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国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养料,经典教育则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初中生正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他们内心浮动,加上在快餐文化与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忽略,培养牢记中国传统文化、懂做人会做事、知感恩、能融入社会的中学生是现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利用经典教育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经典教育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古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经典的节奏和谐、情感充沛、韵律优美,非常适合让学生诵读、学习。针对当下初中生缺乏语文素养的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并加强感悟与应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把语文基础打好、打扎实。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习古诗文与文言文是学生的重要任务,默写古诗文、鉴赏诗歌、阅读文言文等均在考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具体操作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加强初中语文经典教育至关重要。
二、利用经典教育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架通古今交汇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内容时,初中生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古今时空与心理阻隔形成的难以克服的陌生感与隔膜感。因为年代久远致使历史、文化与风俗等不断变迁,初中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生活,很难设身处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与生活,许多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犹如一块块失去生命力的花朵,鲜活的空气、光色与水分都被时光抽走,理解难度很大,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唤醒这些枯萎花朵下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引导初中生透过语言还原历史上生动的、真实的生存状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里切入架通古今交汇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作品,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经典作品《天净沙·秋思》时,就可引导学生比較诗歌里透露的沦落天涯之感和现代人孤独的心态,让学生理解这种无归宿的孤立无援之感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心理感受。古人陈子昂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描述过,鲁迅先生在“荷戟独彷徨”的《呐喊》中也表达过,今天的很多流行歌曲还唱过,如《我想有个家》《我是一只小小鸟》等等,只不过《天净沙·秋思》里面描写的游子策马独行于几百年前弥漫风尘的古道之上,而我们漂泊于钢筋水泥组成的世界。文学是人学,孤独感是人们共通的感受。如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拉近自己与古人的距离,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2.实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为更好地提高经典教育效果,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我们还应在经典教育中重视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拉近经典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其实现在有很多初中生热衷于观看《国家宝藏》《古诗词大赛》以及《经典咏流传》等热点文化栏目,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等经典作品,依据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为他们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直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主动感悟文本人文内涵。除此以外,我们可组织学生开展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鉴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经典,把经典思想逐渐转化成实际行动,促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初中生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基本没有更多时间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经典学习方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诵读经典作品,提高经典教育实效。与此同时,我们在经典教育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带领他们更深层次地探索经典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和《木兰诗》等经典作品时,就可让学生观看电影《孔子》和《花木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了解经典作品的人物与情节,对原著产生浓厚阅读兴趣,逐渐对产生经典作品的背景与故事走向有深入的了解,加深阅读印象,提高经典学习效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初中生记录、摘抄出现在经典作品中的优美字词、句子、段落等,在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出体会,提高理解经典作品的深度,提高学生文学水平。对于《〈论语〉十二章》,我们可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经典章节,体会言简意赅的风格,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们还要引导他们重视思考整个文本的内涵,积极讨论,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要及时指导、鼓励,预防因经典作品中晦涩难懂的部分而影响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保证提高初中语文经典教育的有效性。
4.开展经典赏析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正的将所思所感以一种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是活的,是饱含感情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活动将这种暗含在字句中的情感解读出来,再去理解字句的含义就非常简单,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当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大意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杜甫的《春望》来说,如果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诗时怀着一份忧国忧民、离乱伤感的悲伤之情,那么就很容易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拟人的手法。在理解了文学作品内在的灵魂之后,就要去赏析它的表现手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流传使用千百年,每个字都意义深邃,只要用得巧妙,都可以画龙点睛,言近旨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每个字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做学问的快乐,也能感受到汉字的美感。如赏析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既写出声响,又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那种热闹之感,堪称生花妙笔。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俯身皆是的妙处,感受这篇经典写景文的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不能急于求成,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把经典教育当作一个慢活,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经典教育,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架通古今交汇的桥梁,采取生活化的策略提高经典教育效果,并引导学生改善经典学习方法,通过开展经典赏析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利用经典教育循序渐进地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通联:河南焦作市中站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经典教育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古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经典的节奏和谐、情感充沛、韵律优美,非常适合让学生诵读、学习。针对当下初中生缺乏语文素养的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并加强感悟与应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把语文基础打好、打扎实。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习古诗文与文言文是学生的重要任务,默写古诗文、鉴赏诗歌、阅读文言文等均在考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具体操作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加强初中语文经典教育至关重要。
二、利用经典教育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架通古今交汇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内容时,初中生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古今时空与心理阻隔形成的难以克服的陌生感与隔膜感。因为年代久远致使历史、文化与风俗等不断变迁,初中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生活,很难设身处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与生活,许多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犹如一块块失去生命力的花朵,鲜活的空气、光色与水分都被时光抽走,理解难度很大,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唤醒这些枯萎花朵下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引导初中生透过语言还原历史上生动的、真实的生存状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里切入架通古今交汇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作品,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经典作品《天净沙·秋思》时,就可引导学生比較诗歌里透露的沦落天涯之感和现代人孤独的心态,让学生理解这种无归宿的孤立无援之感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心理感受。古人陈子昂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描述过,鲁迅先生在“荷戟独彷徨”的《呐喊》中也表达过,今天的很多流行歌曲还唱过,如《我想有个家》《我是一只小小鸟》等等,只不过《天净沙·秋思》里面描写的游子策马独行于几百年前弥漫风尘的古道之上,而我们漂泊于钢筋水泥组成的世界。文学是人学,孤独感是人们共通的感受。如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拉近自己与古人的距离,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2.实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为更好地提高经典教育效果,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我们还应在经典教育中重视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拉近经典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其实现在有很多初中生热衷于观看《国家宝藏》《古诗词大赛》以及《经典咏流传》等热点文化栏目,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等经典作品,依据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为他们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直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主动感悟文本人文内涵。除此以外,我们可组织学生开展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鉴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经典,把经典思想逐渐转化成实际行动,促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初中生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基本没有更多时间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经典学习方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诵读经典作品,提高经典教育实效。与此同时,我们在经典教育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带领他们更深层次地探索经典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和《木兰诗》等经典作品时,就可让学生观看电影《孔子》和《花木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了解经典作品的人物与情节,对原著产生浓厚阅读兴趣,逐渐对产生经典作品的背景与故事走向有深入的了解,加深阅读印象,提高经典学习效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初中生记录、摘抄出现在经典作品中的优美字词、句子、段落等,在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出体会,提高理解经典作品的深度,提高学生文学水平。对于《〈论语〉十二章》,我们可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经典章节,体会言简意赅的风格,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们还要引导他们重视思考整个文本的内涵,积极讨论,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要及时指导、鼓励,预防因经典作品中晦涩难懂的部分而影响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保证提高初中语文经典教育的有效性。
4.开展经典赏析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正的将所思所感以一种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是活的,是饱含感情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活动将这种暗含在字句中的情感解读出来,再去理解字句的含义就非常简单,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当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大意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杜甫的《春望》来说,如果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诗时怀着一份忧国忧民、离乱伤感的悲伤之情,那么就很容易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拟人的手法。在理解了文学作品内在的灵魂之后,就要去赏析它的表现手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流传使用千百年,每个字都意义深邃,只要用得巧妙,都可以画龙点睛,言近旨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每个字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做学问的快乐,也能感受到汉字的美感。如赏析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既写出声响,又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那种热闹之感,堪称生花妙笔。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俯身皆是的妙处,感受这篇经典写景文的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不能急于求成,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把经典教育当作一个慢活,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经典教育,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架通古今交汇的桥梁,采取生活化的策略提高经典教育效果,并引导学生改善经典学习方法,通过开展经典赏析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利用经典教育循序渐进地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通联:河南焦作市中站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