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纲要》中期评估工作过程和把握的原则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是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开展的。今年3月,省政府组织制定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意见,并确定“一总四专”的中期评估方案,即《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浙江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四个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中期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同时,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课题研究,组织市地和部门完成中期评估报告,委托浙江大学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估,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网上公众调查,还多次召开专家、部门和地方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8月,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对《纲要》和四个重点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初审,并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随后我们进行认真吸收,形成目前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是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诊断。针对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经济运行的一些新特点,我们分析“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规划对中长期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是进一步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基本要求。由于五年规划期与党委、政府任期不相重合,为增强工作的连续性,我们在中期评估中注重加强与新一届省委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在下一步规划实施中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三是客观评估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评估工作中,既客观评价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又实事求是查找差距、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原因、研究对策,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评估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半以来,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部署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总体进展良好。
从规划目标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均完成较好,许多指标进度快于预期,为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9%左右的预期目标高5.3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突破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预计2008年突破40000元,达到2010年目标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6%和8.7%,均高于6%的预期目标,2007年分别达到20574元和8265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0.83吨标准煤,能耗水平居全国第3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2007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5.21%和7.33%。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2008年6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13.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从规划任务评估情况看,总体完成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57.2%。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集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干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工程。2007年底,村庄整治率达到35.4%,等级公路通村率、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7.4%和88.5%,5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强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总体布局,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规划实施良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1-3万个。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一批国内重要产业基地。2006-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2%;完成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2481项,累计投资1596亿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各省区首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1.52%,新建25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3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5位。
三是社会民生继续改善。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75.5%提高到2007年的79.9%。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帮扶稳步展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累计有2.6万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社会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加强政府立法,深化“五五普法”,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四年实现“三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加快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率先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起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5.4%,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推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186人。积极推进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和“小康健身工程”建设,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五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能源建设,2006年以来新增电力装机1532.5万千瓦,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450万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线路1050公里。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99公里,沿海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亿吨和612万标箱。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拓宽等项目建成通车,“三线一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新增年供水能力12.45亿立方米,完成60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小流域防洪避险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加速推进,通信总用户数达到6206万户。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制定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
六是资源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快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推进,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GDP产出率从2005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4亿元,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全部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地表水三类以上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到67.2%,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均大于292天。制定《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建立覆盖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财力转移支付制度。43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11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
七是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结构不断改善。2006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3%;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比重从2005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3%。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外商投资重点领域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省境外投资年均增长83%。企业境外投资机构数居全国第1位,并创办了4个国家级境外投资贸易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开展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
八是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启动实施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等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开展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3%。在义乌开展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在25个县(市、区)开展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
三、关于《纲要》的主要目标和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开始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随着浙江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8000乃至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发展也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我省面临能源资源短缺和价格高企、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国际经济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保持经济平稳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双重压力,而自身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在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隋况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增幅回落较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资源要素制约十分明显。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增幅同比回落5.6、9.6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实际增速较低。可以说,我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下行区间,发展趋势比较严峻,对此必须积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充分准备。
根据新的宏观形势,我们对《纲要》提出的“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预计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周期看,在经历2001-2007年连续7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增长幅度适度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预计2008-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可能在2-3个百分点。若以9%的年均增长率测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27000多亿元,高于《纲要》预期目标。同样按相应方式测算,预计到2010年,《纲要》提出的19个主要指标大部分能按期完成。而根据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具体可分两类:第一类为可以达到或超过2010年目标值的指标,包括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14个指标。第二类是实现2010年目标值有一定难度的指标,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化水平等5个指标。考虑到这些都是事关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虽然实现难度较大,但必须采取措施努力予以争取,因此建议对上述目标不作调整。但结合过去两年半的实践,对《纲要》实施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予以报告:
一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虽然我省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离规划进度仍有差距。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82%,低于规划进度0.5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55万和3.15万吨,化学需氧量降幅未达到进度要求。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治理任重道远,而一批临港重化工业项目的相继投产,使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也有待完善,一些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客观上增加了节能减排尤其是完成节能目标的难度。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2006和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上一年 分别仅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由于主客观因素,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认识不到位、竞争不充分、政策挟持不够等诸多问题。此外,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电不完善,难以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工业产业层次偏低,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省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距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从2005年的2.45:1扩大为2007年的2.49:1。随着发展阶段变化以及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加大,小规模农户增收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矛盾突出存在。
四是投资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重点工程推进难度加大。随着国家出台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调控政策,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由于一些事关全省发展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量大,并且往往需。与用部分基本农田,因此报批条件十分严格,并且解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计划”的难度也很大,从而影响了重点工程的推进。此外,一些政策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提高,节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客观上延缓了包括不少重点工程在内的投资项目进程。
五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我省是市场取向改革先行的省份,但不容回避,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人才等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微观主体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足,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发生的急剧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需求仍有差距,权责脱节、职能交叉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对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的要求更高,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
四、关于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关键是适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与新时期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审时度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为此,中期评估报告围绕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主要内容是: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总体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着力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宁渡—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三线一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深化温、台两市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围涂、生态围涂和合理利用,引进发展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重化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进一步培育浙中城市群,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努力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严格执行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建筑节能,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编制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阶梯式水价制度、差别电价制度、生态补偿、排污权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
