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语词典》背后的故事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半个世纪以来,《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一直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所公认的最可信赖的工具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但是,人们对它面世以前所经历的艰难历程了解并不多。除了口口相传的一些基本事实,如它首版编撰出版耗时88年,耗资30余万
其他文献
被誉为20世纪欧洲文学史里程碑的《荒原》、自问世之日起就有无以数计的阐释.由于诗中包含了诗人往日的一些……
奥地利神秘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1905年至1908年间先后创作了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本文认为诗中的"佛"既是诗人所创作的"艺术之物",又表现出诗人在巴黎期间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是诗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与精神维度不断升华的真实写照。
尽管对上个世纪末“理论热”进行反思的话题早已不再时兴,然而伊格尔顿的这部《理论之后》·(After Theory)于2003年9月底一经推出,却还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动静——英国《卫报》迅即刊发了著名学者撰写的书评,而各类网站的评述更不计其数。20年前,伊格尔
本迪尼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一书,对西方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的探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由此在西方的主流话语中变成了应被跨越和抹杀的对象。不过,西方也有对民族主义持不同看法的学者,比如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他对民族主义的研究自成一派,在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事情竟会如此凑巧,当库切(J.M.Coetzee.1940-)被宣布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时,他的新作《伊丽莎白·科斯戴洛》(Elizabeth Costello)也踩着点儿出版问世了。英国著名文论家、小说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ovember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