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古镇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angc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是个古老的小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窄窄的石拱桥,斜斜的长着瓦松的民居,深邃神秘的庭院。印象最深的是镇中心的两座建于一千多年前的砖塔,砖塔的砖块已经风化酥松了,棱棱角角都磨圆了,用手使劲掰都能掰下一小块来。关于这对砖塔,有多种不同的传说。
  离我家不远,有一口用水泥封得严严实实的大井。井的外壁上有三个隶书“济世井”,井台是一整块四米见方白洁光滑的淡青色的石块。这口井为什么封得这么严实,连镇上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明白。有人说它通东海,夜深人静能听到井里有潮汐的声响。
  在小镇的每个长着杂草的角落、每个又深又长的胡同、每一个结满蛛网的旧屋,都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生长出一个个奇异的童话,它们像一只只雨后森林里钻出土壤的缤纷蘑菇,使我的童年生活弥漫着一层幻美的色彩。
  你来到小镇上,会惊诧这儿的墙上、亭子顶上、商店的门上、花园的雕塑……到处是姿态各异的白鹤形象。
  是的,白鹤是小镇的标志,关于它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记载在镇志和文化馆印的小册子里。
  它的名字叫南翔。是我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地方。它是那么古老,每一条小巷、每一座石桥、每一个青苔斑斑的庭院和用发乌的门板拦起来的店铺,都在向我诉说着一个个岁月的蒙尘使其色彩暗淡的故事。
  小镇的建筑大多是江南风格的,有个闻名遐迩的明代园林古猗园。百姓的生活习俗体现了较典型的吴越文化。由于我自幼受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后来读中文专业,读到鲁迅、茅盾、叶圣陶的作品便有一种亲切感,那里的房屋、店堂、拱桥仿佛都能在我的记忆里找到它们的影子,其中的人物也隐隐绰绰似曾见过。
  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有多大影响,我没有研究过。我想,环境特别是童年时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肯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跟地方戏曲一样,苏州的评弹就像小桥流水婉曲细绵,而东北的二人转则像一望无际的天地高亢爽亮。
  许多作家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透出他对故乡的情感。美国大作家福克纳说他一生都在写他“邮票一样大”的故乡,那里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源泉。有时我真奇怪,一块小小的地域,怎么竟能产生那么多精彩的故事,难道那里真是有不可思议的魔力。
  一个产生优秀作家的地方是有幸的,那里的人们是有幸的。本来没人注意的地方,一经作家的手,便鲜亮起来,并被永远保存下来;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老舍笔下的老北京胡同,巴金笔下的成都……
  而南翔无论是塔还是桥,无论是园林还是古树,无论是建筑还是河流,都具有某种令人着迷的魅力,更不要说隐含于其中的离奇传说和佛教文化。我是成人以后才知道,南翔镇曾是一个佛教十分兴盛的地方。关于镇的兴起有一个奇丽的传说。
  两千年前,一个农民在耕地时碰到一块硬物,掘起来看是一块丈有余的石条,便搁在一边。有两只白鹤常飞来栖在上面。一天有个叫德齐的和尚走过,见此情景,认为这儿是“佛地仙迹”,即四出化缘,募集钱款,在此建造了寺庙。寺成之日白鹤向南飞去。故名“白鹤南翔寺”。从此香客四方而来,寺庙香火兴旺。寺庙不断扩建,到了唐代寺基有一百八十亩,殿堂楼阁一千零四十八间。小镇也因寺而形成。
  在《中吴纪闻》上有记载:“昆山县临江乡,有南翔寺。
  初,寺基出片石,方径丈余,有二鹤飞集其上。有僧号齐法师者,谓此地可立伽蓝。即鸠村募众,不日而成,因聚其徒居焉。二鹤之飞,或自东来,必有东施其财;而西来,则施者亦自西而来。其他皆随方而应,无一不验。”
  听老人说,寺庙在抗战时期几乎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了。但是一些地名还留了下来。譬如,老人们称文化馆那儿为“大寺”,虽然那儿根本不见寺院。但从砖塔到大德寺,从刻着小佛像和经文的唐经幢到鹤槎山下的香雪庵,无不透露出,这儿曾是兴盛的佛教胜地。香雪庵有几间木结构堂屋,一直被村里当仓库用,堆放着许多呛鼻的农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木结构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在镇外的荒地里,还有一截断残的石经幢,底座上的经文已经漫漶不清,上面刻着一个个小小的坐佛,围坐一圈。它就这么长年孤寂地站在荒草丛里。一个老婆婆说,她亲眼见过,月明之夜,那些小佛们一个个起身从石经幢上走了下来,跪在草地上诵经,而底座上的那些经文,变得像星星一样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记得我刚上小学,由于要去的民办小学还没有竣工,曾在一座小庙里上过一个学期的课。那时上课坐的板凳也要自己带。庙门口悬着一口大钟,庙里有一尊佛像,大佛高高在上,双目微闭,好像在津津有味地听我们诵读课文。
  可是我们这群小学生都怀着深深的不满和自卑,因为不到二十公尺处就是镇上有名的翔公小学。那是一所设施齐全、教学正规的公办小学。每天翔公小学的学生们经过庙门,常常一齐冲里面叫:“小和尚、小和尚。”当时我真是又羞又恼,连头也不敢回,拼命用扯着嗓子读书来掩饰。现在想来那样子倒真像小和尚诵经。这段回忆现在拿出来觉得颇有意趣。那所寺庙早已不见踪影,可是关于它的记忆却温馨着我的心灵,就像小屋里放着一束淡雅的花。
