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活?并不容易
前几年的上海,发生过如下的惨剧: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小沈,是高中的电脑课代表。傍晚才放学,家里无电脑,次日有电脑课,他要到有电脑的表哥家预习一下电脑操作。表哥在电话里说,那就快点过来一起吃晚饭。于是小沈打的往表哥家赶。下车后以最快速度,向表哥家所在的那座居民楼的底层门厅冲刺。他把那门厅的玻璃边门,错看成没有玻璃,从误以为是空荡荡的门框一跃而入。结果撞碎、玻璃,浑身被玻璃割破,鲜血直喷,冲出几步,扑地而死。
生命,很脆弱。命运,更蹊跷。如果他家此前花几千元买一台哪怕是中低档的电脑,让他安心在家,也许就不会如此急急赴死。如果股民在股市,浑身被股票割伤,应该庆幸命运之神的法外施恩,庆幸是被股票割伤而不是被玻璃割死。庆幸自己还有钱可以从股市腾出来,买吃买喝之后,去买一台电脑,既可以用它在家就能网上交易炒股,又可以用它锁住孩子的心,不用往表哥家跑。
此外,建议那些在股市中误以为吃过天大苦头的人们,读一读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读了以后,心境可能会豁然开朗,会感觉自己以往吃过的任何苦头,都不再算啥苦头。小说中的福贵,他吃的苦头,才真叫苦头。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浪子,既爱跟众妓女鬼混,又喜欢搞资本运作。庄家龙二,给福贵递个热毛巾擦擦脸,给他点利多尝尝,福贵就利智昏了。结果福贵把全部资产包括住宅、田地及整挑沉重的钱,都输给了龙二。
福贵爆仓后,其父被活活气死。福贵接着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做壮丁,炮火连天中,差点被炸死、吓死。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他回到老家谋生。浪子回头的他,跟贤妻家珍过着赤贫而低调的日子,养育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
儿子有庆很懂事,福贵骂他穿布鞋怎么这么费,这么快就破?有庆就立即整改,每天上学,出了家门就悄然脱下鞋子,赤脚奔那长长的路,奔到校门口,才穿上鞋子。这么懂事的孩子,却在一场偶然事故中不幸惨死。
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生下一个好男孩。但却在产后大出血中死了。福贵丧子、丧女之后,其妻又因长期营养不良,衰竭而死。女婿工伤而死。孙子被豌豆噎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与其放养的老病牛相伴。
这部小说,揭示了这么一个主题:倾家荡产事小,家破人亡事大,活着就是胜利。这部小说是1992年才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如果再早那么二三十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表,作者恐怕会被“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活活打死:怎么?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熊市,只害得福贵倾家荡产?太阳升起来天亮以后都牛市了,倒折腾得福贵家破人亡啦?
如今传媒上沸沸扬扬地报道,某些地方的野蛮动迁,逼得某些动迁户被迫自焚什么的,那可是家破人亡啊。股民在股市,一般说来,最多也就损失钱财或者倾家荡产。没得赚,不会把人一下子逼死;没得住,却要危急得多。
想活?得有技巧
张艺谋在10年前,就根据余华的上述那部小说,导演、拍摄了同名电影《活着》,葛优扮演福贵,巩俐扮演家珍。为了淡化家破人亡的悲剧色彩,影片以福贵、家珍、女婿、孙子都还活着并且幸福地团圆着作为美丽的大结局。该片荣获法国第47届戛纳电影奖及最佳男主角奖。
该片按制片公司的地域分类,属于香港电影,在境外公映多年,却迟迟未在境内电影院公映。2003年才在国内官方网站的精品影院栏目中收费播出,国内宽带用户可以上网先睹为快。我看了以后,完全同意国内外电影界的如下公论:这是张艺谋拍的所有电影佳作中最好的一部,也是葛优从艺生涯中最登峰造极的绝佳表演。
庄家龙二巧取豪夺了福贵的财产,让福贵沦落为赤贫,龙二混了个地主成分,被新政府拖出去毙了。龙二哀叹:“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龙二被枪毙时,福贵正好尿急,慌忙找棵没人的大树,背对观众,冲大树小便。刚开了个头,传来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似乎每一枪都打中了福贵的心脏。啪!啪!福贵受惊,小便全撒在裤子上。浑身震颤之余,赶紧瘫痪般地抱住了大树。据说,该片在境外放映时,每到此处,观众掌声雷动。葛优演的福贵,真是逼真到每一根神经!
