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问题例析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观点片面缺少思辨
  所谓“思辨性作文”,就是古人常说的“义理之作”,也即是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对自身等方面有所思、有所辨的好文章。
  有思想的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文采与知识,而只有文采与知识的學生却未必真正具备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议论文,总是一开始就强调“思辨性”:与事实比照之后再写、与自己争论后或与对手在内心争论后再写,要写出真心真性、真知真见,至少也要写出点与大多数学生不一样的想法。
  一位作家这样说:“我自己没有做到,所以我从不鼓动别人为了社会进步而牺牲自我,除非别人自愿选择。”而学生们写作文则完全相反,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鼓动别人去做,结果往往是套话连篇、空洞无物;别说不能服众,连写作者自己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理论。也有学生一碰上写议论性的文章就苦于没有材料可写,好像非得用上什么事例,否则就凑不到八百字。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通过作家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比喻,让考生思考与讨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有些考生对这一关系并未作深入分析,只是引用现成结论,胡乱硬套上去。
  下面以一篇得分为31分的作文为例进行分析。
  笑对生活
  某考生
  假如有一天,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这时我们应当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这部作品。
  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坎坷与挫折,这时的你应该冷静下来,直面挫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不是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去不面对。当你遇到生活的挫折时,试着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回应,事情就会变得更容易。
  如果遇到生活的挫折时,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生活,有时生活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国外有一位老人,有次去医院看病被确诊为癌症。医生带着十分悲伤的语气告诉老人这个现实,并告知老人说癌细胞已经扩散活不过三个月。但这时的老人心中却一点也不难受,脸上也没露出悲伤的表情。老人的心里此时正在谋划着要怎么开心地度过这三个月。老人给自己三个月的生活排得十分充足。每天早上起床与晚上睡觉都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说“早安”“晚安”。白天细心照料花园里的花,晚上与朋友们去散步,聊天。生活比之前过得还要充实、快乐。过了一个月后,老人去医院复诊,医生惊奇地发现老人身上的癌细胞在减少,医生感到十分惊讶,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人,老人的心中也十分高兴。然后过了一年,等老人再去检查时,医生惊奇地发现老人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了。于是老人凭借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健康地生活着。老人凭借着乐观的态度让癌细胞消失使奇迹发生,这充分证明了乐观对待生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反,如果在遇到生活的挫折时,不去乐观面对,有时会使挫折更放大化。最新研究表明,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人会比拥有悲观生活态度的人寿命长好几岁。而且长时间抱着一种悲观态度生活的人,体内会散发一种蛋白酶损害身体的健康。一个人如果不乐观地生活,生活就会失去希望;一个企业如果不乐观地面对挫折,这个企业就难以长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乐观的态度,国家就会缺乏斗志。
  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都应该直面挫折,用乐观的态度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让挫折迎刃而解,而不是去逃避困难。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变成了一部“作品”,这时的我们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理解读者、倾听读者的声音。
  点评:此文严格来说可算是套作。开头从材料切入,点出我们应该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这部作品。可也只是到了这一步,接下来,考生没有就如何倾听“读者”的呼声思考下去,而是承着“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这部作品”这句话顺势滑入平时惯写的积极乐观对待生活中,用正反两个事例来论述面对挫折时,“试着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回应,事情就会变得更容易”。最后回到材料上,勉强谈论“作家”与“作品”以及“读者”,如蜻蜓点水一样,点到即止,却没有真正对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与之相对,让我们再来看一篇得分为58分的作文。
  他言可鉴,执笔仍我
  某考生
  生活可以如作品般多姿多彩,你能够抒写诗篇,也可撰著史诗。博采众长、聆听他言虽是写作的不二法门,但执笔者仍是自己,遵从内心,方能写出人生华章。
