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的4月份,我镇举行评优课活动,首先由各个学校选拔,然后再推荐到镇里参评。作为窗口学校的中心小学,当然更重视这项活动,所以学校决定提前进行选拔赛,要求每位教师全部参加。凑巧,我们五年级组抽到的是第一号,5个班的语文老师聚在一起。大家一致推荐我第一个上。无奈,我只好接受了,因为,我的年龄最大(55岁),不好意思和那些青年教师去争辩。正巧第二天该上第6课《二泉映月》第二课时(苏教版第十册),教案已定,按原设计来上吧!反正自己不能和特级教师相比,再说,我要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平时的教学方法去上。第二天上课前5分钟,全校的语文教师都到齐了,再加上所有领导班子和镇教办领导,总共40余人。上课开始,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二泉映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阿炳为什么能在一个晚上就创作出《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呢?”
生:(1分钟内无人举手)。
师:其实问题就在课文中,我们如何去解决呢?
生:“读书!”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大家开始读!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随音乐自由练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先读(生纷纷举手)?袁书玉同学你来读(中等生,通读全文,已达到正确流利,却无感情)。
师:还有谁愿意读?(举手的更多)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会,可以练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练好了,再来给大家展示。
生:自由练读自己喜欢的部分(5分钟)。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才能?(纷纷举手)胡小林你来读好吗?(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师:你读哪一部分?
生:第2自然段。
师:好!
生:一字一字地读完了(听课的老师摇头)。
师:你读得很好,如果你能再读一遍会更好,你愿意读吗?
生:点了点头,接着读第二遍(基本上能读成句了)
师:你读得真好,如能再读一遍就快赶上赵忠祥了,你愿意吗?(全体哄堂大笑)
生:接着他又读第3遍(能读成句了。他刚读完,全体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师: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没有。(生齐说)
师:那你们为什么一齐为他鼓掌?
生:因为他进步啦!
师:对,我们应该为进步者鼓掌!(胡小林得意地坐了下去)
一节课我利用30分钟时间指导5位全校出了名的学困生朗读了2-5自然段。最后的10分钟是分学习小组去感悟课文,当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收获时,才赢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其实,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特别简单,只是上课开始提出一个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在一个晚上就创作出《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这是一个概括全文的问题。从小组汇报的发言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确实把课文读懂了。有的小组不仅读懂了“阿炳之所以能创作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不是靠一个晚上的时间,而是靠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靠他对音乐的爱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他从小受到家乡美好环境的熏陶、受到师父的嘱托,是自己经过坎坷的人生经历,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只是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用琴声倾吐出来,而不是靠一个晚上时间创作出来的。”有的小组代表发言更具体,连阿炳平时如何练的,夏天、冬天如何沿街乞讨求生的具体情况都想象了出来。还有的小组不仅交代创作二胡名曲的原因,而且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上,表示今后在学习上要学习阿炳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精神。正是学生精彩的描述,才赢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
说内心话,近年来我听过的课改公开课少说也有100多节,虽然那些班里的学生读书声情并茂,但是我并不感动,因为哪个班里都有几个读书好的学生。让我感动的是上课的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到王志文的日记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是我难忘的一天,展会课下课后,我去上厕所,然后在操场上玩,刚玩一会,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跑进教室一看,班里坐满了老师,我知道这是老师来我们班听课的,我想,这节课好了,老师肯定不会提我发言的。上课时我看别人举手我也跟着举手,真没想到老师能让我读第四段,我好不容易读完,结果读错了十几个字。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说我进步了。然后老师又叫一个比我读得好的同学读给我听,她读得真好,比我强100倍!接着老师又叫我读一遍,真没想到平时都看不起我的同学也给我鼓掌,说我进步了。今后我要用心学习,认真练习读书,争取赶上大家,请老师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他平时的日记最多能写100字,而且语句还不通顺,没有想到,今日能写近300字且无病句。从王志文的日记中我认识到,我这节课是成功的,尽管别人说我班学生朗读水平差,我并不在乎,因为我上了一节真实的课,使学习困难生找回了自信。假如为了评优,挑那些优秀的学生去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完全能做到,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评上优秀课的确没问题,然而最终毁的还是那些学困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教学应教什么?应教学生不会的内容。阅读课中让谁读?应让那些读不好和不会读的学生去读。课堂教学不是演戏,总是让那几个好角色出场;而是在排戏,应指导那些“笨”角色去排练。只有所有的角色都练好了,你这个“戏班子”才能扬名在外。
一节真正的好课不是靠几个优生给你展示,而是由那些学困生有无收获来决定的。那些优生你不让他展示他也会,你不让他读他也能读好,而学困生就不同了,必须靠老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做到一个星期去指导一个学困生读好书,哪怕是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能转变一名学困生,还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吗?
