个乐观勤劳的山区男人爸爸,可在姑父的眼里,小意已经是自己的女儿。
2012年6月,那时已经11岁的小意终于被春苗基金会发现并安排到北京接受手术治疗,她的病情也从那次手术开始有了较大的改善,她重返校园,过上了和同龄人几乎无异的学习生活。
2014年的第一天,微公益小余跟着春苗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飞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赶赴贵州看望小意和其他几位接受救助的贫困患儿。
1月2日,在从贵阳到罗甸的路上,我们经过小镇的集市,无论年轻或年老,女人们都背着菜来到这里,为了卖上一个好价钱,生活好过些。
这条山路已经修好了几十年,但村民们只是在近些年才发现住在路边的好处,开始沿着路边盖起一栋栋新房。小意姑父也贷款在路边盖起了房子,但只是一座一层的房子。
小意的姑父爱笑,很乐观,说话间也带着一些倔强。看得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但聪明却不能改变他的出身,他只能在山间一步步走过乱石路,用最原始的方法,背着一筐筐石瓦修葺了老宅。
听说志愿者来看小意,小意的老师利用午休时间专程把她送回了家里。小意长大了,山里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总是会很害羞,即便小意曾经见过其中一位工作人员,但她仍然一时放不开手脚,在自己的家里显得有点拘束。
我们带来了米、油、小零食、书包、书本,小意拿起书,坐在屋前的小路上看了一会儿。小路上经常走过这样的老人,步履缓慢。小意说天开始冷了,他们该去捡柴禾了。今天的阳光和煦,照在小意的脸上,她的面孔和嘴唇透出轻微乌紫的颜色,因为她的心脏依然脆弱。小意的病情较为复杂,如果情况允许,她还需要再通过手术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快上课了,我们跟着小意来到学校,她和同桌在认真地听讲着。从教学楼的二层向远处看去,山丘若隐若现。越过山丘,是否就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呢?
三个小时的探访让小余深深记住了这个紫色面孔的女孩儿,她的生命被疾病扼住了喉咙,轻易动弹不得。幸运的是,有远方的人愿意伸出援手,为她解难。所以,难得的,我们还能看到她偶尔的笑容。
对于山外的我们,这只是一个插曲。对于山中的小意,这却是一生的转弯。祝福山中的小意,更多些笑容。S
妈妈再见,爸爸加油!(2014年1月4日凌晨,书于织金县城。)
2014年1月3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个镇子,在这里三户贫困患儿回访家庭里,有两户的女主人都不告而别,投奔更加繁华的生活去了。一个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另一个爸爸带着四个孩子,望着大山,艰难过活。
若不是爱心人士的救助,这两个爸爸也都面临着再失去一个家庭成员的危险——他们各有一个患先心病的孩子。
小红是其中之一,在他被春苗基金会接到北京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之前,在他和爸爸、弟弟搬到路边的新房之前,妈妈就已经走掉了。说起这件事时小红爸爸也没有太多表示,似乎理解孩子妈妈对山外花花世界的向往。这个山里有几个人不想到外面去呢?小红爸爸也想外出打工,但现在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如果我出去了,小红和弟弟就不愿去上学了。”
小红爸爸花了五块钱从家里打“摩的”来学校找回访团汇合。在这里,他也已经成了春苗的志愿者,已经帮助本地两个孩子完成救助,还经常会用家里的地方接待进山的志愿者。
小红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善于和人沟通,他常常打电话给北京帮助他做手术的叔叔阿姨,向他们问好。不过之前病情耽误了他的学习,现在他和小两岁的弟弟同一个年级.
从小红家门口望去,远处重峦叠嶂。这是一个海拔1000到2000米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山中的公鸡都是被散养,享受着国王般的待遇,晒太阳,走山路,在草丛中寻找吃的。
小红的新家在马路旁边,比以前的破旧老屋要舒适很多,也方便了一些。现在他们上、下学各需要走路40分钟.
住在另一个村的小俊只有三岁,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他的妈妈也走了。小俊的先天性心脏病治好了,她却走了。谈到这里,小俊爸爸也只是笑笑说:“没有地方可找,跟别人了。”外界的人很难想象,这个85后青年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养家,小俊父亲会时不时去贵阳打零工。我们问他有没有学点技术,他又是习惯性地笑两声说:“哪有!给人背篓”。 这是山里人的豁达,也许这也是无奈。
我们最后拜访的小宝家离他们的村委会还很远,下到山沟里再爬上半山腰才能到达。这段路连摩托、自行车也不能通过,只能靠双脚走,当地人徒步走一趟单程也要40分钟。当此次回访团的伙伴们气喘吁吁地拎着礼物走到小宝家门口时,春苗崔澜馨对小余说:“小宝做完手术后,小宝爸爸就背着孩子走过这样一段路,这样才能回到家里。”今天小宝爸爸不在家,他去贵阳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招呼我们。所以我无法问小宝爸爸: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走过这段山路?我也更想问自己:这一段路,又将在小宝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请允许微公益小余抒发一下感慨:
十万大山深处,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倔强生命——
蜿蜒山路挡不住心对外面的向往,
粗粝山石顶不住花儿向上的力量。
如今孩子的依靠只有爸爸,
爸爸啊,你可要挺起胸膛!