黄健中执导的电影《大鸿米店》(根据苏童的长篇小说《米》改编):也是在国内禁映多年后开禁。这种情况,跟股市简直是异曲同工。特别赚钱的好电影很经得起时间考验,哪怕晚个几年、几十年再推出也行的,先禁映几年嘛,犹如特别赚钱的好公司不必急于上市,先让最急需圈钱、不圈钱就不能活的公司先上市嘛。
余华是个1960年出生在浙江的年轻作家,其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等,挖掘命运和人性之深,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深思,还引人畅笑。其小说被译成很多种外语版本,他也频频到国外接受各种文学大奖,在法国、德国、韩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享有极高文学声誉,远远高于其在中国境内的知名度。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1992年在杂志上发表后,199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量极少。作者授权的有效期为5年的出版合同期满后,1998年改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印量极大,至今已重印几十次。
余华凭他那些书的巨额版税、巨额电影改编权费,可以到股市做个超级大户。然而他哪有空去看股市,他与其花钱买股票。不如早早地花钱买了北京的豪宅,剩余的大钱存在银行算啦。他正是这样做了,做得很不错。
小说《活着》的结尾几句,原本跟股市完全无关,但读来却如天外的箴言,降临这股市。
不信您听听:“一群男人挑着粪桶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不妨引申为:“一群股民挑着股票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股市趋向了宁静,业绩出现了模糊,包装逐渐退去。反抽正在转瞬即逝,熊市从天而降了……”
战胜熊市而又存活自己的最佳战略,就是不要过于热烈地与熊市交手。犹如张艺谋面临某些作品的禁映而不去抗争,让跨越世纪的时间去主宰吧。犹如余华面临国内文学界的淡化待遇仍不卑不亢,让跨越国境的空间去包容吧。
当我在股市报刊的财气游笔版面,少谈股票而大谈文学艺术时,透露了我对股票的阶段性蔑视。这种蔑视,犹如活人对死神的蔑视。这种蔑视,最能让妖孽退避三舍,最能让替天行道又言道的智者,活得既安全,又自在。
选自《最糟糕情况下的人类急智》
前几年的上海,发生过如下的惨剧: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小沈,是高中的电脑课代表。傍晚才放学,家里无电脑,次日有电脑课,他要到有电脑的表哥家预习一下电脑操作。表哥在电话里说,那就快点过来一起吃晚饭。于是小沈打的往表哥家赶。下车后以最快速度,向表哥家所在的那座居民楼的底层门厅冲刺。他把那门厅的玻璃边门,错看成没有玻璃,从误以为是空荡荡的门框一跃而入。结果撞碎、玻璃,浑身被玻璃割破,鲜血直喷,冲出几步,扑地而死。
生命,很脆弱。命运,更蹊跷。如果他家此前花几千元买一台哪怕是中低档的电脑,让他安心在家,也许就不会如此急急赴死。如果股民在股市,浑身被股票割伤,应该庆幸命运之神的法外施恩,庆幸是被股票割伤而不是被玻璃割死。庆幸自己还有钱可以从股市腾出来,买吃买喝之后,去买一台电脑,既可以用它在家就能网上交易炒股,又可以用它锁住孩子的心,不用往表哥家跑。
此外,建议那些在股市中误以为吃过天大苦头的人们,读一读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读了以后,心境可能会豁然开朗,会感觉自己以往吃过的任何苦头,都不再算啥苦头。小说中的福贵,他吃的苦头,才真叫苦头。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浪子,既爱跟众妓女鬼混,又喜欢搞资本运作。庄家龙二,给福贵递个热毛巾擦擦脸,给他点利多尝尝,福贵就利智昏了。结果福贵把全部资产包括住宅、田地及整挑沉重的钱,都输给了龙二。
福贵爆仓后,其父被活活气死。福贵接着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做壮丁,炮火连天中,差点被炸死、吓死。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他回到老家谋生。浪子回头的他,跟贤妻家珍过着赤贫而低调的日子,养育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
儿子有庆很懂事,福贵骂他穿布鞋怎么这么费,这么快就破?有庆就立即整改,每天上学,出了家门就悄然脱下鞋子,赤脚奔那长长的路,奔到校门口,才穿上鞋子。这么懂事的孩子,却在一场偶然事故中不幸惨死。
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生下一个好男孩。但却在产后大出血中死了。福贵丧子、丧女之后,其妻又因长期营养不良,衰竭而死。女婿工伤而死。孙子被豌豆噎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与其放养的老病牛相伴。
这部小说,揭示了这么一个主题:倾家荡产事小,家破人亡事大,活着就是胜利。这部小说是1992年才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如果再早那么二三十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表,作者恐怕会被“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活活打死:怎么?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熊市,只害得福贵倾家荡产?太阳升起来天亮以后都牛市了,倒折腾得福贵家破人亡啦?
