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飞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项目也日益繁多,而混凝土是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当中最普遍,消耗量也最大的建筑施工材料,对其的检测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混凝土检测;检测方法;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是通过胶凝材料把集料胶结成为整体的一种工程的复合材料,也是非均匀的一种脆性材料。一般而言,胶凝材料使用的是水泥,而集料则为砂石一类的材料,通过与水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搅拌,成为一种水泥混凝土也是最普通的混凝土,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工程。
正是由于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中一种最常见的应用材料,其消耗量也十分巨大,在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中也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故而对于混凝土检测的工作也丝毫马虎不得。本文将从混凝土检测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入手,分析其相互间的优劣以及一些常见的问题,从而得出一些应对的措施,以改善混凝土的检测工作。
一、混凝土检测的几种常见方法
混凝土检测的方法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即破损法、半破损法以及非破损法。
1、破损法
破损法指的就是将所要被检测的构件,从整体的结构中分离出来,或者是向整个结构进行加载的试验直到其试件破损位置,以检测出该构件的极限强度。其主要的特点在于计算的条件与试验的条件是一致的,因此其试验出来的结果也就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出该构件是实际质量情况但是其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检测时间也要比其他的检测方法大得多,一般只能够适用于所需检测的建筑结构的一些主要、关键部位的,该部位的检测数据一般都要求比较的可靠精确。另一方面破损法由于检测的数量不可能过多,因此其代表性也不够强,故而需要与其他的一些检测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合理、准确的得出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
2、半破损法
半破损法是一种介乎破损法和非破损法之间的混凝土检测方法,其对于被测的原结构的破坏较小,对于其承载力的降低幅度也不大,其主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拔出法以及压钉法、射钉法。
(1)钻芯法主要是把混凝土的结构中所受力比较小而代表性较强的部分进行钻取芯样,并通过加工之后对于其的抗压强度进行测定,一般在对于试验块的的抗压测试结果存在疑虑的时候使用。当混凝土由于材料、施工、养护工作不当,或者由于一些自然灾害及其他一些损害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使用
(2)拔出法指的是利用空心千斤顶或者拉拔装置将埋设在混凝土中的胀赶拔出,以将其拔出所需要的拔出力来推导其实际强度,由于其对于建筑结构所造成的损伤不大,也能够进行修复,对于实际的混凝土强度也能够直接反映出来,比较简便,费用也不高,故而其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3)压钉法、射钉法,指的是根据测试钉能够贯入构件中的实际深度来推导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由于容易由于其他一些问题出现误差,其发展历史也比较短,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非破损法
非破损法就是直接对于混凝土的强度缺陷以及其他的一些性能进行检测,其方法比较简单,也更为经济,故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回弹法、超声波法、综合法等等。
(1)回弹法,指的是利用回弹的仪器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测验,仪器简单、方法简便,速度快、费用低,其测试结果一般也能够保持在15%的误差之内。
(2)超声波法,就是利用超声波仪器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根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来推导其抗压强度。
(3)综合法,即利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测试方法来对混凝土进行强度的检测,比如说超声——钻芯综合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等。
二、混凝土检测工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1、 试件取样、制作时的因素
(1)实际操作中,取样时不是按标准规定的数量随机抽样,而是根据混凝土搅拌的情况,搅拌质量好时才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品没有代表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工程混凝土的质量。
(2)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另开 “小灶” 的现象时有发生。
(3)计量器具不准确。许多施工现场的计量器具都基本不使用,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作摆设。
(4)制作试件敷衍了事。有些施工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是夜间浇注混凝土,让工人代替成型试件。由于工人缺乏经验,随便马虎成型,致使试件强度偏低。
(5)试件制作时多加粗骨料影响抗压强度。在制作试件时,不能随意多加粗骨料。
2、 试件本身因素
(1)试件尺寸偏差:试件实侧尺寸与公称尺寸相差较大。其原因之一是试模质量较差、变形大,且没有按规定进行校验;其二是操作时没有牢固地固定试模,收面太早或表面未刮平,出现凹面或凸面。
(2)试件承压面与相邻面不垂直。这是在试模装配时不加控制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试模的管理和装配质量。
(3)试件受压面的平整度不符合要求。其一是试件成形时振捣不密实,试模长期不刷油,拆模时间太早造成试件缺梭掉角:其二是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或掺加过量引气型外加剂,使贴近模的试件表面出现大量的气泡。
