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体到主体: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下的学生地位与权益维护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e333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是基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制定的研究生管理规章和学业标准,由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导致研究生学术权益面临三重困境,包括学术管理制度执行中诱发研究学术性偏离功利性导向,学术培养管理规定的学术自由与执行中的刚性条规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导师负责制和行政管理主导的悖论.如何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主客体统一,管理的刚柔兼顾,需要建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的规章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学术权益的申诉和保障机制以及法治化学术管理制度.
其他文献
混合所有制办学能够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以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对12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多元主体”“法律政策”“学校治理”“办学期待”构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该影响因素能够将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和诉求完整关联起来,形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运行逻辑,根据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方略.
随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改善教育评价生态的关键举措.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偏离育人理念、评价过程失序失范、过度追逐等级呈现等现实困境.基于多维度的审视,其背后受到评价思维、评价理论、评价文化等因素的阻滞.为此,应以理论探析定位综合素质评价的本真价值,以实践举措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程序,以多元方式增添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色彩,从而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走出困境、切实落地.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存在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私有制属性间的公私性质冲突,使得它在盈利需求、管理权限和发展目标上充满冲突与矛盾.通过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商业性盈利和非商业性盈利的明确区分、遵守大学章程的合理治理模式、出资者与所有权间分离的相关启示,可通过国家层面制定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政策、梳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稳步推进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等举措,构建化解冲突与矛盾的发展路径.
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ing theory,CTT)一直占据测量理论的统治地位,却存在误差分离过于笼统、“严格平行测验”很难在实际情境中实现等问题.针对经典测量理论存在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克伦巴赫(Cronbach)等人提出了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概化理论将经典测量理论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和延伸.
期刊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助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日益融入国家与地方教育决策体系及其实践.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面临新的定位要求,转型过程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需要在制度与政策、外部环境、内部体制机制以及自身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智库评价等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研究型大学投身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以5所一流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识别了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社会服务目标、实践载体、组织机构、条件资源和制度规范五个关键维度及其构成要素,并梳理了各要素的运行逻辑.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具有目标导向性、系统联动性、协同创新性特点,是一个由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复杂系统.有别于“第三职能”或“终端服务”,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强调“学术的全过程参与”.为高质量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要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服务主体的责任、
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新高考招生评价的方向.当前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中遭遇阻力,存在形式化、虚化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复杂模糊性与高校招生录取所要求的简单精确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为提升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探索:1)定量融入式参考,即将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与高考成绩合成总成绩;2)半定量并列式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辅助控制条件;3)分层参考,即将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作为特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人的行为方式与劳动形态的变革,劳动教育评价应把握时代特征,在反思现在与预测未来中突破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在追求评价之“道”与评价之“术”的同时,应重视其灵魂塑造的一面,正确认识并把握价值、实践和技术三重逻辑.首先,以评价为载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存在状态,激发生命自觉、以身体道,实现立德成人是劳动教育评价的核心要义.其次,在主体空间场域中注重评价性权力共享和动态调整,在评价标准上构建“内源+外源”式标准结构,在评价模式上遵循学评互嵌理念.最后,“一分为三”地处理好评价和技术的关系,注重技术嵌合、
为探究我国教师和学生个人认识论对学生科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以C市B区43所小学的5009名4年级学生和43名科学教师为样本,对各领域师生个人认识论和学生的科学学业成绩建构多层线性模型,结果发现:学生在品位、审美领域的个人认识论水平和教师在物质世界知识领域的个人认识论水平对学生科学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教师个人认识论水平对学生科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与课堂探究的“质”关系更为密切.基于这些发现,提出3点建议:1)应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小学生认识论发展;2)要提高教师认识论水平,以提升探究式教学的“质”
实验教学一直是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法.在我国科学教育实践中,实验教学往往被束之高阁.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17年四年级科学学科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卡方检验,证明实验教学不仅不会耽误考试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整体性发展.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学习兴趣都起到促进作用.学生科学学业成绩优秀的学校,实验教学开展较好,实验室和实验员配备更到位,科学教师更注重发展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实验技能等.由此建议一线教师落实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