如今传媒上沸沸扬扬地报道,某些地方的野蛮动迁,逼得某些动迁户被迫自焚什么的,那可是家破人亡啊。股民在股市,一般说来,最多也就损失钱财或者倾家荡产。没得赚,不会把人一下子逼死;没得住,却要危急得多。
想活?得有技巧
张艺谋在10年前,就根据余华的上述那部小说,导演、拍摄了同名电影《活着》,葛优扮演福贵,巩俐扮演家珍。为了淡化家破人亡的悲剧色彩,影片以福贵、家珍、女婿、孙子都还活着并且幸福地团圆着作为美丽的大结局。该片荣获法国第47届戛纳电影奖及最佳男主角奖。
该片按制片公司的地域分类,属于香港电影,在境外公映多年,却迟迟未在境内电影院公映。2003年才在国内官方网站的精品影院栏目中收费播出,国内宽带用户可以上网先睹为快。我看了以后,完全同意国内外电影界的如下公论:这是张艺谋拍的所有电影佳作中最好的一部,也是葛优从艺生涯中最登峰造极的绝佳表演。
庄家龙二巧取豪夺了福贵的财产,让福贵沦落为赤贫,龙二混了个地主成分,被新政府拖出去毙了。龙二哀叹:“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龙二被枪毙时,福贵正好尿急,慌忙找棵没人的大树,背对观众,冲大树小便。刚开了个头,传来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似乎每一枪都打中了福贵的心脏。啪!啪!福贵受惊,小便全撒在裤子上。浑身震颤之余,赶紧瘫痪般地抱住了大树。据说,该片在境外放映时,每到此处,观众掌声雷动。葛优演的福贵,真是逼真到每一根神经!
黄健中执导的电影《大鸿米店》(根据苏童的长篇小说《米》改编):也是在国内禁映多年后开禁。这种情况,跟股市简直是异曲同工。特别赚钱的好电影很经得起时间考验,哪怕晚个几年、几十年再推出也行的,先禁映几年嘛,犹如特别赚钱的好公司不必急于上市,先让最急需圈钱、不圈钱就不能活的公司先上市嘛。
余华是个1960年出生在浙江的年轻作家,其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等,挖掘命运和人性之深,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深思,还引人畅笑。其小说被译成很多种外语版本,他也频频到国外接受各种文学大奖,在法国、德国、韩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享有极高文学声誉,远远高于其在中国境内的知名度。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1992年在杂志上发表后,199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量极少。作者授权的有效期为5年的出版合同期满后,1998年改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印量极大,至今已重印几十次。
余华凭他那些书的巨额版税、巨额电影改编权费,可以到股市做个超级大户。然而他哪有空去看股市,他与其花钱买股票。不如早早地花钱买了北京的豪宅,剩余的大钱存在银行算啦。他正是这样做了,做得很不错。
小说《活着》的结尾几句,原本跟股市完全无关,但读来却如天外的箴言,降临这股市。
不信您听听:“一群男人挑着粪桶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不妨引申为:“一群股民挑着股票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股市趋向了宁静,业绩出现了模糊,包装逐渐退去。反抽正在转瞬即逝,熊市从天而降了……”
战胜熊市而又存活自己的最佳战略,就是不要过于热烈地与熊市交手。犹如张艺谋面临某些作品的禁映而不去抗争,让跨越世纪的时间去主宰吧。犹如余华面临国内文学界的淡化待遇仍不卑不亢,让跨越国境的空间去包容吧。
当我在股市报刊的财气游笔版面,少谈股票而大谈文学艺术时,透露了我对股票的阶段性蔑视。这种蔑视,犹如活人对死神的蔑视。这种蔑视,最能让妖孽退避三舍,最能让替天行道又言道的智者,活得既安全,又自在。
选自《最糟糕情况下的人类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