生:(1分钟内无人举手)。
师:其实问题就在课文中,我们如何去解决呢?
生:“读书!”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大家开始读!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随音乐自由练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先读(生纷纷举手)?袁书玉同学你来读(中等生,通读全文,已达到正确流利,却无感情)。
师:还有谁愿意读?(举手的更多)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会,可以练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练好了,再来给大家展示。
生:自由练读自己喜欢的部分(5分钟)。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才能?(纷纷举手)胡小林你来读好吗?(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师:你读哪一部分?
生:第2自然段。
师:好!
生:一字一字地读完了(听课的老师摇头)。
师:你读得很好,如果你能再读一遍会更好,你愿意读吗?
生:点了点头,接着读第二遍(基本上能读成句了)
师:你读得真好,如能再读一遍就快赶上赵忠祥了,你愿意吗?(全体哄堂大笑)
生:接着他又读第3遍(能读成句了。他刚读完,全体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师: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没有。(生齐说)
师:那你们为什么一齐为他鼓掌?
生:因为他进步啦!
师:对,我们应该为进步者鼓掌!(胡小林得意地坐了下去)
一节课我利用30分钟时间指导5位全校出了名的学困生朗读了2-5自然段。最后的10分钟是分学习小组去感悟课文,当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收获时,才赢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其实,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特别简单,只是上课开始提出一个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在一个晚上就创作出《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这是一个概括全文的问题。从小组汇报的发言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确实把课文读懂了。有的小组不仅读懂了“阿炳之所以能创作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不是靠一个晚上的时间,而是靠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靠他对音乐的爱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他从小受到家乡美好环境的熏陶、受到师父的嘱托,是自己经过坎坷的人生经历,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只是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用琴声倾吐出来,而不是靠一个晚上时间创作出来的。”有的小组代表发言更具体,连阿炳平时如何练的,夏天、冬天如何沿街乞讨求生的具体情况都想象了出来。还有的小组不仅交代创作二胡名曲的原因,而且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上,表示今后在学习上要学习阿炳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精神。正是学生精彩的描述,才赢得听课者的阵阵掌声。
说内心话,近年来我听过的课改公开课少说也有100多节,虽然那些班里的学生读书声情并茂,但是我并不感动,因为哪个班里都有几个读书好的学生。让我感动的是上课的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到王志文的日记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是我难忘的一天,展会课下课后,我去上厕所,然后在操场上玩,刚玩一会,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跑进教室一看,班里坐满了老师,我知道这是老师来我们班听课的,我想,这节课好了,老师肯定不会提我发言的。上课时我看别人举手我也跟着举手,真没想到老师能让我读第四段,我好不容易读完,结果读错了十几个字。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说我进步了。然后老师又叫一个比我读得好的同学读给我听,她读得真好,比我强100倍!接着老师又叫我读一遍,真没想到平时都看不起我的同学也给我鼓掌,说我进步了。今后我要用心学习,认真练习读书,争取赶上大家,请老师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他平时的日记最多能写100字,而且语句还不通顺,没有想到,今日能写近300字且无病句。从王志文的日记中我认识到,我这节课是成功的,尽管别人说我班学生朗读水平差,我并不在乎,因为我上了一节真实的课,使学习困难生找回了自信。假如为了评优,挑那些优秀的学生去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完全能做到,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评上优秀课的确没问题,然而最终毁的还是那些学困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教学应教什么?应教学生不会的内容。阅读课中让谁读?应让那些读不好和不会读的学生去读。课堂教学不是演戏,总是让那几个好角色出场;而是在排戏,应指导那些“笨”角色去排练。只有所有的角色都练好了,你这个“戏班子”才能扬名在外。
一节真正的好课不是靠几个优生给你展示,而是由那些学困生有无收获来决定的。那些优生你不让他展示他也会,你不让他读他也能读好,而学困生就不同了,必须靠老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做到一个星期去指导一个学困生读好书,哪怕是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能转变一名学困生,还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