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退役大学生士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高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了解过少,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实践指导,使得他们产生角色的转变带来不适感、学习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和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心理失调等问题。解决好退役大学生士兵问题是关乎国家整体形象、国家信心塑造及振奋现役军人的大事。同时对于丰富学校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青春榜样正能量、培养青年学生爱国爱军思想意义深远。对于每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来说,有助于尽快引导其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其军营所学所思感染影响身边同学,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有助于其更好成长成才,继续奉献社会。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总结整理,根据研究目的把论文研究的文献从新分析整理,掌握最新的研究现状,研究探索适合退役大学生士兵“再学生化”培养路径。
当前我国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研究较少,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检索对象,获得期刊14篇,博、硕士论文1篇,以“退伍复学大学生”为检索对象,获得期刊9篇,博、硕论文1篇。
2.1 退役大学生士兵研究现状
2.1.1相关政策
1954年10月23日发布了《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1955年5月31日通过了《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1987年12月12日颁布《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1998年12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1999年12月13日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2011年11月1日颁布《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
虽然国家对于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完善,但存在部分地方宣传册中的福利政策尚不完善,无法落地,没有对接。关于报考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的条款,表现出操作性较弱的特点,缺少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过于笼统,过于模糊,部分省市、高校尚未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时出台较为详细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中,也未出现单独针对退役大学生的服务就业通道,对于普通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缺乏指导性政策。
2.1.2 文献研究现状
2011 年曾祥渭、武全、齐勇《浅议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从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点出发,粗略指出这一群体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解决些问题的策略[1]。值得借鉴的是该文注重退伍复学大学生的阶段性问题,并把参军、退伍、返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从参军中、复学后来给予各种支持。
2013年孟伟婷《浅议退伍复学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对其管理对策——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退伍学生为例》一文,注重“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退伍复学学生在价值观、人际交往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2]。该文亮点体现在充分肯定退伍复学大学生的价值,认识到其优势,注重发挥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2016年胡俊宇,陈永光,李蒙蒙在《大学生应征入伍及退役复学现状调查与研究》一文中提出:一是加强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二是针对退役大学生开展学习指导监督以及心理干预指导;三是完善参军入伍及退伍返校各项政策;四是为退伍大学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3]。该文为如何开展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但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不细致。
2017年戴仁卿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一文中表示:退役复学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具有独特性的群体,实现由士兵到学生的角色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带来因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心理失调等诸多困难。高校应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开展精准帮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定期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規划,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其人生价值[4]。该文提出了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面临问题的简单指导,但缺少具体可行的方案。
3 总结评述
由于我国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的研究相对较少,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更是空白。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大都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但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特点、原因和对策则各有偏重。
曾祥渭等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不足来立论。对于问题的解决,邢邦明强调政策的完善和政策落实,孟伟婷突出退伍复学大学生相对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提倡让这一群体参与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并利用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戴仁卿和马雯瑄都从学校的层面对解决退役大学生士兵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进行后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总体来说,现有成果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规范的研究,更未明确复学后各单位的责任义务,这也直接导致了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适应学校生活时间长,心理压力加大以及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难以提高等问题的产生。所以,构建符合广大高校实际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培养路径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祥渭、武全、齐勇.浅议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出国与就业.2011(11)
[2]孟伟婷.浅议退伍复学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对其管理对策——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退伍学生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1)
[3]戴仁卿.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288.
[4]马雯瑄,李昂.基于精准理念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1):34-38.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体育系)
退役大学生士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高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了解过少,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实践指导,使得他们产生角色的转变带来不适感、学习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和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心理失调等问题。解决好退役大学生士兵问题是关乎国家整体形象、国家信心塑造及振奋现役军人的大事。同时对于丰富学校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青春榜样正能量、培养青年学生爱国爱军思想意义深远。对于每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来说,有助于尽快引导其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其军营所学所思感染影响身边同学,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有助于其更好成长成才,继续奉献社会。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总结整理,根据研究目的把论文研究的文献从新分析整理,掌握最新的研究现状,研究探索适合退役大学生士兵“再学生化”培养路径。
当前我国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研究较少,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检索对象,获得期刊14篇,博、硕士论文1篇,以“退伍复学大学生”为检索对象,获得期刊9篇,博、硕论文1篇。
2.1 退役大学生士兵研究现状
2.1.1相关政策
1954年10月23日发布了《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1955年5月31日通过了《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1987年12月12日颁布《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1998年12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1999年12月13日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2011年11月1日颁布《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
虽然国家对于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完善,但存在部分地方宣传册中的福利政策尚不完善,无法落地,没有对接。关于报考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的条款,表现出操作性较弱的特点,缺少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过于笼统,过于模糊,部分省市、高校尚未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时出台较为详细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中,也未出现单独针对退役大学生的服务就业通道,对于普通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缺乏指导性政策。
2.1.2 文献研究现状
2011 年曾祥渭、武全、齐勇《浅议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从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点出发,粗略指出这一群体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解决些问题的策略[1]。值得借鉴的是该文注重退伍复学大学生的阶段性问题,并把参军、退伍、返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从参军中、复学后来给予各种支持。
2013年孟伟婷《浅议退伍复学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对其管理对策——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退伍学生为例》一文,注重“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退伍复学学生在价值观、人际交往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2]。该文亮点体现在充分肯定退伍复学大学生的价值,认识到其优势,注重发挥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2016年胡俊宇,陈永光,李蒙蒙在《大学生应征入伍及退役复学现状调查与研究》一文中提出:一是加强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二是针对退役大学生开展学习指导监督以及心理干预指导;三是完善参军入伍及退伍返校各项政策;四是为退伍大学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3]。该文为如何开展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但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不细致。
2017年戴仁卿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一文中表示:退役复学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具有独特性的群体,实现由士兵到学生的角色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带来因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心理失调等诸多困难。高校应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开展精准帮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定期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規划,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其人生价值[4]。该文提出了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面临问题的简单指导,但缺少具体可行的方案。
3 总结评述
由于我国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的研究相对较少,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更是空白。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大都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但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特点、原因和对策则各有偏重。
曾祥渭等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不足来立论。对于问题的解决,邢邦明强调政策的完善和政策落实,孟伟婷突出退伍复学大学生相对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提倡让这一群体参与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并利用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戴仁卿和马雯瑄都从学校的层面对解决退役大学生士兵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进行后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总体来说,现有成果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规范的研究,更未明确复学后各单位的责任义务,这也直接导致了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后适应学校生活时间长,心理压力加大以及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难以提高等问题的产生。所以,构建符合广大高校实际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培养路径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祥渭、武全、齐勇.浅议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出国与就业.2011(11)
[2]孟伟婷.浅议退伍复学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对其管理对策——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退伍学生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1)
[3]戴仁卿.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288.
[4]马雯瑄,李昂.基于精准理念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1):34-38.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