  作家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同样,作为少年的我们,还未曾饱历生活的风霜洗礼,后面还有长长的空白等着我们填满。可以说,我们的文笔是稚嫩的。面对挫折,我们也许会退缩;激起愤怒,我们又往往会冲动;凝视前方,我们又会陷入迷茫。这一切都显得不够老练,不够成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们的青春转瞬即逝,容不得犹豫徘徊。幸而,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读者,父母是我们一生的读者,他们往往对我们的错误一针见血,而且他们也最能容忍我们拙劣的文笔。家人永远是我们的后盾,他们应成为我们最珍视的读者。老师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耐心地润饰我们的辞藻,为我们描摹生活的姿态。朋友则是我们为自己挑选的家人,他们是我们没有“代沟”的真挚读者。
  我们和他们的生活必定相互交融,所以这些人不仅是我们的读者,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的注解,谱写了共同的传奇。
  但是,在每个人的思想王国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生活,自己执笔,才会从容不迫、肆意潇洒。
  倾听读者的声音是优秀作家应有的态度,与读者共同交流才会使自己的作品日上层楼。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一概听从,作家只会日渐为读者奴役;一味拒绝,作家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作家永远是自己作品独特的印记和不可磨灭的魂灵。由人代笔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也常常被读者识破、揭穿。
  让出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是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和对生命的辜负。唯有那些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人执笔去把自己的生活一字不差地写满,方能留下不朽的作品,也能让后人得以一览前人生活的光辉。   每个人都向往成为最好的作家,记录下自己或大气磅礴,或华丽壮美,或圆满完整的人生历程,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优秀的读者,致寻常普通成大家之言。
  点评:与上文《笑对生活》的单面文题相比,本文题为《他言可鉴,执笔仍我》,内涵上丰富了很多。“他者”的建议可以借鉴,但书写生活这部“作品”的只能是自己。由此可知考生对待“主体”与“他者”这一关系体的认识是辩证的。接着考生论述了青年人生的稚嫩,有必要听从父母、老师、朋友等“读者”的呼声。紧接着笔锋一转,说明倾听读者“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作家永远是自己作品独特的印记和不可磨灭的魂灵”。要成就不朽的作品,就得自己执笔去书写。整篇文章几乎看不到大段的用例,更多的是有条理的分析,而且思路严谨,不疾不徐,难能可贵。
  【问题二】材料陈旧不会加工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所用的材料几乎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细节都写出来了,就是对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工与分析,而是直接得出结论,显得生硬和突兀。这其实是用写记叙文的方式写议论文,前面《笑对生活》一文中的国外老人抗癌的材料就属此例。在议论文中材料只是议论的起点,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在一则材料里,要对凸显自己思想中心的那个“点”进行提炼,而不是把材料完完整整地叙述下来了事。材料取舍的依据是中心论点。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升华;事据理而取舍,理依事而辨析。
  另外,前些年一直被当成套话作文打压的用材如屈原、陶渊明、苏轼、司马迁等材料,学生不论写什么主题都能套。更有一些老师为救学生于水火,特意为学生做好各类整理,还让学生尽量利用教材里的人、物进行写作。这些材料并非不能用,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另一个弊病是这样的材料极易千篇一律,更易照出考生文化底蕴之浅薄,令人耳目生厌。这两年此类套话材料相对少了,但也不是没有,去年开始又有了材料新“八股”——马云、马化腾二马并驱,袁隆平、屠呦呦男女搭配,一片“撞车”,着实难为了阅卷老师。
  本次高考作文题就“作品”与“读者”设喻,谈的是“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按理说选材可以精彩纷呈,可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二马依旧在,袁屠仍盛开;外加贸易战,华为中兴来!
  以下这篇得分为45分的作文就是这类作文的一个典型代表。
  自成一派
  某考生
  纷纷扰扰,这世界杂音太多;兜兜转转,这时代让人迷乱。如果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会坚持自我,自成一派。
  自成一派,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他人左右,是坚定自己的决心,是在乱世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敢,是“我就是我”的宣言,是“不骛于虚声”的做法。当然,我所讲的“自成一派”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蛮不讲理,更不是逆时代的大流。
  古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鸿篇巨制——《史记》,他坚持自我,给后人留下千古绝唱,在《报任安书》中,他不断强调自己不能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是何等地勇敢!我想人们如此敬佩他,不仅仅因为他在他的人生中,不畏于他人的流言,不惧于黑暗的险恶,闯出一条路,自成一派!
  其实,不仅是作家写作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我们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生活的评判呢?
