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伟决定赌一把,300万元,两岁女儿的未来。
他女儿的户口在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各区县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为了让她今后能顺利进入一所优质小学,张伟决定买套学区房。自此,他就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择校”之旅。
先是2月中旬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制订方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学区房价格一阵猛涨;紧接着,是北京西城区出台学区制新策,他看好的学区房的学位可能面临重新调整;再接着,是北京市教委4月18日宣布要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在丰台区与教育高地西城、海淀区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严格就近入学,同时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能否终结扭曲的“择校热”?
昂贵的“择校”之旅
所谓学区房,是指因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当地教育部门会结合学生家庭的户籍、房产所在地来分配学校学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读名校,不惜重金购置名校学区的房产。
在北京,对于很多中产家庭而言,他们没有“过硬”的关系让孩子成为“条子生”。留给他们不多的择校通道中,购置学区房,是最便捷且比较有效的。
据某房产中介介绍,有一所名校学额紧张,某些年份甚至规定过,每套学区房6年内仅提供一个入学名额。“家长还是抢着买,每套房后边都有好几家在盯着。”当然,“供求法则”在学区房的定价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贵,不是一般的贵。”张伟感叹。中介手头的一间学区房,68平方米,560万元,折合每平方米82353元。房子隐身于一片胡同中,是10年前的回迁房,暗灰色的外墙一片斑驳。
一路上涨的学区房,背后则折射出中国大城市中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中国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在2014年要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在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
《通知》还给出了一个改革的中期时间表:到2017年,上述城市95%以上的初中将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政策,长期关注大城市“择校热”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给予了积极评价,“教育部这次跟以往不同,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值得期待。”
不过,对于“持币待购”的张伟来说,他的第一反应是“糟糕,房价还要再涨”。张伟的逻辑是这样一来今后择校难度会更大,购买学区房将成为进名校的唯一通道,因为政府要求孩子必须“就近入学”。
4月初,经过一番比较,张伟选择了一套位于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老城区——西城区的学区房,正打算买单时,该区推出了新的教育政策。4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召开“西城区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官员称,为落实教育部《通知》,今年该区将试行学区制,15个街道划分为11个学区,部分学区可能存在着调整的可能性。
“幸亏当时没有出手,”张伟说,“不然,麻烦大了!”张伟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庆幸,如果当时掏出数百万买下一套“曾经”的学区房,他在这场新赌局中将以彻底失败者的面目退场。可他现在的感觉并不好,“我现在一方面想等政策出来,一方面又怕政策出来对学区是利好,那时价格一波猛涨,我又得傻眼。”张伟无奈地说。
削峰填谷,破解“择校热”?
尽管备受煎熬,张伟还打算赌一把。
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北京名校多集中在西城、东城、海淀三个区,每年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在京录取名额多被这三区考生瓜分,素有“西东海教育高地”之称。相对而言,北京朝阳、丰台等区,虽然人口众多,但中小学名校少,被视作是北京基础教育的洼地。
有数据显示:2013年高考,西城区文科一本率51%,东城区47%,海淀区29%,朝阳区25%,丰台区24%,西城区跟丰台区相比差出一倍多。
陈帆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公立中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朝阳区是北京市的人口大区,全区最好的一所高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在2013年北京高考成绩排名中仅排在全市第22名,跟北京市西城、海淀两区的“牛校”差距明显。
他描述了发生在自己学校的一幕:近年来,由于师资、投入等原因,学校教学质量不佳,周边片区内京籍学生都选择到邻近的海淀区的名校就读。为了保证学校运转,校方大量招收非京籍的学生,目前,非京籍与京籍学生的比例已达8:2。
然而,有的人逃离,却也有远郊区县的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留下。他们即使被原就读学校扣着学籍不放,想着大不了不参加高考出国读书,也不愿回去。陈帆的学校现在俨然是一个中转站,周边片区的学生不断转到西城、海淀就读,远郊区县的昌平、密云、顺义的学生则纷纷涌入,“就像一条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陈帆说,如果搭乘早晨第一班从城郊开往市中心的地铁,5点多一点,车厢里会看到很多穿着名校校服睡眼惺忪窝在座位上打盹儿的中学生们。“都是跨区上学的,从昌平去海淀,通州奔西城,路上要一两个小时,辛苦得很”。
多年的招生经验,让陈帆对教育部这次出台的新政能否落实产生了疑问。陈帆认定,“择校热”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削峰填谷,学校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过大,家长才可能按照政策规定就近入学。
