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发展创新——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ear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迎来了春天。如何深入认识并开展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与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与支持作用,是一个极为重要而迫切的现实命题。
其他文献
期刊
《孟子》文本中的“乃若其情”一段文字,受到了后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理解者相异的诠释视域下,孟子哲学中的性情关系亦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以及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大致站在同一立场,视“乃若其情”之“情”为表征心理情感的范畴,且以性为根本,为主干。自清代戴震首揭“乃若其情”之“情”为“素”、“实”之义后,有继续执守朱子之说者,亦有继而弘发戴震之论者。在孟子哲学的原始架构中,“乃若其情”之“情”并非指人的心理情感,而是指人的本始质实。“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是孟子追溯到人之“情”(本始情状),探
期刊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其自身却缺乏一个明确的研究路线,甚至也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事实上,一个完善的比较制度分析路线必须把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和比较分析路线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遵循从本质到现象的分析路线,将“应该是什么”和“是什么”结合起来,前者是一个价值观,体现了认知主体的理念和视角,后者是对现状的描述,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考察及其成因的分析;另一方面,在试图借鉴他国社会制度来指导本国社会制度的建设和改进时,要考虑两者的环境差异,从而必须遵循比较制度的分析路线。
韩国、日本两国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有以下共同特征:制定最低办学标准,严格控制学校办学规模;清晰划分事权财权,建设规划严格审批;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功能教室设置科学合理;教学设备实用够用,行政办公条件因陋就简;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韩日两国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在进一步强化立法工作、明确基本办学标准、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完善教师校长流动制度、加快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有重要启示。
明中叶始,各种诗学观点竞相登场,相互对峙。诗学的多元趋势和激烈论争,使得明中后期诗坛异彩纷呈,主要体现于以地域为阵地、以地域特色为基点的流派论争。众多的诗学流派大致可分别归属于齐、楚、吴三大地域。齐气雄浑博雅,统领诗坛,风靡几度,后期逐渐演为伪诗;楚风幽情单绪,独舒性灵,给诗坛一副清爽沁脾之剂,后被斥为亡国之音而迅速凋谢;吴习在齐气与楚风的双重夹击下努力固持自己的柔婉本色,在主流话语外坚守自己的生存法则。齐气、楚风与吴习的相互抗争、相互包容,共同装点并打造了生机蓬勃的晚明清初诗坛。这一文学史上的奇特景观,
晚明时期,在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一贯标榜经世致用的史学,在经世取向上发生了重大转向——从“主于道”转向“主于事”,即史学撰述渐渐脱离开宋元以来的泛道德取向,转而对形而下的具体事务倾注更多的关怀。其影响不仅导致史学自身的学术取向发生变化,同时也构成当时实学思潮的主要表现。晚明史学的实学取向,是晚明社会知识界的普遍话语,并不表现为对王阳明心学的反动,所谓“从思想发展的逻辑看,心学的没落是实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实学思潮的兴起是心学没落的归宿”,将实学置于与心学对立位置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晚明史学中所体现的实学思想,一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办于1921年,鲁迅、林语堂、顾颉刚等大家曾执教于此。中文系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3人),另还有相关单位研究人员30余人,共设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理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荀子在讨论为善问题时,对“可而不能”的现象做了探讨。为了论证“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提出,途之人对仁义法正有“可以知之质”与“可以能之具”。借助亚里士多德有关潜能(energeia)与现实(dunamis)的区分,可以认为,荀子是说途之人具备知与能的潜能而非现实。在荀子那里,“能”作为一种德行,表示实践或行动中已实现或完成者。在解释“圣人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现象时,荀子又提出“可以而不可使”的说法,即人可以为而不为,是因为不肯为,亦即不愿为。这里已涉及道德行为中的意愿或意志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与亚
教育标准是为实施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为在教育活动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事项制定的各类教育规范与技术规定。它既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我国教育标准建设从笼统要求走向具体要求,从外延标准建设走向内涵标准建设,从非系统化走向系统化。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为引领,以国际先进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