逃不过的责任,
走不了的家乡。
加油,小红爸爸!
加油,小俊爸爸!
加油,大山的孩子!
“万能”的背篓???(2014年1月5日晨,书于毕节市)
背篓是贵州山区非常常见的运载货物的工具。外人初次看到背篓,会觉得非常稀奇。因为它似乎是无所不能的,蔬菜、柴禾、家禽、甚至婴儿,都可以被装到背篓里,随着山里人去下山赶集、走亲访友、上山干活。
越到深山,越觉得背篓的重要。这里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即便是很少一点物资,想要运送到山里人家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大概就是那种网店卖家们不愿意发送货物的偏远之处。
1月4日晨,在3个小时的睡眠之后,微公益小余随着春苗回访团从织金县城向毕节七星关区的大山深处进发。小飞家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第一户人家,原计划下午一点到达,三点离开去探望另一个孩子小丽。
导航软件显示,小飞家在一条山路的尽头,而这条泥泞不平的山路走起来却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每次在岔路口问路时,老乡总是告诉我们“还有两公里”。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我们就这样不断地向前,直到汽车的左后轮胎被折腾爆掉。
我们就这样摸到了路的尽头,再往前的路正在翻修,山里人将一块块大石头砸碎,填补在路面上,堆砌平整。
小飞爸爸在这里等着我们,他把我们带来的大米装进背篓里,弓着腰,一步步带着我们走向家中。小飞爸爸看我们走得吃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来一趟太辛苦了。”小余听见后却在心里默默感慨,我们或许一辈子只辛苦这么一次,小飞爸爸却要天天月月年年这样在山岭之间穿梭过活。我们哪里还好意思喊苦!
辗转二三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在下午四点半到达小飞家。一小块平地上盖了一排平房,小飞一家六口挤在其中的一个两居室的屋子里。生活劳作都在这里,就连床铺边也堆放着刚刚收回来的蔬菜。
小飞和龙凤胎哥哥见到一群生人都非常拘谨,问三句话最多能回答一句。我们只好和爸爸妈妈多聊两句。小飞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已经做完一年多,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只是这些天时常呕吐,让小飞爸爸十分担心。
路上花了将近八个小时,却只能和小飞家人交流三十多分钟,因为小丽爸爸已经在他们的村子里等待我们半天多了。
匆匆告别小飞,此时司机师傅也换上了备胎,大家再次出发。路上看到三三两两赶集回来的人,背着背篓,看起来他们都不虚此行。
到小丽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因为小丽的先天性心脏病,小丽妈妈很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小丽爸爸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小丽在春苗基金会的帮助下做了第一次手术,现在在恢复阶段。尽管已是夜里,小丽家的穷困还是在灯光下暴露在我们眼前。一间四处漏风的老房子住着一家四口,屋内局促不堪,两张床、一个灶台、一张桌子,就几乎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大家来到屋里都是站着,因为实在坐不下,我们也更看不下去。
小丽家也有一个竹编的背篓,静静地躺卧在屋内一角。从她家走到镇子里要一个小时,坡度陡峭,小余猜想,屋里的这些物品,大部分也都是小丽爸爸一点点从山下背上来的吧。
即便困难,也有办法把山外的东西运进来,因为山里人有的是耐心和决心。背篓看似原始,却包容着山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这背篓是手,抓着生活的沉重,这背篓是脚,撑着生命的责任。
下山时,团员们突然讨论起为何要做公益、如何做公益。有人说好人有好报,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连续三天在山里穿梭后,小余自己却深深感到,物质上是我们在做公益,精神上却是他们在做公益。从这些山里人身上,小余读到了太多信息,有些是闻所未闻,有些则是暌违已久。读懂他们,我也就慢慢读懂自己。心里的情感从怜悯,转为感恩。
下次再来不知何时,小意、小红、小俊、小宝、小飞、小丽这六家人教给我的,我都会装进背篓里,带回城市,细细品味。S
在远方的游客看来,一座座山丘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美丽的风景;对罗甸县山区的居民来说,这些山却是贫穷和闭塞的根源。田地只能在乱石从中一小片一小片的开垦,就连盖房子也要比平地起楼麻烦许多。
这里的女人都比山外的要更勤劳,她们驼着背,背上柴、背上菜、背上孩子——背上生活的苦与乐.