  近年来南翔的变化很大。当我看到在城镇建设中一些旧迹消失,特别是那些跟自己童年有关的事物消失,便会升起一种淡雾状的惆怅。像南翔这种古老的集镇,是不是要珍藏起来,就像保护一只沾满泥痕的古瓮。我不知道。■
其他文献
很久已来叶弥已是一个对时间毫无概念的人了,哦,还有对季节。她可以把头埋在一堆书中五个小时不抬一下,比如今天。  若不是为了找一本前两年用过的英语笔记,她还可以这样埋下去,直到天黑。抬起头来的时候她一瞥瞥到了电子钟上的万年历,8月31日,星期日。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并非十分平常的一天,因为第二天是开学的日子。  可对于一个即将—不,已经升入高三的学生—叶弥来说,又真的很平常,因为提前补课已进行
期刊
“有喜欢Paul simon & Art Garfunkel 的朋友吗?”我第n次在BBS上贴出这张帖子,也准备第n次一无所获。我很为Simon & Garfunkel 委屈,这个喧闹嘈杂的世界上,真正静下心去听纯净如水的音乐的人,实在太少了!  无关无聊爱情,没有无病呻吟,太简单的旋律,太模糊的字眼——这就是Simon和他的民谣摇滚。说是摇滚,却比任何一首现代电子合成乐都要轻柔舒缓,从遥远的年代
期刊
我写这个短篇正值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家都处在一种很压抑和内心分裂的状态,这倒让我和许多作者一样,开始思考创作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儿童文学有一种瑕疵叫作矫情,那种用套路编撰一个爱的故事,可以让作者自我感动,也会触动某些读者敏感的感情线,触碰到泪点,可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这些套路似曾相识,在消费环境中多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在像新冠这样的大疫情中,人性是崩溃的,在无助中自觉地关爱他人会给人安
期刊
1    阿Q精神。  对鲁迅有点研究的人,都听过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吴妈没有答应阿Q,可是阿Q的子孙却绵绵不绝。”  为什么绵绵不绝?所有的人都哑了嘴巴,只能含糊地说这本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人性嘛。而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中又指明: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人性。我不由得研究“阿Q精神这种人性在中国是如何亘古不变的”。  因为教育。教育又分多种,比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等。日本教育界在中
期刊
无疑,翌平再次寻找到了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在世界的拐角守望你》描写了人与狗之间的故事,但并非寻常意义的动物小说,而是一个跨越物种边界的、双向奔赴的心灵复建故事。  故事起于人与狗的角力,起于人类驯狗师“狼子”与犬主女孩“晗冰”狼狈的驯狗现场,而后抽丝剥茧,在悬念连缀的情节中一路溯源,逐渐走近两颗有故事的、受伤的心。金毛失去主人爷爷,女孩失去亲人与亲人的关爱。他们双双失去的,首先是安全感,是对外界
期刊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两个小家伙是老鼠,一个叫“嗅嗅”,另一个叫“匆匆”。另外两个家伙则是小矮人,和老鼠一般大小,但和人一个模样。他俩的名字,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唧唧”。  两个小老鼠和两个矮人每天都在迷宫中跑来跑去,寻找一种叫做“奶酪”的黄澄澄、香喷喷的食物。  迷宫中有许多曲折的走廊和好像蜂窝似的房间,其中的一些房间里藏着奶酪,但更多的地方则是黑暗的角落和隐蔽的死胡同,
期刊
一    每天人来人往,黑熊看到很多故事。一个个沉默地在每个脑袋里不断扩大膨胀,但不会因为互相碰撞而破灭。它们都藏在坚固密实的头颅骨内,可是那些故事很大,比脑袋的容积大得多。那是一个想像的空间。它可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丝毫也不会因真实空间的拥挤而被阻碍。  然而它也很沉默,不可言说的沉默。一旦开了口,故事立即变得很有逻辑,同时它也立即缩小缩小,比嘴巴还小。  黑熊眼巴巴地望着围观者的头顶,事实上
期刊
友友是我养的一条杂种狗:腿粗短有力,毛棕白混融,典型的狗脸上嵌着一对狡黠可爱的眼睛。  起初我准备养狗时,我就打算买一条真正的狗,既不是经常需要修剪毛的那种,也不是当时时髦的那种模样似短吻鳄的外国狗。我去了几家养狗场,最后还是一本狗杂志里的一则广告吸引了我。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非常满意,只是它的名字令我有些纳闷:友友。这个名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像“比尔”、“纳德”、“杰克”那样听起来顺耳自然。卖狗的
期刊
妖怪的聚会  从不邀请人类  我蹲在宴会厅角落  羨慕地看着  午夜之后就偷偷溜走  千万不要抓住我呀  八点钟,路过的树妖  偷偷给我梨酒一杯  九点钟,墙壁上的灯灵  朝我扔下糖果一枚  十点钟的舞跳过了  小狐狸没有参加  坐在我身边静静抱着尾巴  十一点钟  黑色的翅膀降落眼前:  走吧  小孩子不能太晚回家
期刊
童年的我,心中充满了无止境的好奇,不愿放过任何一次“探险”的机会。  我住在一个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小区。在这个美丽的小区北面,有一栋圆形建筑,与周围格格不入。那是小区荒废多年的会所,屋顶杂草丛生,墙面斑驳,破旧的窗户上残留着几片碎玻璃,门锁也锈迹斑斑。每当刮风下雨,还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这里面到底有些啥玩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几个小伙伴合计了很久,决定去探险。  一个周末的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