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龙镇广场突遭恐怖袭击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4年4月15日,第九十八届普策奖新闻奖在纽约揭晓。来自《纽约时报》的摄影师泰勒·希克斯拍摄的一组名为《梅龙镇广场突遭恐怖袭击》的照片,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捧得了“突发类新闻摄影奖”。
  2013年9月21日,袭击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家高档购物中心开火,造成了至少60人死亡,这是肯尼亚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之一。事发当时,泰勒·希克斯就在附近。他设法进入了这家商场,拍摄到了这组照片。
  这是《梅龙镇广场突遭恐怖袭击》组照中的一张,图为原本在商场里悠闲购物的顾客,已经被吓得不知所措,拼命想往外逃。警察们十分担心会有要逃走的恐怖袭击者混在这些普通民众中间。 木匠
其他文献
在一次座谈会上,袁隆平与青年学生亲切交谈。当谈到招生问题时,袁隆平说:“我招收研究生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十二个字:吃苦实践、淡泊名利、恒心耐心。”看到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认真地解释说:  “吃苦实践。做我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你怕吃苦,我就不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但是在电脑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淡泊名利。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
期刊
2015年3月8日,由中国广电艺术网联合广州天适集团主办的“中国樱花与民族复兴”专家媒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内樱花产业专家及各界代表200多人一起探讨了中国樱花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据悉。未来十年,国内樱花产业将达“千亿”级规模,并将成为中国绿色经济财富的新动力。  何宗儒创办的广州天适集团以“中国樱花·享誉世界”为使命,不断深耕樱花产业,利用先进的克隆、组培等技术研发出30多个新品种,同时不
期刊
小时候一般是我母亲下厨房,但到了周末,父亲有时也会负责午餐或晚餐。现在想起来,这是父亲的“家庭服务”之一。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到国外出差,平时吃晚餐时也不在家,经常都是到了我快要睡的时候才回来。早上,我迷迷糊糊地从二楼下来,父亲已经吃完早餐出门了。很多个周末都是我和母亲(后来还有妹妹)一起度过的。  父亲做的午餐比较简单,他喜欢做从美国学来的“培根目玉烧”,也就是培根荷包蛋。配吐司、咖啡,再加外卖的
期刊
老孙头过去是小城唯一一家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  老孙头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老孙头的父亲曾经是小城最有名的剃头匠。当年,老孙头只读完小学就回家学徒了,十六岁进国营理发店工作,一干三十几年。  二十几年前,小城一夜之间冒出了十几家个体发廊。个体发廊的理发师大都是从广东那边请来的,有的甚至还有香港背景,人家也不叫理发师,更不叫剃头匠,而是叫形象设计师。  不管老孙头是如何看不上那些形象设计师的剃头手艺,
期刊
俞敏洪与李彦宏是北大校友。他们一个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一个是百度的创始人。  有一次,俞敏洪问李彦宏:“你是不是上学的时候特聪明?”李彦宏回答说:“我在北大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进过前五名。”  于是,俞敏洪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北大很多相对比较笨的人,后来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会比那些相对比较聪明的人更大,因为这些笨人只能拼命地学,学到最后他们的韧劲就出来了,吃苦变成了一种习惯。
期刊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就在于他们采取了更多的行动、投入了更多时间去做,而不是空想,正是这样的素质使他们获得了应得的回报。  ——肖恩·利姆  我们很多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却总是难于启齿——因为我们常常觉得求助于别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然而,拒绝求助可能会使我们多走很多弯路。所以,在需要求助时,要勇于启齿。——杨建林  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是很困难的。但是,你在付出的同时,不应该有
期刊
不能好好陪孩子,那就对他“言听计从”  现年38岁的郭守正,是郭台铭和前妻林淑如所生。尽管早在2005年,林淑如就因为患乳腺癌离世,但是她和郭台铭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人律津乐道。  两人相识于郭台铭默默无闻、穷困潦倒之时,而当时的林淑如却是一位容貌秀丽,家境殷实,毕业于台北医学院的富家千金。当时,他们在同一家药厂工作,都只有21岁。  3年后,郭台铭创办了“鸿海塑料企业”,林淑如跟父母要钱支持他创业
期刊
车间主任叫成子下星期一出差。成子一愣,电大考试只剩最后两门了,拿不下来还要拖一年才能毕业。成子小心地问:“能不能派别人去?”  主任喷着唾沫星子:“你怎这么木!人家都说你上班儿看闲书,不干活儿!”成子满腹委屈,可话到嘴边又一句都说不出来——就许你们上班甩扑克,我在一边看书都不行?要是出差,最少一个月,妈的病怕累怕急,爸的病又刚好,我一点儿手都搭不上。  回家没敢当着爸的面儿说。成子等爸遛弯儿去,才
期刊
郑榕今年已91岁高龄,采访的过程非常顺利,这出乎我意料。耄耋之年,依旧通达、谦恭、辨事理;德高望重,依旧平易、随和、不虚浮。元宵佳节,我再次致电问候,得知老爷子身体尚好,我也便安心了。郑榕老师告诉我。女儿也从美国回来了。陪老两口过年。从电话这头。我可以感受到那头的幸福热闹。我也知道。对于老爷子来说,这是难得一次的家人团聚。  郑榕平日和老伴单住。身边不随儿女。前去采访的时候,老人开门迎我,老两口笑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林斤澜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讲课。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充满了期待。很多同学课前都认真地做了功课,准备好提问的小字条。  讲课开始了,教室里座无虚席。林斤澜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没有吱声,把它放下。然后,他又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还是一言未发地放下。后来,他又看了几张字条,终于笑着发话了:“有人要我评价一下当代的著名作家,我不干——我为什么要去奉承别人呢?还有人要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