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精教有方法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长课文,是指那些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各要素联系复杂的课文。这类课文既考验教师驾驭教材、挖掘教材的能力,也是对教师精准了解学情、有效管控课堂的挑战,更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试金石。长课文怎么教?本期精选了四篇文章谈“如何教学长课文”。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长课文虽然不是很多,但因为篇幅长、内容丰富,小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学习目标。笔者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长课文《木笛》,谈一谈长课文的教学策略。
  《木笛》通过记叙木笛手朱丹宁可失去被乐团录取的机会,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演奏欢快乐曲的事,歌颂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为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运用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一、以“考”贯之,考出民族气节
  《木笛》的故事背景是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的考场。既然是乐团招考考场,就会有考官和应考者。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紧扣一个“考”字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既可集中精力直奔主旨,也能节约教学时长,实现课堂高效。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①招考的考官和应考者分别是什么人?②乐团考试的内容是什么?第1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考试的重要性,第2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试题的感情基调。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后,很容易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一,招考的考官是丹麦音乐大师,他是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专家;应考者是朱丹,他是一名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二,乐团考试的内容是“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然后,笔者提出一个明显有争议的问题——“考试结果如何?”一部分学生认为“朱丹放弃了考试,没有被录取”,一部分学生认为“朱丹打动了大师,被乐团正式录取”。双方各说各理,争执不下。笔者没有做最后判决,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这次考试的内容上。学生感到很奇怪:前面不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吗?看到学生的疑惑神情,笔者不再卖关子:“同学们,从字面上看,这次考试的内容是“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在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里,演奏这样的曲子,你觉得合适吗?”性急的学生立即抢答“不合适”“不应该”。笔者趁势引导:“既然在这样的日子里不适合考这样的曲目,朱丹毅然放弃了考试,而大师又录取了朱丹,也就说明朱丹通过了考试,那么,这次的考试除了演奏曲目,还在考什么呢?”学生兴致高涨,知道要从字面上的考试内容去挖掘蕴含其后的抽象的考试内容。经过分组讨论、笔者引导,学生最终明确了这次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查了朱丹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正是本文所要表现的主旨思想。
  二、以“史”贯之,厚植家国情怀
  《木笛》的矛盾冲突是由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与乐团招考的考试曲目造成的。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与乐团招考的考试曲目有何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如此,学生才能明确朱丹宁可放弃这次重要的考试也不愿演奏招考大师指定曲目的原因及该事件体现的人物精神。
  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接着,将学生的回忆归纳出来并呈现在电子白板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日。
  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段史实后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为死难的同胞感到惋惜”,有的学生说“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有的学生说“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还有的学生说“应该每年纪念这些死难的同胞”。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南京大屠杀与欢乐的乐曲进行对比,学生立即明确:前者是悲惨的,是令人痛苦的;后者是快乐的,是昂扬的,是令人欢欣的。二者是相对立的关系,是无法统一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的。
  弄清了二者关系,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回到主人公的表现及其精神层面上。经过分组讨论和总结,学生最终明确: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人间惨剧;而表现快乐、欢欣的曲子是不适宜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演奏的。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高兴、快乐,所以,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并毅然离开考场,放弃了这次难得的考试。这正是他牢记国耻、心系祖国的表现。作者这样写,既强调了主人公坚定的民族气节,也彰显了主人公崇高的家国情怀。
  将惨痛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贯穿于《木笛》的教学中,学生能很快从文本的字面意思中把握文本的主旨思想,这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
  三、以“景”衬之,烘托爱国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长课文多以记叙为主,以故事情节取胜,景物描写较少,但景物描写往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很多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景物描写进行教学指导,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木笛》时,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自主解决本文的基础知识;接着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大体上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圈点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内容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雪天,并不惜笔墨地描写雪片?对前半个问题,学生都能答出“12月份正是冬天,故事也发生在冬天,这样安排使故事更真实”。对于后半个问题,学生就很迷茫了:“冬天下雪,不很正常吗?”于是,笔者这样引导:“冬天除了下雪,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不假思考即答出“寒冷”等内容。笔者抓住“寒”引导:“‘寒’只是身体的感觉吗?在这个特殊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里,‘寒’还指什么?”学生讨论后,很快明白:“‘寒’在这里更指心灵之寒、心中之悲、内心之凉。”弄清楚了这些,笔者又引导:“雪片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往往象征了什么?”学生略加思考,即答出“白色象征纯洁”之类的答案。笔者趁热打铁:“作者不惜笔墨写冬天的雪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学生结合前面的引导,终于明确:把故事安排在12月13日,是為了强调南京大屠杀的时间,让读者牢记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对中国人而言是寒冷的,也是悲凉的,更是痛苦的。作者写雪片,是为了烘托朱丹对国家、民族纯洁高尚的挚爱,也突出了参加纪念活动的孩子们洁白无瑕的民族情感。
  (作者单位:黄石市阳新县城东新区白杨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工具变量法、联立方程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工具,实证研究了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对其效应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创新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增长质量会增加0.25个单位左右。创新主要通过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集聚水平两种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虽然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摘 要:提出了一个新的实据性概念、测度模型与量化方法,用以评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言之有据”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7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全样本,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据性的总体、结构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大范围、横纵向与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实据性质量整体呈正态分布;言之有据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仍然较低;不同行业、不同年份、是否经过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誦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为了使学生拥有数学的思维、求知的快乐、学习的愿望,“全喻数学”提出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及效能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生动能。  一、启思明理,为意义感而学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要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就要给他们以学习的意义感。  笔者曾经不懂得意义感的重要性
期刊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于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
期刊
《掷一掷》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以游戏形式驱动学生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探究掷骰子点数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发掘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  一、深度体验,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全喻数学”提倡数学理解的全视野。要达到理解上的全视野,就需要学生深度学习。郭元祥教授提出的“U型学习”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期刊
为解决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等问题,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荆州市沙市区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一例到底深度体验”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精确筛选和精心设计的详细、完整、复杂、多角度的典型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并通过情境式、任务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学生体验的形
期刊
认识自己是初中生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笔者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时,通过精心选择、巧妙设计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的评价,从而接纳、欣赏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一、引出案例,初步体验  体验活动设计应以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激发、给予每个学生个体经验自由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客观的、外在的教学内容与自身主体性、内在的
期刊
本期语文主题学习专栏选编了二篇文章。黄石市武汉路小学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三条经验;刘芳老师则从“语文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示范课的感悟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呼吁“让课堂‘真’一点”。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围绕主题的阅读,但在实验过程中,重主题、轻阅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如何在主题学习的大前提下突出阅读呢?黄石市武汉路小学探索出几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循序渐进,
期刊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  例证式情境教学,只需要设置简单情境用来佐证知识点。在一例到底深度体验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是问题式、任务式的,学生基于体验任务,个人或者团队必须真思考、真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内化知识要点、锻炼意志品质、增进情感体验、增强实践能力。
期刊
一次,笔者在江西弋阳聆听了两名教师执教的“语文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示范课。一名教师的课上得很热闹,学生戴着兔子头饰上台表演,教师不遗余力地指导。另一名教师的课上得有些沉闷,整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听课教师觉得很无趣。但专家的评分让人大跌眼镜,后者的分数比前者的分数高许多。专家解释:阅读课应以读为主,前者本末倒置,不符合阅读教学要求。  这次听课经历让笔者想到另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