3、 养护时的因素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制作完成后,未能及时进入到规范规定的养护条件中养护。 混凝土试件成型后应在温度20±5℃,湿度95%的条件下静置一昼夜, 然后放入温度20±2℃,湿度95%以上或不流动的Ca(0H)2饱和溶液中养护28天后进行抗压强度检测。 有些不具备养护条件的施工单位为图方便, 随意拖延送样日期,致使试件拆模式后不能及时得到养护,造成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强度检测结果失准。 或有些检测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养护室温湿度条件的控制而导致混凝土强度失准。
三、混凝土检测工作的应对措施
1、 取样应具有代表性
(1)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每一工作台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经中修、大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必须进行检定。
(2)使取样具有随机性。考虑到搅拌的混凝土经运输到达浇筑地点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离析和泌水现象,其均匀性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试件样量选好后,取样的混凝土拌合物至少应用铁锨来回拌合三次,保证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同时应在浇筑地点在见证人员的见证下随机抽取,试件应在取样后15min之内制作完毕。
2、 制作试件应规范
(1)要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混凝土试模,并做到严格的定期检验和修正。
(2)试件成型前, 应检查试模尺寸和装配质量, 并符合标准的有关规定: 试模内表面应涂一薄层矿物油或其他不与混凝土发生反应的脱模剂。试模必须严格保证足够的尺寸和平面、直角精度,以确保试件质量,必要时磨平抛光,否则会使试件强度偏低。试件成型时,用抹刀沿模壁插摘数次,将表面抹光。 静置30min后,对试件进行第二次抹面,使试件尺寸与标准尺寸的误差不超过l毫米。
(3)试验前要先检查试件(是否有蜂窝、麻面和缺梭掉角现象)、测量平整度和垂直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试件要剔除。
(4)试件成型后,及时做相应标识(部位、强度等级、成型日期等信息),以避免混淆,使试件错乱,造成测强结果异常。
3、 养护标准
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不透水的薄膜覆盖表面或其它保温保湿措施,严防水份挥发影响其强度。并应在温度为(20±5)℃情况下静置一昼夜至两昼夜,然后进行编号拆模。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试件硬化拆模后,应及时送往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运输过程中切記不能碰挂,以免使其内伤,影响强度。
参考文献:
[1] 张雷,李维.高强混凝土的试件强度检验及质量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年(1).
[2] 关湘平.浅谈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质量检查[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2).
[3] 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关键词:混凝土检测;检测方法;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是通过胶凝材料把集料胶结成为整体的一种工程的复合材料,也是非均匀的一种脆性材料。一般而言,胶凝材料使用的是水泥,而集料则为砂石一类的材料,通过与水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搅拌,成为一种水泥混凝土也是最普通的混凝土,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工程。
正是由于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中一种最常见的应用材料,其消耗量也十分巨大,在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中也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故而对于混凝土检测的工作也丝毫马虎不得。本文将从混凝土检测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入手,分析其相互间的优劣以及一些常见的问题,从而得出一些应对的措施,以改善混凝土的检测工作。
一、混凝土检测的几种常见方法
混凝土检测的方法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即破损法、半破损法以及非破损法。
1、破损法
破损法指的就是将所要被检测的构件,从整体的结构中分离出来,或者是向整个结构进行加载的试验直到其试件破损位置,以检测出该构件的极限强度。其主要的特点在于计算的条件与试验的条件是一致的,因此其试验出来的结果也就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出该构件是实际质量情况但是其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检测时间也要比其他的检测方法大得多,一般只能够适用于所需检测的建筑结构的一些主要、关键部位的,该部位的检测数据一般都要求比较的可靠精确。另一方面破损法由于检测的数量不可能过多,因此其代表性也不够强,故而需要与其他的一些检测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合理、准确的得出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
2、半破损法
半破损法是一种介乎破损法和非破损法之间的混凝土检测方法,其对于被测的原结构的破坏较小,对于其承载力的降低幅度也不大,其主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拔出法以及压钉法、射钉法。
(1)钻芯法主要是把混凝土的结构中所受力比较小而代表性较强的部分进行钻取芯样,并通过加工之后对于其的抗压强度进行测定,一般在对于试验块的的抗压测试结果存在疑虑的时候使用。当混凝土由于材料、施工、养护工作不当,或者由于一些自然灾害及其他一些损害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使用