  首先,应自我评判。“别做观众了,试着自我评判!”加缪如是说。所以,当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应学着自我评判,评判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想坚持,若真的是自己心中所想,那么我们便可坚持,在荒芜中走出自己繁花似锦的道路来。
  其次,我们应拥有燃犀以行的决心。当我们创造生活时,我们是“作家”,我们的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的人生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人生由自己书写,而对他人的质疑,我们应燃犀以行,迎着他人的评判不断向上走。鲁迅曾说:“前方很黑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方才会有路。”所以,当“读者”接二连三地来评判你的生活,你也不要受他们的阻挠,踏着这些荆棘,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
  所以站在这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四周声音很多,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自成一派,坚持自己的想法,创造自己的生活,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有人如是说。所以我们应不断自我评判,并坚持燃犀以行的决心。这是我的生活,而那些读者的“虚声”不可让我心神动摇,心猿意马。
  毕淑敏曾说:“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指加上手掌的力量。”所以,我们应坚持自我,自成一派。
  点评:文章“我会坚持自我,自成一派”的观点完全契合本次作文的要求,且头开得很不错,语言工整,言简意赅。由现象到分析,由表及里。结构清晰,在说理的时候“首先”“其次”标识清楚,但说理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只是浮于表象,空洞地喊了些口号。当然分数没能上去的更大可能是因为第三段的事例,选取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一事,这样用例,最是近几年的大忌讳,能不慎乎!假如用例新鲜,让人觉出思想积淀的浓厚,也许又会有一番全然不同的景象。
  然而,不落窠臼者亦有。请看下面这篇得分为50分的文章。
  生之创作,生之共情
  某考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诚如此言,作家创作之时,山川焕绮、日月叠璧皆在锋毫辗转间现出,钩玩沉隐任挥洒。然而,创作的酣畅恣意并不意味着作家写作的心中可以空无一物,既无外客也无读者。写作应当是虔诚的姿态,始终为不能言者发声。如此创作方能与读者共鸣,反映读者的呼声。而这种思想,在生活的创作中更将得到深刻的诠释。
  王国维尝道:“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由是觀之,创作若仅停留在为自己的生命不平而鸣的阶段,未免失之偏颇狭隘。红楼中宝玉作诗吟词,单出些闺阁之思怨,虽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也可说不为外物左右,却终究少了一分敦庞大雅之响,故流于浮浅。真正的大家之作,诸如索尔仁尼琴以俄罗斯之民心呼唤民族精神,鲁迅先生以锐利之言辞惊醒愚世人,屈原高歌《橘颂》寄托政治理想,实则都是指向读者的。
  盖因真正的作家都是以更深沉的思索悲悯其读者。如此就不会囿于一家之陈见,而可惠泽天下之读者。
  而对于我们而言,生活就是我们的创作,生活就是我们的作品。我们在撰写生命这本大书时也该常葆一颗“读者心”。这颗“读者心”,则是对生活中他人的关切与包容。
  创作是一种共情,生活亦如是。在更高的意义上,我们书写生命时不是只考虑计较个人之得失,而是要关切周遭之人事,心怀读者,在自己的生命之作中吐纳更广远的生活,这才是创作的意义。
  须弥草芥与缤纷落英有了共鸣,就共同构成春之和景。说到底,生命与世界都是在互相翻阅,互相共情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年之前与千里之外的作品之所以会在此时此刻为读者所接纳,正是由于作家胸怀广宇、牵念众生的那份情怀。
  既如此,我们又何不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作者呢?我们将生活缝缀成诗书,待时代这个最大的读者来思辨。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可以镜照时代之斑驳,激扬历史之惊雷。
  简媜曾叹:“把自己摊成稿纸,让岁月来点苔。”而我生命稿纸上的全部萧肃苔痕,都是送给我的读者的。
  时空寂寞成古,怆然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说。然而想及有一日我辈青年的创作将面向最广远的文明读者来一一句读,亦可谓生命最大的慰藉了。
  点评:此文从结构上来说,有点用力均衡的味道,前三段就第一层面谈“作家”创作“作品”时与“读者”的关系,中间四、五两段过渡到我们创造生活,后面才是第二层面,即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显然重点不够突出。另外,文章即使谈“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也有失之偏颇之处,考生强调的是作家写作,“共情”反映读者的心声,我们“个体”的生活也应“胸怀广宇,牵念众生”,并不是材料所讲的“多听读者呼声”或“不为读者所左右”。然而阅卷老师却给出了50分的高分,不能不说是选材、用语起了绝大的作用。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用例不落窠臼,选择了他人不常用的《文心雕龙》、简媜等,让阅卷老师觉得其文化底蕴深厚而顿生好感,分数自然高了上去。由此可见,成就高分作文,多阅读、多积淀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其他文献
一直很喜欢看茨威格的作品,他是个独特的作家,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和“灵魂的猎手”美誉。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可谓丝丝入扣,而他的人物传记也写得非常之好,《玛丽亚·斯图亚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复杂的政治局面和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更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细致分析和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玛丽亚作为政治家和女人的性格弱点。历史特写《人类群
