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符号的应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y_redt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在欧洲和美国产生,随着时代潮流传入哈尔滨后,又在哈尔滨引起空前反响的“装饰艺术”运动,并主要体现于对哈尔滨建筑的深刻革新。从哈尔滨在新艺术运动中所产生的建筑作品的美学、结构学等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结合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造型结构的多元化及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雪雕艺术的创作中新的内涵理解,和逐步走向深入实践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艺术;创新;哈尔滨建筑符号;雪雕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710225179]
  “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的开展,实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经典建筑作品艺术。若能在这座雪雕发祥地的冰城,将两者在造型艺术方面巧妙结合,对新艺术运动的产物进行再次创作,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不论在艺术的造诣还是在人文的传承,都会收获新的奇迹。
  一、关于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是一次反响广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波及十多个国家,持续长达十余年。其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情感,是历史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
  (二)“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的盛世状况
  据统计,哈尔滨在新艺术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建筑数目,在世界上能够排名第三位。在当时哈尔滨仅是一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艺术文明等方面近乎是一张白纸,加上俄罗斯文化的参与,所以在新艺术运动的冲击下更加容易被接受并绽放,连同与其相融的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一起,为如今哈尔滨城市多元化的面貌特征做了伏笔。
  (三)“新艺术运动”对于哈尔滨建筑在艺术方面的影响和特点
  随着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引入,哈尔滨建筑的设计理念逐步摆脱了传统古典的形式,创建出一种新的简化语言,手法也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变得凝炼简洁。 其中具有装饰性的平滑线是这种新风格的代名词,虽更具有自由特质、主体新颖的装饰,但主体上却仍是传统的,仍然具有古建筑的感情基调,庄重不失活泼明丽。
  二、关于哈尔滨的雪雕艺术
  (一)雪雕艺术的起源与哈尔滨
  根据文献,世界的雪雕无从查证,而中华的雪雕最早始于冰城哈尔滨,于整个东北地区也十分发达。雪雕类似冰雕,均是盛行于寒冷国度的户外艺术,哈尔滨第一个成一定规模的雪艺术造型为第一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上的雪塑大象,于1963年出自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吴乃光等学生之手,其所用的原始雕塑的方法历时两日,塑成了冰雪参半、颜色有污的象体。其长4m,高2m,体高雄壮,刚劲有力,耳似蒲扇,鼻部刻画生动上至及地而后卷,长而又纤细的象牙无法用雪塑成型,便用晶莹的冰作为代替。雪象的背上搭着通红的锦布,赤白交相辉映,分外好看。锦布上绣着“万象更新”寓意吉祥。象背又以一个高为两米的7层木塔装饰,以水进行喷冻,让塔的檐角因身覆冰晶而明亮。虽然该雪象基本应用古代民间的堆雪人的旧法雕刻创作,并且有替代材料的形式出现,水准有限,不过毕竟有了可观的艺术性。
  之后的冰灯游园会,于兆麟公园出现了许多更加精巧和成熟的雪雕作品,如小孩骑象、老寿星、鲤鱼等,在太平公园也有出现。
  在这以后的20年里,因为天气气候,因雪源不足等原因便没有过多的成名雪雕作品出现。然而,民间的雪雕活动从未停止过,而且技术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甚至有参赛者经常参加国际比赛,不仅帮助祖国赢得了荣誉,更让雪雕技术得以融合交流。
  (二)雪雕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雪雕的主要形式属于雕刻,主要便是以雪做为塑形的原料,用各种专用工具和雕塑技巧将它塑造成固定的形状,之后组合起来同时不断调整细节,原理和沙雕的制作颇为近似。其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艺术样式和美学氛围不断多元化,审美也不断提高。随着近几年来外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入,雪雕的雕塑技巧和体裁创新等都有了一定的拓展和进步。雪雕大多通体洁白无瑕,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闪明亮,剔透动人。虽然白色看似朴素,但是明丽似下凡瑶池。若形态造型能匠心独运,融入从未开发的元素,能更加突出雪雕的神圣和绮丽。
  (三)雪雕的制作
  雪雕原材料为天然雪,大多存在含水量少、质地松乏、缺乏粘合力、雪块制作困难等缺陷,并且经过再次收集运输的积雪沙粒过多,还掺杂冬日枯木的干枝落叶,以此为原料塑造出的作品颜色有污,不够纯净,还不经风吹日晒,坚挺时间较短,不但制作不便,还影响展出效果。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祖国对雪雕刻发展的重视,市政府从加拿大进口了哈尔滨第一台造雪机,保证了雪雕原料的质量,让雪雕的制作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人造雪质量上佳,造型能力极强,于第五届雪雕会初次尝试人造雪,效果显著。
  冰城早期制作雪雕时,并没有专业的工具,用的都是民间自制的冰雕铲,即特定的木工刨刃焊上坚硬钢铁的把手,但是越来越满足不了雪雕的需要,刀刃甚至用上了锹、镐和匕首。随着冰城雪雕艺术工作者走向世界,得到了某些国外参赛队先进雪雕工具的参考样例。他们陆续创作了雪铲、利刃、雪锄等既美觀又实用的雪雕工具,而后随着发展逐渐系列化、整体化,专业实用并且方便携带,使雪雕的制作更加富有层次,细节刻画也能十分精细,进步良多。
  三、哈尔滨“新文化运动”建筑符号在雪雕中应用的优势
