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iamirr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非常郑重地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观念,意味着有关文化意识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想体系中已经完全确定。这不仅延续了有关文化意识的内容,而且实际上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做了更大力度的强调。它表明了我们对文化深刻作用和时代价值的理解与把握,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强调文化自觉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的长远作用和价值的清晰认识,《决定》对世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作用的判断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其中既有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走向的准确判断,也有对文化的作用与价值的准确判断,特别是关于四个“越来越……”的论断,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也表明了我们对文化深刻作用和时代价值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有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观念,同样被非常郑重地提出。这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想体系中,有关文化意识的思想已经完全得以确立并确定下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对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环境,和自身更大的文化发展要求,已经具备了非常清晰的历史、文化意识。我们要以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方式,对这样的文化大势做出更完好的回应。我们更加明确了,要想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自信。
  有关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对这一观念做了深刻阐发。在这一理论构架中,最关键的核心点,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它的理论支撑点,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觉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全面了解、深刻认识、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做到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完整理解和把握,同时对人类文化丰富性的真正理解,做到了不但识其形,而且辨其神,真正的心领神会,了然于心,才能够有文化自觉意识的生成。这样,我们再看文化的作用,其实就能明白,文化的作用是从多个方面发生的,比如: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三是推动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四是推进人类之间的交流、交往;五是以文化生产的形式,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直接作用于社会财富积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今后中国的更大发展的原生动力机理。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涵盖了人类的劳动创造、思想精神、社会制度,以及人的行为和物态文化层面上的所有内容。文化的最深层面,是由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和思想精神所构成,是人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观念意识,涉及到人的信仰、信念、审美观等范畴;在制度层面,文化是决定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引导社会正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精神意志的社会形态和外在风貌,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指南;在物态层面,文化通过文化产品、思想传播、社会教化等形式,将文化思想成果传播给全社会,为全社会所共享。对于个人而言,文化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个人的行为准则,是生活态度、知识修养和审美品位;对于群体和社会而言,文化是一种共同约定的精神准则,是群体和社会的聚合要素,是行为指南和规范,是多样性审美趣味的聚合;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精神家园,是社会制度的根基,是整体的国家形象,是审美劳动和文化产品的聚合体。文化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质量和样式,是识别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每个时代都要继承以往时代的文化成就,同时还要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为人类文化增添新的成份。我们今天的所有劳动,根本上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使命。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建构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已经更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我们更愿意视这样的挑战为重大的发展机遇。
  从世界的整体发展状态看,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正越来越被各国的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所认识到。文化不再简单地作为装点生活的美饰,也不再是一项应景的工作内容。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正在被人们深刻地体会和把握。在加拿大文化学家D·保罗·谢弗的特意强调中,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类似的认识,其实已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深入人心,他说:“在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中,没有一种变化能比从被动地对待文化向积极地对待文化的转变更为重要。”在他看来,“二十年前,人们被动地对待文化,而且极大地忽视文化。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实际上都通过许多措施来促进文化,从通过立法来保护历史遗产到执行精神规划、计划和政策来引导文化发展和增加公民参与生活。”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不仅仅是为了做一般的文化展示,以及和别人的文化做无谓的竞争和比较。而是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构成质量层面上,对文化作出的全新思考和把握。正如他进一步所阐释的:“由于文化过去通常被考成是变化的结果,所以它也是一种人类几乎不能或者无法控制的活动,现在文化越来越被看成是变化的原因,所以它也是一种人类必须大力控制的活动。这样一来,就能更多地意识到文化拥有的强大力量,更有意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所谓文化就是变化的原因,恰恰将文化的巨大动力作用给清晰地揭示了出来。这也更深刻地提醒我们,在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中,作为要引领中国人民更好地前行,要为中华民族谋求更美好前程的政党,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
  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会发现一个现象,在饱受外来强权政治和经济压迫的屈辱中,中国开始了全面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全套的现代化经验、技术、制度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欧美文化借助经济优势,也自然地向中国全面地输入了其技术、管理和制度的成果,乃至思想、艺术、文学成果,正是这些文化果实,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教育结构、生产方式和制度形态,也改变了中国人很多的文化观念、文化习俗和文化符号。但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正当我们普遍感觉到中国文化正在与世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发展时,中国以及更多的亚洲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也在被唤醒。这种趋向出现于20世纪的后半叶,特别是当一些亚洲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取得了成功以后,对于中国而言,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经济建设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在中国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这些亚洲国家都普遍出现了趋向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象。这其实就是曾经的一个世界主体性文化类型的重新觉醒。因而也被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在提醒人们,新的一轮全球化发展,可能恰恰需要唤醒,也可能一定会唤醒如中国这样的伟大文化,并且在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后,重新加入到人类文明的主潮流中,为人类文明的推进,起到巨大的历史作用。这可能就是全球化与“全球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连。
  我们期待着,在新的文化自觉作用下,当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更趋明显之时,全球的“文化多元性”,反而能够给予人类更多的文化选择,更大的文化空间和更多的精神意趣。能够给中华民族所创造并延续至今的伟大文化,找寻到新的历史生机。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更高起点和更高目标,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文化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弄虚作假出现在中国各个领域,不仅破坏了人际信任和政府公信力,危害公共安全,还毒害了人的灵魂,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准。文化领域的落后因素必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以求真向善的先进文化作为基础。因此,要努力建设求真文化,把维护真实作为道德重建的最佳切入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造假 信任 真实 道德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尊道崇德,把“童叟无欺”作为安身立命的原则
我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7年的普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我而言就是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党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每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勇于担当、默默奉献。我是77级大学生,毕业时留校任教,这决定了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天天和学生打交
讲政治是表现在行動中的,提高政治站位最大的任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治理“文山会海”,治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要从“心”去治理,如果没有从自身警醒,中央要求发文削减30%,到县区就成了削减70%、80%,这就是以形式主义治理形式主义,不但增加行政成本、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会降低效率、消磨意志、损害政府形象,危害极大。  形式主义最大的根源就是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斗争精神,从而遇
【摘要】通过对“城中村”个案研究,可以分析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承续与变异逻辑,在理论上深化理解“城中村”现象,让“城中村”失地农民充分了解自己的聚居环境,并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创造多元可持续的聚居方式;同时,可以在实践和政策层面提供一条不同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城中村 失地农民 聚居现状 生活方式     “城中村”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里,本文提出了“创造城中村失地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期望后代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  言传身教,力戒奢靡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够赢得光明未来。  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近百年的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阐释和印证了这一初心使命,使其不再是抽象的理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这种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可在土壤中残存二十年以上;长期使用农膜覆盖的农田,土壤中的残膜逐年增加(据调查,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一般占投入量的1/3),土壤中残膜过多有很多弊端:一是影响土壤透气性和水肥运转,不利于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二是农用塑料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易在土壤中挥发,破坏叶绿体并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作物生长缓
[摘要]“川盐济楚”是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四川食盐进入淮盐引地楚岸销售。“川盐济楚”在缓解清政府财政困难,解决湖广人民淡食之忧,促进四川盐业发展,沉重打击封建专商引岸制度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川盐济楚 盐业发展 专商引岸    中国行盐制度,某产区之盐限定行销某区域,不许越雷池一步。楚岸是湖北湖南及其相邻的一些州县,地广人多,素不产盐,历来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之一,在清代前中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原因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薄弱环节,必须深入分析农村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寻找出相关对策,提高农村文化安全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安全 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    农村文化安全建设提出的背景。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原因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
从理论维度来讲,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階级的运动”。换言之,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其所追求的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共产党人的这一立场宗旨与价值追求,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