四是切实抓好“三个千亿”工程,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干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备的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重点建立资金、土地、环境保障机制。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机制,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会审制,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破解一批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难题。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大力推动企业重组。加强金融支撑保障力度,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节,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增强广大企业信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行强县扩权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六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普惠性,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给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说明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纲要》中期评估工作过程和把握的原则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是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开展的。今年3月,省政府组织制定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意见,并确定“一总四专”的中期评估方案,即《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浙江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四个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中期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同时,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课题研究,组织市地和部门完成中期评估报告,委托浙江大学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估,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网上公众调查,还多次召开专家、部门和地方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8月,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对《纲要》和四个重点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初审,并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随后我们进行认真吸收,形成目前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是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诊断。针对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经济运行的一些新特点,我们分析“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规划对中长期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是进一步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基本要求。由于五年规划期与党委、政府任期不相重合,为增强工作的连续性,我们在中期评估中注重加强与新一届省委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相衔接,在下一步规划实施中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三是客观评估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评估工作中,既客观评价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又实事求是查找差距、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原因、研究对策,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评估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半以来,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部署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总体进展良好。
从规划目标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均完成较好,许多指标进度快于预期,为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9%左右的预期目标高5.3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突破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预计2008年突破40000元,达到2010年目标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6%和8.7%,均高于6%的预期目标,2007年分别达到20574元和8265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0.83吨标准煤,能耗水平居全国第3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2007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5.21%和7.33%。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2008年6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13.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从规划任务评估情况看,总体完成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57.2%。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集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干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工程。2007年底,村庄整治率达到35.4%,等级公路通村率、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7.4%和88.5%,5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强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总体布局,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规划实施良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1-3万个。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一批国内重要产业基地。2006-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2%;完成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2481项,累计投资1596亿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各省区首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1.52%,新建25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3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5位。
三是社会民生继续改善。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75.5%提高到2007年的79.9%。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帮扶稳步展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累计有2.6万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社会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加强政府立法,深化“五五普法”,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四年实现“三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加快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率先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起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5.4%,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推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186人。积极推进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和“小康健身工程”建设,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五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能源建设,2006年以来新增电力装机1532.5万千瓦,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450万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线路1050公里。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99公里,沿海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亿吨和612万标箱。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拓宽等项目建成通车,“三线一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新增年供水能力12.45亿立方米,完成60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小流域防洪避险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加速推进,通信总用户数达到6206万户。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制定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
六是资源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快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推进,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GDP产出率从2005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4亿元,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全部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地表水三类以上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到67.2%,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均大于292天。制定《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建立覆盖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财力转移支付制度。43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11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
七是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结构不断改善。2006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3%;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比重从2005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3%。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外商投资重点领域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省境外投资年均增长83%。企业境外投资机构数居全国第1位,并创办了4个国家级境外投资贸易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开展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
八是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启动实施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等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开展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3%。在义乌开展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在25个县(市、区)开展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
三、关于《纲要》的主要目标和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开始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随着浙江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8000乃至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发展也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我省面临能源资源短缺和价格高企、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国际经济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保持经济平稳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双重压力,而自身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在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隋况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增幅回落较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资源要素制约十分明显。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增幅同比回落5.6、9.6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实际增速较低。可以说,我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下行区间,发展趋势比较严峻,对此必须积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充分准备。
根据新的宏观形势,我们对《纲要》提出的“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预计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周期看,在经历2001-2007年连续7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增长幅度适度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预计2008-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可能在2-3个百分点。若以9%的年均增长率测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27000多亿元,高于《纲要》预期目标。同样按相应方式测算,预计到2010年,《纲要》提出的19个主要指标大部分能按期完成。而根据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具体可分两类:第一类为可以达到或超过2010年目标值的指标,包括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14个指标。第二类是实现2010年目标值有一定难度的指标,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化水平等5个指标。考虑到这些都是事关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指标,虽然实现难度较大,但必须采取措施努力予以争取,因此建议对上述目标不作调整。但结合过去两年半的实践,对《纲要》实施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予以报告:
一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虽然我省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离规划进度仍有差距。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82%,低于规划进度0.5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55万和3.15万吨,化学需氧量降幅未达到进度要求。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治理任重道远,而一批临港重化工业项目的相继投产,使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也有待完善,一些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客观上增加了节能减排尤其是完成节能目标的难度。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2006和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上一年 分别仅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由于主客观因素,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认识不到位、竞争不充分、政策挟持不够等诸多问题。此外,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电不完善,难以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工业产业层次偏低,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省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距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从2005年的2.45:1扩大为2007年的2.49:1。随着发展阶段变化以及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加大,小规模农户增收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矛盾突出存在。
四是投资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重点工程推进难度加大。随着国家出台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调控政策,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由于一些事关全省发展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量大,并且往往需。与用部分基本农田,因此报批条件十分严格,并且解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计划”的难度也很大,从而影响了重点工程的推进。此外,一些政策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提高,节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客观上延缓了包括不少重点工程在内的投资项目进程。
五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我省是市场取向改革先行的省份,但不容回避,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人才等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微观主体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足,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发生的急剧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需求仍有差距,权责脱节、职能交叉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对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的要求更高,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
四、关于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关键是适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与新时期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审时度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为此,中期评估报告围绕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主要内容是: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总体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着力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宁渡—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三线一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深化温、台两市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围涂、生态围涂和合理利用,引进发展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重化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进一步培育浙中城市群,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努力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严格执行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建筑节能,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编制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阶梯式水价制度、差别电价制度、生态补偿、排污权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
四是切实抓好“三个千亿”工程,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干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备的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重点建立资金、土地、环境保障机制。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机制,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会审制,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破解一批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难题。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大力推动企业重组。加强金融支撑保障力度,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节,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增强广大企业信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行强县扩权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六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普惠性,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给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说明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