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养殖业污染产生的原因
1.1农田耕作化肥的使用冲击着有机肥的用量 化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严重冲击了有机肥的使用,使得有机肥利用率降低,造成种植业与养殖业良性生态循环脱节,畜禽粪便剩余,引起环境污染。
1.2 养殖规模不适度 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饲养规模要适应本地的自然条件、土地环境容量,保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减少污染,增加农田土壤肥力,实现农牧业的良性循环。但有些养殖场建设中对这方面因素认识不足,强调做大产业,追求规模,导致畜禽粪便产生量超出农田承载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1.3 场区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 有的养殖场、养殖园区选址缺乏科学论证,场区布局规划不合理,环保设施薄弱,建设中没有配套的粪污加工处理设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得不到及时的无害化处理,粪污集聚成灾,造成环境污染。
2. 养殖业污染带来的危害
2.1侵扰人们生活 畜禽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畜禽粪便、污水也是蚊、蝇的滋生地,刺鼻的臭气及蚊、蝇的叮、扰,给畜禽的自身生长和人们生活带来为害。
2.2对水体及其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无序排放,使地表水受到污染,进入河流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威胁到水产业的发展。污水渗入地下还可导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难以治理恢复,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3危害人畜健康 患传染病的畜禽机体内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得不到有效防控,散布在环境中,存在传播疾病的隐患,由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有几十种,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的粪便及排泄物。由此可见,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
3.1 选择适宜场址,进行合理布局 选址应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远离城镇,距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500m以上。尽量靠近适宜规模的种植区。场区内布局要合理,通常划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各功能区明显分离,管理区和生活区位于上风向,粪污处理区、病畜禽无害化处理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
3.2 实行干清粪工艺 干清粪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养殖用水,而且利于粪污的净化处理,便于堆肥发酵。
3.3 建造分级沉淀井净化污水 在畜舍外建造分级污水井,用于接纳畜舍内排出来的污水。污水经污水井一级沉淀后,上清液流入下一个沉淀井,达到固液分离。污水经分级沉淀和生物处理得到净化,降低污水中有机物排放量。
3.4 粪便发酵还田 将畜禽排泄的粪便集中堆积到贮粪场堆肥发酵,以杀灭病原微生物,熟化的粪便还田,改良土壤,促进作物增产,实行农牧结合,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
3.5 生产有机肥 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使畜禽粪便资源化,用于农业、园林生产。
3.6 生产沼气 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沼液可以直接肥田,形成养殖、能源与种植紧密结合的粪便处理利用模式。
3.7 优化饲料配方 日粮中加入酶制剂、酸制剂、益生素等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粪尿中氮、磷和其他腐败内容物中粪臭含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8 推广微生态养殖技术 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养殖环境无臭味。同时,良性微生态环境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9 场区植树造林吸收有害气体 场区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吸附50%的粉尘,重视环境管理,种草植树,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养殖场区小气候、降低噪音。
4. 治理养殖业污染的保障措施
4.1 倡导环保养殖理念 广泛宣传养殖环保知识,增强畜禽养殖户的环保健康养殖意识,大力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指导规模养殖户建立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
4.2 强化畜禽养殖环保行为 国家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养殖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关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依法治污,根据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动物种类、养殖规模,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建立产、排污监测机制,强化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监督管理。
4.3 给予环保建设政策与资金扶持 多数养殖场、养殖园区没有经济实力投入较多资金用于排污综合性防控设施建设。鉴于产业的特殊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园区,在环保设施建设工作运行上,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适当倾斜与支持,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园区开展环保与生态养殖。
1.1农田耕作化肥的使用冲击着有机肥的用量 化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严重冲击了有机肥的使用,使得有机肥利用率降低,造成种植业与养殖业良性生态循环脱节,畜禽粪便剩余,引起环境污染。
1.2 养殖规模不适度 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饲养规模要适应本地的自然条件、土地环境容量,保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减少污染,增加农田土壤肥力,实现农牧业的良性循环。但有些养殖场建设中对这方面因素认识不足,强调做大产业,追求规模,导致畜禽粪便产生量超出农田承载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1.3 场区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 有的养殖场、养殖园区选址缺乏科学论证,场区布局规划不合理,环保设施薄弱,建设中没有配套的粪污加工处理设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得不到及时的无害化处理,粪污集聚成灾,造成环境污染。
2. 养殖业污染带来的危害
2.1侵扰人们生活 畜禽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畜禽粪便、污水也是蚊、蝇的滋生地,刺鼻的臭气及蚊、蝇的叮、扰,给畜禽的自身生长和人们生活带来为害。
2.2对水体及其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无序排放,使地表水受到污染,进入河流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威胁到水产业的发展。污水渗入地下还可导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难以治理恢复,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3危害人畜健康 患传染病的畜禽机体内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得不到有效防控,散布在环境中,存在传播疾病的隐患,由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有几十种,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的粪便及排泄物。由此可见,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
3.1 选择适宜场址,进行合理布局 选址应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远离城镇,距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500m以上。尽量靠近适宜规模的种植区。场区内布局要合理,通常划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各功能区明显分离,管理区和生活区位于上风向,粪污处理区、病畜禽无害化处理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
3.2 实行干清粪工艺 干清粪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养殖用水,而且利于粪污的净化处理,便于堆肥发酵。
3.3 建造分级沉淀井净化污水 在畜舍外建造分级污水井,用于接纳畜舍内排出来的污水。污水经污水井一级沉淀后,上清液流入下一个沉淀井,达到固液分离。污水经分级沉淀和生物处理得到净化,降低污水中有机物排放量。
3.4 粪便发酵还田 将畜禽排泄的粪便集中堆积到贮粪场堆肥发酵,以杀灭病原微生物,熟化的粪便还田,改良土壤,促进作物增产,实行农牧结合,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
3.5 生产有机肥 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使畜禽粪便资源化,用于农业、园林生产。
3.6 生产沼气 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沼液可以直接肥田,形成养殖、能源与种植紧密结合的粪便处理利用模式。
3.7 优化饲料配方 日粮中加入酶制剂、酸制剂、益生素等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粪尿中氮、磷和其他腐败内容物中粪臭含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8 推广微生态养殖技术 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养殖环境无臭味。同时,良性微生态环境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9 场区植树造林吸收有害气体 场区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吸附50%的粉尘,重视环境管理,种草植树,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养殖场区小气候、降低噪音。
4. 治理养殖业污染的保障措施
4.1 倡导环保养殖理念 广泛宣传养殖环保知识,增强畜禽养殖户的环保健康养殖意识,大力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指导规模养殖户建立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
4.2 强化畜禽养殖环保行为 国家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养殖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关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依法治污,根据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动物种类、养殖规模,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建立产、排污监测机制,强化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监督管理。
4.3 给予环保建设政策与资金扶持 多数养殖场、养殖园区没有经济实力投入较多资金用于排污综合性防控设施建设。鉴于产业的特殊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园区,在环保设施建设工作运行上,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适当倾斜与支持,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园区开展环保与生态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