(2)拔出法指的是利用空心千斤顶或者拉拔装置将埋设在混凝土中的胀赶拔出,以将其拔出所需要的拔出力来推导其实际强度,由于其对于建筑结构所造成的损伤不大,也能够进行修复,对于实际的混凝土强度也能够直接反映出来,比较简便,费用也不高,故而其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3)压钉法、射钉法,指的是根据测试钉能够贯入构件中的实际深度来推导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由于容易由于其他一些问题出现误差,其发展历史也比较短,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非破损法
非破损法就是直接对于混凝土的强度缺陷以及其他的一些性能进行检测,其方法比较简单,也更为经济,故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回弹法、超声波法、综合法等等。
(1)回弹法,指的是利用回弹的仪器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测验,仪器简单、方法简便,速度快、费用低,其测试结果一般也能够保持在15%的误差之内。
(2)超声波法,就是利用超声波仪器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根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来推导其抗压强度。
(3)综合法,即利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测试方法来对混凝土进行强度的检测,比如说超声——钻芯综合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等。
二、混凝土检测工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1、 试件取样、制作时的因素
(1)实际操作中,取样时不是按标准规定的数量随机抽样,而是根据混凝土搅拌的情况,搅拌质量好时才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品没有代表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工程混凝土的质量。
(2)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另开 “小灶” 的现象时有发生。
(3)计量器具不准确。许多施工现场的计量器具都基本不使用,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作摆设。
(4)制作试件敷衍了事。有些施工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是夜间浇注混凝土,让工人代替成型试件。由于工人缺乏经验,随便马虎成型,致使试件强度偏低。
(5)试件制作时多加粗骨料影响抗压强度。在制作试件时,不能随意多加粗骨料。
2、 试件本身因素
(1)试件尺寸偏差:试件实侧尺寸与公称尺寸相差较大。其原因之一是试模质量较差、变形大,且没有按规定进行校验;其二是操作时没有牢固地固定试模,收面太早或表面未刮平,出现凹面或凸面。
(2)试件承压面与相邻面不垂直。这是在试模装配时不加控制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试模的管理和装配质量。
(3)试件受压面的平整度不符合要求。其一是试件成形时振捣不密实,试模长期不刷油,拆模时间太早造成试件缺梭掉角:其二是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或掺加过量引气型外加剂,使贴近模的试件表面出现大量的气泡。
3、 养护时的因素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制作完成后,未能及时进入到规范规定的养护条件中养护。 混凝土试件成型后应在温度20±5℃,湿度95%的条件下静置一昼夜, 然后放入温度20±2℃,湿度95%以上或不流动的Ca(0H)2饱和溶液中养护28天后进行抗压强度检测。 有些不具备养护条件的施工单位为图方便, 随意拖延送样日期,致使试件拆模式后不能及时得到养护,造成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强度检测结果失准。 或有些检测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养护室温湿度条件的控制而导致混凝土强度失准。
三、混凝土检测工作的应对措施
1、 取样应具有代表性
(1)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每一工作台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经中修、大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必须进行检定。
(2)使取样具有随机性。考虑到搅拌的混凝土经运输到达浇筑地点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离析和泌水现象,其均匀性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试件样量选好后,取样的混凝土拌合物至少应用铁锨来回拌合三次,保证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同时应在浇筑地点在见证人员的见证下随机抽取,试件应在取样后15min之内制作完毕。
2、 制作试件应规范
(1)要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混凝土试模,并做到严格的定期检验和修正。
(2)试件成型前, 应检查试模尺寸和装配质量, 并符合标准的有关规定: 试模内表面应涂一薄层矿物油或其他不与混凝土发生反应的脱模剂。试模必须严格保证足够的尺寸和平面、直角精度,以确保试件质量,必要时磨平抛光,否则会使试件强度偏低。试件成型时,用抹刀沿模壁插摘数次,将表面抹光。 静置30min后,对试件进行第二次抹面,使试件尺寸与标准尺寸的误差不超过l毫米。
(3)试验前要先检查试件(是否有蜂窝、麻面和缺梭掉角现象)、测量平整度和垂直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试件要剔除。
(4)试件成型后,及时做相应标识(部位、强度等级、成型日期等信息),以避免混淆,使试件错乱,造成测强结果异常。
3、 养护标准
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不透水的薄膜覆盖表面或其它保温保湿措施,严防水份挥发影响其强度。并应在温度为(20±5)℃情况下静置一昼夜至两昼夜,然后进行编号拆模。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试件硬化拆模后,应及时送往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运输过程中切記不能碰挂,以免使其内伤,影响强度。
参考文献:
[1] 张雷,李维.高强混凝土的试件强度检验及质量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年(1).
[2] 关湘平.浅谈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质量检查[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2).
[3] 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