幸运的是,决策制定者也开始意识到,治理“择校热”的治本之策,就在于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市教委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给薄弱校嫁接强势资源,并通过对学区的调整来改变教育资源强弱不均的痼疾。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文件显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将成为北京下一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各区渐次展开。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将学区制升级改版,所有教育机构统一纳入8个学区,构建“入盟(深度联盟)、入带(优质资源带)、一贯制(对口升学)”的资源大通道;而西城区在原有4大教育集团基础上,2014年增加3个,每个教育集团纳入4~6所学校,探索横向研训一体、纵向学段衔接。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区根据十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丰台区、石景山区与西城、海淀相邻,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
北京学龄儿童持续增加
可是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激增,北京的学龄儿童总数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以海淀区为例,区内小学入学高峰已持续3年,2013年则达到峰值,入学人数近3万人。2014年秋季,小学入学又将迎来“奥运宝宝潮”,海淀区小学入学人数预计将达到3万人以上。小学入学高峰还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推移到初中和高中。
由于户籍和非户籍学龄人口的双高峰叠加,海淀区教育规模将持续扩大,为此该区2014年年内计划增加近万个学位,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将于2014年9月开学。“不光海淀,现在整个北京的学校人数都在膨胀。”海淀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说。
一方面,是政府加大投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再均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跟张伟的女儿一起竞逐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中。有学者表示,如果不改革现有体制,引入更多资源,仅靠政府有限的资源,要想满足受教育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几无可能。
张伟决定,再等等。就像一个赌场老手,他想看清楚对方手头有什么牌,再确定自己该如何下注,他说自己“不能有闪失”,因为这关系到他心爱女儿的未来。
他女儿的户口在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各区县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为了让她今后能顺利进入一所优质小学,张伟决定买套学区房。自此,他就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择校”之旅。
先是2月中旬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制订方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学区房价格一阵猛涨;紧接着,是北京西城区出台学区制新策,他看好的学区房的学位可能面临重新调整;再接着,是北京市教委4月18日宣布要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在丰台区与教育高地西城、海淀区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严格就近入学,同时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能否终结扭曲的“择校热”?
昂贵的“择校”之旅
所谓学区房,是指因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当地教育部门会结合学生家庭的户籍、房产所在地来分配学校学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读名校,不惜重金购置名校学区的房产。
在北京,对于很多中产家庭而言,他们没有“过硬”的关系让孩子成为“条子生”。留给他们不多的择校通道中,购置学区房,是最便捷且比较有效的。
据某房产中介介绍,有一所名校学额紧张,某些年份甚至规定过,每套学区房6年内仅提供一个入学名额。“家长还是抢着买,每套房后边都有好几家在盯着。”当然,“供求法则”在学区房的定价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贵,不是一般的贵。”张伟感叹。中介手头的一间学区房,68平方米,560万元,折合每平方米82353元。房子隐身于一片胡同中,是10年前的回迁房,暗灰色的外墙一片斑驳。
一路上涨的学区房,背后则折射出中国大城市中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中国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在2014年要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在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
《通知》还给出了一个改革的中期时间表:到2017年,上述城市95%以上的初中将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政策,长期关注大城市“择校热”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给予了积极评价,“教育部这次跟以往不同,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值得期待。”
不过,对于“持币待购”的张伟来说,他的第一反应是“糟糕,房价还要再涨”。张伟的逻辑是这样一来今后择校难度会更大,购买学区房将成为进名校的唯一通道,因为政府要求孩子必须“就近入学”。
4月初,经过一番比较,张伟选择了一套位于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老城区——西城区的学区房,正打算买单时,该区推出了新的教育政策。4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召开“西城区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官员称,为落实教育部《通知》,今年该区将试行学区制,15个街道划分为11个学区,部分学区可能存在着调整的可能性。
“幸亏当时没有出手,”张伟说,“不然,麻烦大了!”张伟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庆幸,如果当时掏出数百万买下一套“曾经”的学区房,他在这场新赌局中将以彻底失败者的面目退场。可他现在的感觉并不好,“我现在一方面想等政策出来,一方面又怕政策出来对学区是利好,那时价格一波猛涨,我又得傻眼。”张伟无奈地说。
削峰填谷,破解“择校热”?