假如小意是个健康的孩子,或许二三十年后,她也会过上这样的生活,虽然苦,但至少生活的色彩是丰富的。然而她却是一个生来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生父母在外打工。她生活在姑父的家里,从两岁时就已经是这样。多年过去,她依然不会喊这个乐观勤劳的山区男人爸爸,可在姑父的眼里,小意已经是自己的女儿。
2012年6月,那时已经11岁的小意终于被春苗基金会发现并安排到北京接受手术治疗,她的病情也从那次手术开始有了较大的改善,她重返校园,过上了和同龄人几乎无异的学习生活。
2014年的第一天,微公益小余跟着春苗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飞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赶赴贵州看望小意和其他几位接受救助的贫困患儿。
1月2日,在从贵阳到罗甸的路上,我们经过小镇的集市,无论年轻或年老,女人们都背着菜来到这里,为了卖上一个好价钱,生活好过些。
这条山路已经修好了几十年,但村民们只是在近些年才发现住在路边的好处,开始沿着路边盖起一栋栋新房。小意姑父也贷款在路边盖起了房子,但只是一座一层的房子。
小意的姑父爱笑,很乐观,说话间也带着一些倔强。看得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但聪明却不能改变他的出身,他只能在山间一步步走过乱石路,用最原始的方法,背着一筐筐石瓦修葺了老宅。
听说志愿者来看小意,小意的老师利用午休时间专程把她送回了家里。小意长大了,山里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总是会很害羞,即便小意曾经见过其中一位工作人员,但她仍然一时放不开手脚,在自己的家里显得有点拘束。
我们带来了米、油、小零食、书包、书本,小意拿起书,坐在屋前的小路上看了一会儿。小路上经常走过这样的老人,步履缓慢。小意说天开始冷了,他们该去捡柴禾了。今天的阳光和煦,照在小意的脸上,她的面孔和嘴唇透出轻微乌紫的颜色,因为她的心脏依然脆弱。小意的病情较为复杂,如果情况允许,她还需要再通过手术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快上课了,我们跟着小意来到学校,她和同桌在认真地听讲着。从教学楼的二层向远处看去,山丘若隐若现。越过山丘,是否就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呢?
三个小时的探访让小余深深记住了这个紫色面孔的女孩儿,她的生命被疾病扼住了喉咙,轻易动弹不得。幸运的是,有远方的人愿意伸出援手,为她解难。所以,难得的,我们还能看到她偶尔的笑容。
对于山外的我们,这只是一个插曲。对于山中的小意,这却是一生的转弯。祝福山中的小意,更多些笑容。S
妈妈再见,爸爸加油!(2014年1月4日凌晨,书于织金县城。)
2014年1月3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个镇子,在这里三户贫困患儿回访家庭里,有两户的女主人都不告而别,投奔更加繁华的生活去了。一个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另一个爸爸带着四个孩子,望着大山,艰难过活。
若不是爱心人士的救助,这两个爸爸也都面临着再失去一个家庭成员的危险——他们各有一个患先心病的孩子。
小红是其中之一,在他被春苗基金会接到北京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之前,在他和爸爸、弟弟搬到路边的新房之前,妈妈就已经走掉了。说起这件事时小红爸爸也没有太多表示,似乎理解孩子妈妈对山外花花世界的向往。这个山里有几个人不想到外面去呢?小红爸爸也想外出打工,但现在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如果我出去了,小红和弟弟就不愿去上学了。”
小红爸爸花了五块钱从家里打“摩的”来学校找回访团汇合。在这里,他也已经成了春苗的志愿者,已经帮助本地两个孩子完成救助,还经常会用家里的地方接待进山的志愿者。
小红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善于和人沟通,他常常打电话给北京帮助他做手术的叔叔阿姨,向他们问好。不过之前病情耽误了他的学习,现在他和小两岁的弟弟同一个年级.
从小红家门口望去,远处重峦叠嶂。这是一个海拔1000到2000米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山中的公鸡都是被散养,享受着国王般的待遇,晒太阳,走山路,在草丛中寻找吃的。
小红的新家在马路旁边,比以前的破旧老屋要舒适很多,也方便了一些。现在他们上、下学各需要走路40分钟.
