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预设;课堂生 成;独特感悟;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103—01
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尊重学生的经验体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课堂上如何绽放生命活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处理好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每一堂课,教师要预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完全按照预设教学过程进行,而忽略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
案例: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日月潭》一课,文中共有9个生字,教师用多种方法启发孩子们来识字,并把每个生字用课件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每个字的笔画、间架结构。看到大屏幕上展出的几个生字,老师问:“同学们,这些字漂亮吗?”“漂亮。”老师又说:”现在,大家把生字写下来,要写的和老师的一样漂亮。”孩子们开始写起来了。这时一个异样的声音传来:“老师,这是电脑写的字。”好多学生的目光被吸引过来,多么有见解的孩子,我在欣慰的同时又替这位老师担心,她该怎样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老师走下讲台,指着大屏幕笑着说:“对,就照着这个样子写字。”那个孩子无可奈何地伏在桌上写了起来。我的心猛地一沉。孩子们多么信赖自己的老师,多么希望老师为他们示范一下啊!可惜,我们的教师却错过了这样一个机会。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举动、质疑问难和独特的体验中去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求,从而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及时的调整。要少一些任务意识和课堂预设的束缚,多一些对现场生成的关注,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课堂生成应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用心倾听学生发言,关注学生活动以后自然生成的东西。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受拘束、受限制,才可能精彩。
案例:一次,笔者上《蒲公英的种子》一课的示范课,在感知课文内容后,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大家想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后到哪里安家?”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一个小女孩说“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后到教室里来安家了”谁知话音刚落,立刻一个小男孩反驳道:“蒲公英的种子不会来到教室,因为教室是水泥地,她的脚会摔断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都连连赞同。而那个小女孩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到这个情景,笔者没有轻易否定这个孩子的想法。便笑着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望着我,轻声说:“因为蒲公英很可爱,我想和她做朋友。”多纯真的孩子。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孩子们,我们怎样来迎接蒲公英的种子这位朋友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在教室后边,铺上塑料上面铺一层土,让它在那儿安家。”也有的说:“我们从家里拿来小花盆,让它在那儿安家,我们每天给它浇水,让它和我们一起长大”等等,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她们美好、纯洁的心灵,感受到她们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与亲近。
反思:课堂是孩子们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能让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率真与天性,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要留足空间,关注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预设,但教学不是完全靠预设就能解决的。如果那样,课堂便是机械的,毫无活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课堂。在课堂中,我们要摒弃照搬教案上课和追求标准答案的做法,要尽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和时间。无论是理解还是拓展,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认真倾听、正确引领,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做孩子的“润滑剂”、“加油站”和“方向盘”。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一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多学习,多积累,开阔视野,使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二要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现场生成,三要研究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历程,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享受,都充满激情与智慧,成为个性张扬的课堂,并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编辑:赵玉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103—01
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尊重学生的经验体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课堂上如何绽放生命活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处理好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每一堂课,教师要预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完全按照预设教学过程进行,而忽略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
案例: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日月潭》一课,文中共有9个生字,教师用多种方法启发孩子们来识字,并把每个生字用课件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每个字的笔画、间架结构。看到大屏幕上展出的几个生字,老师问:“同学们,这些字漂亮吗?”“漂亮。”老师又说:”现在,大家把生字写下来,要写的和老师的一样漂亮。”孩子们开始写起来了。这时一个异样的声音传来:“老师,这是电脑写的字。”好多学生的目光被吸引过来,多么有见解的孩子,我在欣慰的同时又替这位老师担心,她该怎样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老师走下讲台,指着大屏幕笑着说:“对,就照着这个样子写字。”那个孩子无可奈何地伏在桌上写了起来。我的心猛地一沉。孩子们多么信赖自己的老师,多么希望老师为他们示范一下啊!可惜,我们的教师却错过了这样一个机会。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举动、质疑问难和独特的体验中去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求,从而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及时的调整。要少一些任务意识和课堂预设的束缚,多一些对现场生成的关注,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课堂生成应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用心倾听学生发言,关注学生活动以后自然生成的东西。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受拘束、受限制,才可能精彩。
案例:一次,笔者上《蒲公英的种子》一课的示范课,在感知课文内容后,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大家想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后到哪里安家?”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一个小女孩说“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后到教室里来安家了”谁知话音刚落,立刻一个小男孩反驳道:“蒲公英的种子不会来到教室,因为教室是水泥地,她的脚会摔断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都连连赞同。而那个小女孩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到这个情景,笔者没有轻易否定这个孩子的想法。便笑着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望着我,轻声说:“因为蒲公英很可爱,我想和她做朋友。”多纯真的孩子。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孩子们,我们怎样来迎接蒲公英的种子这位朋友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在教室后边,铺上塑料上面铺一层土,让它在那儿安家。”也有的说:“我们从家里拿来小花盆,让它在那儿安家,我们每天给它浇水,让它和我们一起长大”等等,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她们美好、纯洁的心灵,感受到她们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与亲近。
反思:课堂是孩子们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能让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率真与天性,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要留足空间,关注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预设,但教学不是完全靠预设就能解决的。如果那样,课堂便是机械的,毫无活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课堂。在课堂中,我们要摒弃照搬教案上课和追求标准答案的做法,要尽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和时间。无论是理解还是拓展,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认真倾听、正确引领,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做孩子的“润滑剂”、“加油站”和“方向盘”。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一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多学习,多积累,开阔视野,使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二要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现场生成,三要研究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历程,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享受,都充满激情与智慧,成为个性张扬的课堂,并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