尽管备受煎熬,张伟还打算赌一把。
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北京名校多集中在西城、东城、海淀三个区,每年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在京录取名额多被这三区考生瓜分,素有“西东海教育高地”之称。相对而言,北京朝阳、丰台等区,虽然人口众多,但中小学名校少,被视作是北京基础教育的洼地。
有数据显示:2013年高考,西城区文科一本率51%,东城区47%,海淀区29%,朝阳区25%,丰台区24%,西城区跟丰台区相比差出一倍多。
陈帆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公立中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朝阳区是北京市的人口大区,全区最好的一所高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在2013年北京高考成绩排名中仅排在全市第22名,跟北京市西城、海淀两区的“牛校”差距明显。
他描述了发生在自己学校的一幕:近年来,由于师资、投入等原因,学校教学质量不佳,周边片区内京籍学生都选择到邻近的海淀区的名校就读。为了保证学校运转,校方大量招收非京籍的学生,目前,非京籍与京籍学生的比例已达8:2。
然而,有的人逃离,却也有远郊区县的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留下。他们即使被原就读学校扣着学籍不放,想着大不了不参加高考出国读书,也不愿回去。陈帆的学校现在俨然是一个中转站,周边片区的学生不断转到西城、海淀就读,远郊区县的昌平、密云、顺义的学生则纷纷涌入,“就像一条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陈帆说,如果搭乘早晨第一班从城郊开往市中心的地铁,5点多一点,车厢里会看到很多穿着名校校服睡眼惺忪窝在座位上打盹儿的中学生们。“都是跨区上学的,从昌平去海淀,通州奔西城,路上要一两个小时,辛苦得很”。
多年的招生经验,让陈帆对教育部这次出台的新政能否落实产生了疑问。陈帆认定,“择校热”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削峰填谷,学校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过大,家长才可能按照政策规定就近入学。
幸运的是,决策制定者也开始意识到,治理“择校热”的治本之策,就在于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市教委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给薄弱校嫁接强势资源,并通过对学区的调整来改变教育资源强弱不均的痼疾。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文件显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将成为北京下一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各区渐次展开。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将学区制升级改版,所有教育机构统一纳入8个学区,构建“入盟(深度联盟)、入带(优质资源带)、一贯制(对口升学)”的资源大通道;而西城区在原有4大教育集团基础上,2014年增加3个,每个教育集团纳入4~6所学校,探索横向研训一体、纵向学段衔接。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区根据十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丰台区、石景山区与西城、海淀相邻,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
北京学龄儿童持续增加
可是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激增,北京的学龄儿童总数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以海淀区为例,区内小学入学高峰已持续3年,2013年则达到峰值,入学人数近3万人。2014年秋季,小学入学又将迎来“奥运宝宝潮”,海淀区小学入学人数预计将达到3万人以上。小学入学高峰还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推移到初中和高中。
由于户籍和非户籍学龄人口的双高峰叠加,海淀区教育规模将持续扩大,为此该区2014年年内计划增加近万个学位,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将于2014年9月开学。“不光海淀,现在整个北京的学校人数都在膨胀。”海淀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说。
一方面,是政府加大投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再均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跟张伟的女儿一起竞逐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中。有学者表示,如果不改革现有体制,引入更多资源,仅靠政府有限的资源,要想满足受教育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几无可能。
张伟决定,再等等。就像一个赌场老手,他想看清楚对方手头有什么牌,再确定自己该如何下注,他说自己“不能有闪失”,因为这关系到他心爱女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