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的疗效。方法:2015年3月--2017年11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2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研究组配合关键点针刺法治疗,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与FI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关键点针刺法;康复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偏瘫
据相关报道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9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升高或痉挛,引起运动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性卫生问题。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类型,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若未及时诊治,可伴有痉挛期偏瘫。康复治疗在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减轻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但单独应用整体疗效欠理想。本次研究通过实践探讨,分析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11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24例。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脑梗死与痉挛期偏瘫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2)卒中发病次数≤2次,发病时间15-3个月范围内。(3)肌张力明显升高,位于BrunnstromⅢ-Ⅴ期,或者Ashworh评定1-3级。(4)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5)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等。(2)中风次数≥3次者。(3)近期内,服用过中西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的该患者。(4)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5)哺乳期、妊娠期女性。(6)伴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7)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8)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对照组,13例男性,11例女性,42-75岁,平均(54.5±5.96)岁。研究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41-72岁,平均(53.9±5.37)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在床上,良肢位摆放。(2)被动活动关节。(3)采取兴奋性促进手法,引导患者主动运动,如联合反应、感觉刺激(如挤压、拍打)、共同运动等。(4)桥式运动。(5)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等。
研究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关键点针刺法治疗,具体如下:(1)取穴:头面部,取地仓、廉泉、迎香、丝竹空、攒竹。胸腹部,取膻中、中脘。肩背部,取肩髃与臑俞。手部,取曲池、养老、中渚。足部,取至阴、足窍阴、厉兑。踝部,取申脉、仆参与跗阳。(2)针具:选用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5mm×40mm。(3)操作:使用75%乙醇,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其中,头面部、足踝部与养老、中渚穴,针刺0.3-0.8cm,攒竹与丝竹空进行斜刺,其余各穴直刺,膻中朝下平刺1.5cm,其余穴位直刺2-3cm,经捻转补法,得气后,90°左右小角度捻转,频率约为30次/min,每一穴位操作时间<5s,且头面部穴位不行针。留针时间为30min。
1.3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量表[1],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越低,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差。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涉及18个项目,满分126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 )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比较Fugl-Meyer评分与FIM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两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其为中风或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并产生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研究发现,其发病与高血压、吸烟、饮食不当、糖尿病、精神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临床上,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诊断过程中,需将其与脑出血、颅内占位等病症鉴别开,减少误诊、漏诊现象,尽早对症治疗。痉挛期偏瘫是常见运动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给予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症,改善肢体功能,但整体疗效不够理想。
针刺(acupuncture)是指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关键点针刺法,根据中医“标本根结”理论,选取关键点,进行针刺,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改善局部症状,且可治疗腧穴部位脏腑及头面部症状,促使患者康复。本文中,笔者根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理,采用补法针刺阳跷脉穴位,抑制过亢的阴跷脉,缓解痉挛症状。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据此分析,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佟帅,苏李,吕海波,刘建桥. 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3,33(05):399-402.
[2]孙远征,姚启凤. 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05):36-38.
[3]李振华. 脑梗死后手痉挛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相关性、转化规律及平衡舒筋手法干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关键词:关键点针刺法;康复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偏瘫
据相关报道显示,脑卒中后,3周内,9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升高或痉挛,引起运动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性卫生问题。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类型,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若未及时诊治,可伴有痉挛期偏瘫。康复治疗在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减轻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但单独应用整体疗效欠理想。本次研究通过实践探讨,分析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11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24例。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脑梗死与痉挛期偏瘫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2)卒中发病次数≤2次,发病时间15-3个月范围内。(3)肌张力明显升高,位于BrunnstromⅢ-Ⅴ期,或者Ashworh评定1-3级。(4)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5)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等。(2)中风次数≥3次者。(3)近期内,服用过中西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的该患者。(4)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5)哺乳期、妊娠期女性。(6)伴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7)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8)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对照组,13例男性,11例女性,42-75岁,平均(54.5±5.96)岁。研究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41-72岁,平均(53.9±5.37)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在床上,良肢位摆放。(2)被动活动关节。(3)采取兴奋性促进手法,引导患者主动运动,如联合反应、感觉刺激(如挤压、拍打)、共同运动等。(4)桥式运动。(5)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等。
研究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关键点针刺法治疗,具体如下:(1)取穴:头面部,取地仓、廉泉、迎香、丝竹空、攒竹。胸腹部,取膻中、中脘。肩背部,取肩髃与臑俞。手部,取曲池、养老、中渚。足部,取至阴、足窍阴、厉兑。踝部,取申脉、仆参与跗阳。(2)针具:选用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5mm×40mm。(3)操作:使用75%乙醇,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其中,头面部、足踝部与养老、中渚穴,针刺0.3-0.8cm,攒竹与丝竹空进行斜刺,其余各穴直刺,膻中朝下平刺1.5cm,其余穴位直刺2-3cm,经捻转补法,得气后,90°左右小角度捻转,频率约为30次/min,每一穴位操作时间<5s,且头面部穴位不行针。留针时间为30min。
1.3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量表[1],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越低,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差。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涉及18个项目,满分126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 )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比较Fugl-Meyer评分与FIM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两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其为中风或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并产生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研究发现,其发病与高血压、吸烟、饮食不当、糖尿病、精神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临床上,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诊断过程中,需将其与脑出血、颅内占位等病症鉴别开,减少误诊、漏诊现象,尽早对症治疗。痉挛期偏瘫是常见运动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给予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症,改善肢体功能,但整体疗效不够理想。
针刺(acupuncture)是指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关键点针刺法,根据中医“标本根结”理论,选取关键点,进行针刺,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改善局部症状,且可治疗腧穴部位脏腑及头面部症状,促使患者康复。本文中,笔者根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理,采用补法针刺阳跷脉穴位,抑制过亢的阴跷脉,缓解痉挛症状。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据此分析,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佟帅,苏李,吕海波,刘建桥. 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3,33(05):399-402.
[2]孙远征,姚启凤. 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05):36-38.
[3]李振华. 脑梗死后手痉挛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相关性、转化规律及平衡舒筋手法干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