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平台上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互动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x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以建设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席卷着全球各个角落。它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深刻的转变。一方面,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推动全球化在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政治概念如国家主权观念、国家利益、民族主义等受到了严重冲击。
其他文献
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会给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在各领域中既相互依赖和副合,又充分满着矛盾和斗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政治全球化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集中表现,文化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全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全球化的内涵,把握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重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全方位对策,以利于我国在全球化过程
银行和企业之间以市场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美国的市场经济最发达,其银企关系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市场性质。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背景,它是银行和企业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植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美国市场性企关系制度,在新的经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各国银企关系制度发展的方向,它在提高银企经营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银企经营的风险性,降低其风险性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有赖于世界范围的协调机制。
区域货币合作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领域,它对东亚乃至世界今后的金融与经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东亚货币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尚未找到合理、可行的货币合作方案。作者认为,东亚货币合作无论在成员的囊括和实现的路径上都必须采取渐进的思路,并提出最先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建立货币联盟的设想,再按照“达标”原则将该货币联盟逐渐扩展到其他意愿国。基于中、日、韩三国经济差异大的现实,本文为这三国建立货币联盟设计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渐进路径,并就该方案的最关键环节-汇率制度设计问题也提出较为详细的思路。
本文分析了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和内部晋升为基本特征的日本内部劳动市场模式,在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蓄积、鼓励职工与企业的长期行为和实现劳资关系协调等方面的优点,以及在阻碍劳动力流动、报酬不能充分反映贡献和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的缺点,指出这种模式在什么状态下利大于弊,什么状态下弊大于利,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面临的挑战及变化趋势,并从中得出两点启示。
亚太地区多极化进程在本地区正在加速,呈现出两个相对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亚太地区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有取代前十年的欧洲羞为国际安全关注焦这势。美国城本地区的有利地位有所加强。我国则日益成为地区各国联合与防范的重要对象。美国谋求建立亚洲版多层次安全合作机制。
随着欧洲货币聪明的形成,大西洋关系中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政治为经济服务已成为欧盟未来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选择。大西洋关系中的共同维护西方特性的政治需求正在向维护经济利益的需要转化;欧洲安全和防务特性的确立为欧洲发展独立的防务能力奠定了基础。这三个结构性变化尽管仍处在发展之中,介是,对大西洋关系已经开始显现出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