  (一)结构优势
  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作品布局严谨,能明显减少去雪量和框架难度:其建筑层数鲜有高层,其中大部分是砖石结构,有的庄严优雅,有的活泼新颖。大多数有古典建筑的痕迹,但它的外形简洁,流畅自如。对于雪雕作品的创作,初步框架构造至关重要,若以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符号为框架主体,将大大减少初步去雪量工作,使作品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制作优势
  制作雪造型雕塑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搭建一个框架:雪造型雕塑大多是大尺寸的,所以在制作之前必须要有详细的小模型和草图,在考虑好艺术和原料制作等方面的因素完善后,按照图纸建成一个泥制和铁质结构的模型,完善后制造1比1的木质框架,再将紧实的雪丰盈填充。(2)折叠拆除框架:填充的雪紧实成型之后便可以将原有的木质框架拆除,以便之后步骤的精雕细琢。(3)切割雕刻:这一步是雪雕制作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艺术形式凸显和雕刻技术竞技最甚的环节。雪雕刀具成套专业,分层次进行细致雕琢,手边也最好放置有泥质小稿,及时参照和调整。白天的时候冰雪容易受阳光影响不够稳定,所以多半是晚上的时候借助灯光进行雕刻,雪质更为稳定。(4)最后修整:伴随着雪雕的制作会有大量的去雪落下,若是不及时清理,会与造型粘合影响制作和艺术效果,故应当及时清理,再用磨具进行修正磨光,最后喷洒清水,固定造型。所以哈尔滨新艺术运动的建筑符号对雪雕题材的融入能让雪雕造型方正规整,使雪雕框架的制作难度大大降低,拆检调整也格外方便。   (三)形式优势
  采用冰雪材质进行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再创作,形式新颖创新。冰雪的应用主要在于新材质新内容的建构,和对新空间的巨大贡献,使作品整体层次丰富而清晰。雪的柔和质地更能中和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大气庄重之感,使作品氛围圣洁,明净。
  (四)形态优势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符号的融入能使雪雕作品别出心裁,造型庄重华美;其造型、形态若融入雪雕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端庄大气,豪情威严之感。同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符号元素中,女儿墙、门窗,和表面装饰等装饰元素更能和冰雪圣洁柔美之感结合起来,使整个作品更加别致明艳。参考各装饰元素在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中的应用,以代表作道里秋林公司为例:整体建筑风格突出了坚固、稳定和变化。是中国大街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中央大街)标志性建筑,外型简洁,自由流畅。该建筑既有古典建筑的线和角的划分,又有大分割的方式。但又注入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些装饰元素和圆形窗户上,这在纯古典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护栏上的精细装饰及堆叠的曲线变化也产生了一种积极、新奇的感觉;其在檐口上部突出,短柱之间以女儿墙相接,连绵与间隔、直与曲不断交错,突出了整体的韵律感;[2]门窗做了有机的改动,有的一樘三心,呈现圆形扁窗,其他的装饰简洁而又精巧;表面装饰线条感强烈,一气呵成。特别是外墙柱状构造等结构经常出现一圈三环的装饰母体,新颖独特,圆滑流畅。
  (五)内涵优势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符号对雪雕的融入,是对哈尔滨人文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随着祖国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优良文化和艺术的发扬及传承,而雪雕也是冰城所孕育的绮丽艺术杰作,将两者巧妙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传承“新艺术”运动在这座城市留下的人文、物质财富和文化地域,且能赋予雪雕艺术作品新的内涵和造型风格,让冰城的雪雕在世界的瞩目下,弘扬更多东方民族、冰城哈市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
  四、哈尔滨“新文化运动”建筑符号应用于雪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形态张力改进
  建筑造型大多数横平竖直,庄重高耸,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代表作品也大多为典雅怀旧等气氛特点,而冰雪相对于建筑材料而言,有着更大的张力和可能。故应于再创作时,对雪雕作品的造型进行更大胆、飘逸的创新设计,在受力平衡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镶嵌、镂空等形式的结构,使作品在拥有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精髓的同时,更显得轻盈而富有张力。
  (二)冰雪材料的承重
  建筑材料多为水泥、混凝土、砖瓦等,与冰雪原料有着诸多的不同,在密度、承受力、压力、弹力、重力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别,并且随着气温、湿度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冰雪的各方面指数都会改变。所以在进行哈尔滨新艺术建筑题材的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冰雪的种种力学问题,以及需要预留出实践制作过程中随着时间和气温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弹性变动,避免最终因受力造成变形、坍塌等现象。
  五、结语
  “新艺术”运动为哈尔滨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而冰雪更是哈市百年来不断孕育的精华,在雪雕的整体框架、局部装饰和气氛底蕴等方面,将两者在造型、装饰元素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机巧妙的结合,进行二次的创作创新,来创造更高、更深层次的雪雕艺术作品,弘扬并传递传统文化,向中华乃至世界发声。
  参考文献:
  [1]杨楼新.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的作用与意义[J].文史艺术,2014,(05):122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虚拟现实,是在20世纪末出现的综合信息技术。近年来,它已逐渐应用于建筑领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古建筑数字档案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以福州古建筑为例,深入研究了古建筑的结果要素,描述了建模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文章探讨的建模方法和优化技术对其他大型场景的复杂建筑建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
期刊
摘 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从中央层面都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另外一项国家也在大力支持的就是文化的传播。在这种背景下,文创产品合理地成为了大家的重点关注对象。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它承载传播着博物馆的文化,是创新与文化合作诞生的产物。以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实践为例来讨论对如何开发文创产品。 
期刊
一、静态LOGO设计  LOGO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在设计方案的伊始,首先对LOGO的设计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思维构架,主要分为设计初期、设计思路完善期和设计成熟期三个阶段。  设计初期我们进行收集资料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收成功标志案例的经验、洞悉成功案例的设计思路、了解油的文化背景。首先,收集现有博物馆的LOGO,并将其进一步分类,分为主题性博物馆、历史性博物馆、地方性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其
期刊
摘 要:崇礼片区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背景,以“冬奥会”为契机,近些年来在发展景观农业。首先,介绍了崇礼片区,环境和景观农业的概况,以六号村和官地沟为景观农业重点建设村落;其次,通过SWOT分析及崇礼片区波状山体,适宜营造大地农业景观的特点;最后,在崇礼片区景观农业的营造策略中,以可赏可食大地景观和农田花野地景艺术为核心,具体延展更多的乡村艺术景观发展内容。  关键词:崇礼;景观农业;创意地景;植物  
期刊
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美学艺术 “留白”为出发点,探讨了其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总结了景观设计中“留白”的视觉、思想、情感等诉求,提出了在当代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不断塑造符合新时代精神内涵的当代景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关键词:留白;启示;古典园林;当代景观;美好生活  “留白——空则有、有则空”,
期刊
本设计作品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滕州木板年画衍生品开发与设计》 (项目代码:2014392)結项成果。  作者简介:  赵晓丽,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 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他们共同发表的《透明性: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一文中,结合了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论,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及基础诠释透明性的特征。透明性,作为一种形式——组织元素中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组织的手段作用于实践应用中。从建筑的现象透明性特征出发,试图归纳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段对实践应用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透
期刊
摘 要:城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能够反映城市总体经济水平与城市建设,夜景设计是城市建筑夜景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于城市总体夜景内。在夜景设计时引进先进技术应用在夜景环境中,照明成为城市建筑夜景设计主要内容,结合环境美学进而达到独特效果,烘托某种环境氛围,凸显建筑风格。对此,以建筑夜景设计案例为例,就城市建筑夜景照明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夜景设计;城市建筑;夜景照明系统  建筑主体夜景设计需要利用灯光凸
期刊
摘 要:城市作为一种包含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空间媒介化的性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不少学者对媒介和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城市空间媒介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媒介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微观层面探讨展开,即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研究城市空间媒介化,是对未来城市传播和媒介城市进行思考与展望的方向。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分析北京市个案社区甄选的现状及其问题入手,分析个案社区中人员甄选现实的情况,提出较为完善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以促进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甄选机制的制度化发展,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化建设中涌现的大量新兴社区作为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工作者;甄选机制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项目编号15JGB127)研究成果之一。]  一、城市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