期刊
世界是平凡的,活在这个世上的绝大部分人也是平凡的。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活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而有些人只能在平凡中自怨自艾?读了《平凡的世界》,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平凡的世界》是著名小说家路遥的巨著,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围绕双水村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展开,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
期刊
母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歌咏对象。从《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小儿语》中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在诗歌中,有太多的母亲形象。反复细读《艾青诗选》,最触动我心的,就是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艾青诗歌中的母亲,不仅有他的大堰河母亲,有包含了平凡、朴素、受尽磨难的人类母亲,更有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灵的土地母亲与祖国母亲。  一  人类母亲
期刊
“如果有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如是说。书籍为灯,伴人一生。生活阅历决定阅读所得,而阅读所得融进骨血,反之影响人以怎样的姿态阅尽世事万千。  诚如张潮之譬喻,不同人读书“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阅历”是“阅读”的基石。经历、体验、人生感悟,过往的种种使人在读书时带入了自己的主观体悟,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感受。也正因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鲁迅的戏言“同一部《红楼梦》
期刊
蟋蟀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青草香,炊烟在天空中书写了一串长长的问候。每当此时,我总爱和弟弟踮着脚尖趴在农村老家顶楼的栏杆上看风景。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逶迤连绵,村口的一弯小路蛟龙似的在山谷间蜿蜒,消失在远方。小路承载着岁月,记录着家人的团圆、乡村的变迁……长辈们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向山的那边,而我们每逢寒暑假又从山的那边回到这里。  我对这条小路再熟悉不过了,小路与村口的交汇处有一个被绿树拥抱的池塘
期刊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当我们在电脑里輸入“共享”两个字,百度会出现约一亿个相关结果,搜狗会跳出一万八千余篇相关公众号文章。知识文献、衣食住行等满世界的共享资源,只要你想要的都可以通过指尖的轻点得到。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共享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我们都得到了空前的便利。“共享”让我们能时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们无须钻研、探究许多生活、生产领域的精深之处,便能快速便捷地达成我们想要的目
期刊
康有为曾说:“开创则更定百度……守成则安静无为……”发展之路,学习借鉴他人之共享经验,诚不失为一条捷径。但真正能实现前进与超越的,唯有独创精神。  中兴之困,犹在眼前;核弹波折,刻骨难忘。慷慨共享,是个别服务整体的贡献意识,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前提。然而,当舍予被视为当然,当依靠发展成依赖,当独创者的拥有物,被受享者不断抬价加码,并演变为操控生死大权的利剑,共享就滑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当然鼓励共享,但
期刊
情感不再压抑,于朋友圈发表一篇说说,就可以抒发得慷慨淋漓;知识不再局限,打开一个论坛,便可见识一番别人的真知灼见。最初的共享,是渴望,是沟通,是慷慨。但当情感的共享变成了一种消费,共享的知识越堆越高竟沦落成了饭桌上的谈资,共享就成了百无聊赖的重复表达、精神的荒芜寂寞以及个人思考和情感的消失。  世界的横宽在不断缩小,而思想的纵高不可一马平川,共享使信息覆盖世界,却不是将其包裹成平滑的蚕蛹,让创新思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然而,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原因是多方面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写作理应成为高中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阳光、空气、食物一般,我们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以下,结合我的日常写作教学实践,从每日素材、每周习作、每月写作和假期写作四个方面来谈一谈高中生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
期刊
作文之所以关注审题,主要是打击以抄袭或套作方式获取高分而实际水平并不高的学生,而非打击会写文章但不能全面理解材料的学生。为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和权威,近年高考作文明确要求“不得套作”。“防止套作”成为高考作文评阅的关注点:一旦认定为套作,即使结构再精巧,语言再精美,都在30分以下给分,甚至只能得几分。  何谓套作?如何处理套作?笔者试以《坚持自己》一文为例,结合作文评分标准浅谈一二,以期对作文教学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