住在另一个村的小俊只有三岁,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他的妈妈也走了。小俊的先天性心脏病治好了,她却走了。谈到这里,小俊爸爸也只是笑笑说:“没有地方可找,跟别人了。”外界的人很难想象,这个85后青年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养家,小俊父亲会时不时去贵阳打零工。我们问他有没有学点技术,他又是习惯性地笑两声说:“哪有!给人背篓”。 这是山里人的豁达,也许这也是无奈。
我们最后拜访的小宝家离他们的村委会还很远,下到山沟里再爬上半山腰才能到达。这段路连摩托、自行车也不能通过,只能靠双脚走,当地人徒步走一趟单程也要40分钟。当此次回访团的伙伴们气喘吁吁地拎着礼物走到小宝家门口时,春苗崔澜馨对小余说:“小宝做完手术后,小宝爸爸就背着孩子走过这样一段路,这样才能回到家里。”今天小宝爸爸不在家,他去贵阳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招呼我们。所以我无法问小宝爸爸: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走过这段山路?我也更想问自己:这一段路,又将在小宝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请允许微公益小余抒发一下感慨:
十万大山深处,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倔强生命——
蜿蜒山路挡不住心对外面的向往,
粗粝山石顶不住花儿向上的力量。
如今孩子的依靠只有爸爸,
爸爸啊,你可要挺起胸膛!
逃不过的责任,
走不了的家乡。
加油,小红爸爸!
加油,小俊爸爸!
加油,大山的孩子!
“万能”的背篓???(2014年1月5日晨,书于毕节市)
背篓是贵州山区非常常见的运载货物的工具。外人初次看到背篓,会觉得非常稀奇。因为它似乎是无所不能的,蔬菜、柴禾、家禽、甚至婴儿,都可以被装到背篓里,随着山里人去下山赶集、走亲访友、上山干活。
越到深山,越觉得背篓的重要。这里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即便是很少一点物资,想要运送到山里人家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大概就是那种网店卖家们不愿意发送货物的偏远之处。
1月4日晨,在3个小时的睡眠之后,微公益小余随着春苗回访团从织金县城向毕节七星关区的大山深处进发。小飞家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第一户人家,原计划下午一点到达,三点离开去探望另一个孩子小丽。
导航软件显示,小飞家在一条山路的尽头,而这条泥泞不平的山路走起来却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每次在岔路口问路时,老乡总是告诉我们“还有两公里”。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我们就这样不断地向前,直到汽车的左后轮胎被折腾爆掉。
我们就这样摸到了路的尽头,再往前的路正在翻修,山里人将一块块大石头砸碎,填补在路面上,堆砌平整。
小飞爸爸在这里等着我们,他把我们带来的大米装进背篓里,弓着腰,一步步带着我们走向家中。小飞爸爸看我们走得吃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来一趟太辛苦了。”小余听见后却在心里默默感慨,我们或许一辈子只辛苦这么一次,小飞爸爸却要天天月月年年这样在山岭之间穿梭过活。我们哪里还好意思喊苦!
辗转二三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在下午四点半到达小飞家。一小块平地上盖了一排平房,小飞一家六口挤在其中的一个两居室的屋子里。生活劳作都在这里,就连床铺边也堆放着刚刚收回来的蔬菜。
小飞和龙凤胎哥哥见到一群生人都非常拘谨,问三句话最多能回答一句。我们只好和爸爸妈妈多聊两句。小飞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已经做完一年多,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只是这些天时常呕吐,让小飞爸爸十分担心。
路上花了将近八个小时,却只能和小飞家人交流三十多分钟,因为小丽爸爸已经在他们的村子里等待我们半天多了。
匆匆告别小飞,此时司机师傅也换上了备胎,大家再次出发。路上看到三三两两赶集回来的人,背着背篓,看起来他们都不虚此行。
到小丽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因为小丽的先天性心脏病,小丽妈妈很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小丽爸爸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小丽在春苗基金会的帮助下做了第一次手术,现在在恢复阶段。尽管已是夜里,小丽家的穷困还是在灯光下暴露在我们眼前。一间四处漏风的老房子住着一家四口,屋内局促不堪,两张床、一个灶台、一张桌子,就几乎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大家来到屋里都是站着,因为实在坐不下,我们也更看不下去。
小丽家也有一个竹编的背篓,静静地躺卧在屋内一角。从她家走到镇子里要一个小时,坡度陡峭,小余猜想,屋里的这些物品,大部分也都是小丽爸爸一点点从山下背上来的吧。
即便困难,也有办法把山外的东西运进来,因为山里人有的是耐心和决心。背篓看似原始,却包容着山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这背篓是手,抓着生活的沉重,这背篓是脚,撑着生命的责任。
下山时,团员们突然讨论起为何要做公益、如何做公益。有人说好人有好报,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连续三天在山里穿梭后,小余自己却深深感到,物质上是我们在做公益,精神上却是他们在做公益。从这些山里人身上,小余读到了太多信息,有些是闻所未闻,有些则是暌违已久。读懂他们,我也就慢慢读懂自己。心里的情感从怜悯,转为感恩。
下次再来不知何时,小意、小红、小俊、小宝、小飞、小丽这六家人教给我的,我都会装进背篓里,带回城市,细细品味。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