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可用排除法解答。选项C显然属于法律手段;而B、D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是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属于经济手段,所以选A。
2.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此题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考查两部分知识点:一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是商品价值与货币币值的关系。此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分析两个条件:
(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而不是提高一倍,所以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1+50%,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后,在同样的时间内由原来生产1单位M商品,变成1.5单位M商品,即1.5M=15,所以1M=10。
(2)货币贬值20%后(即现在1元相当于过去0.8元),假设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货币价值为x,那么0.8x=10,所以x=12.5,选B。
3.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信息有两方面——东部的发展与西部的发展。②说法与题意无关,③说法明显错误,因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此题提到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较低层次的产业由先发达地区向后发展地区迁移的过程。东部地区通过转移出较低层次的产业,转入和发展较高层次产业,使本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所以①正确。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社会资源优势,大力开拓了更适合本地资源结构特点的产业,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缩短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走出一条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道路,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下列企业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①甲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②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l万元 ③丙企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 ④丁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达成价格协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较简单,侧重于考查基础,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同时考生应明确什么是不正当竞争。②属于以悬赏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理,而且其有奖销售的奖励金额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5 000元,是违法的不正当竞争。④属于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的联合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而①、③属于正当竞争,所以选C。
5.我国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为9.7%;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 23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31.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 73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贸依存度为73%。这表明()
A.我国经济越来越脆弱
B.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越来越优化
D.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的中心“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表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选B。A本身错误,C不合题意,D本身不确切,因为材料阐述了近几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它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不能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且材料的侧重点在对外依赖程度的变化,而非贸易额的变化。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回答6~8题。
6.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用排除法解题。考生一般能够明确: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类不能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所以④错误。但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实践中,人们在不断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使之激化与失控,所以②错误,排除含有②和④的选项,只能选C。
7.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联系的特性。可首先排除③,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且就某一事件的发展而言,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行为,所以某一事件的发生都与人有关系。排除了与③有关的B、C,这样可在①、④中进行选择,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利影响”上来看,侧重在联系的条件性,所以可选④,而①中“任何事物”未必都能成为“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其中“任何”一词用得不妥。所以选D。
8.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可用排除法解答。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①中“精确”一词用得不妥,人能够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但未必都精确。④中“改变自然规律”的说法是错误的,规律的变化不是人为的变化,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排除与①、④有关的选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都强调的是人们要根据事物的原因来预测结果,从而防患于未然。②、③符合题意,所以选B。
9.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此题较简单,侧重于考查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很显然,①和②都错误理解了外因的地位。所以选B。
10.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但两者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说在于()
A.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B.所体现的国家结构不同
C.所体现的权力授受关系不同 D.所体现的国家政权运行方式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政体的决定因素,只要把握关键词“本质上”,就可以顺利答题。考生从已经具备的知识中能够明确国体决定政体,所以从本质上看就在于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而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所以只能选A。
11.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未来5年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10天内共收到市民意见2 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议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议被采纳。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③地方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 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属于搭配性选择题,解答这类试题,一般采用排除法比较合适。此题中的④明显错误,因为享有提案权的主体是人民代表,而非全体人民群众,排除与④有关的选项,所以选A。
12.在经历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两国领导人通过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从“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访问,融化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坚冰,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中日关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①各自的国家制度决定的 ②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③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的 ④两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通过教材可知:国际关系主要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而国家利益决定着外交政策,所以选②。与②有关的选项是A、C。无论两国国家制度怎样,并不影响两国的关系,把中日两国关系联系到一起的就是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外交政策的实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所以选C。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可用排除法解答。选项C显然属于法律手段;而B、D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是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属于经济手段,所以选A。
2.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此题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考查两部分知识点:一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是商品价值与货币币值的关系。此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分析两个条件:
(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而不是提高一倍,所以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1+50%,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后,在同样的时间内由原来生产1单位M商品,变成1.5单位M商品,即1.5M=15,所以1M=10。
(2)货币贬值20%后(即现在1元相当于过去0.8元),假设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货币价值为x,那么0.8x=10,所以x=12.5,选B。
3.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信息有两方面——东部的发展与西部的发展。②说法与题意无关,③说法明显错误,因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此题提到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较低层次的产业由先发达地区向后发展地区迁移的过程。东部地区通过转移出较低层次的产业,转入和发展较高层次产业,使本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所以①正确。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社会资源优势,大力开拓了更适合本地资源结构特点的产业,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缩短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走出一条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道路,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下列企业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①甲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②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l万元 ③丙企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 ④丁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达成价格协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较简单,侧重于考查基础,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同时考生应明确什么是不正当竞争。②属于以悬赏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理,而且其有奖销售的奖励金额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5 000元,是违法的不正当竞争。④属于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的联合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而①、③属于正当竞争,所以选C。
5.我国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为9.7%;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 23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31.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 73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贸依存度为73%。这表明()
A.我国经济越来越脆弱
B.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越来越优化
D.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的中心“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表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选B。A本身错误,C不合题意,D本身不确切,因为材料阐述了近几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它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不能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且材料的侧重点在对外依赖程度的变化,而非贸易额的变化。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回答6~8题。
6.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用排除法解题。考生一般能够明确: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类不能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所以④错误。但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实践中,人们在不断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使之激化与失控,所以②错误,排除含有②和④的选项,只能选C。
7.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联系的特性。可首先排除③,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且就某一事件的发展而言,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行为,所以某一事件的发生都与人有关系。排除了与③有关的B、C,这样可在①、④中进行选择,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利影响”上来看,侧重在联系的条件性,所以可选④,而①中“任何事物”未必都能成为“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其中“任何”一词用得不妥。所以选D。
8.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可用排除法解答。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①中“精确”一词用得不妥,人能够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但未必都精确。④中“改变自然规律”的说法是错误的,规律的变化不是人为的变化,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排除与①、④有关的选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都强调的是人们要根据事物的原因来预测结果,从而防患于未然。②、③符合题意,所以选B。
9.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此题较简单,侧重于考查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很显然,①和②都错误理解了外因的地位。所以选B。
10.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但两者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从本质上说在于()
A.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B.所体现的国家结构不同
C.所体现的权力授受关系不同 D.所体现的国家政权运行方式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政体的决定因素,只要把握关键词“本质上”,就可以顺利答题。考生从已经具备的知识中能够明确国体决定政体,所以从本质上看就在于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而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所以只能选A。
11.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未来5年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10天内共收到市民意见2 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议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议被采纳。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③地方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 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属于搭配性选择题,解答这类试题,一般采用排除法比较合适。此题中的④明显错误,因为享有提案权的主体是人民代表,而非全体人民群众,排除与④有关的选项,所以选A。
12.在经历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两国领导人通过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从“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访问,融化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坚冰,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中日关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①各自的国家制度决定的 ②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③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的 ④两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通过教材可知:国际关系主要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而国家利益决定着外交政策,所以选②。与②有关的选项是A、C。无论两国国家制度怎样,并不影响两国的关系,把中日两国关系联系到一起的就是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外交政策的实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所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