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暨南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华侨最高学府,现有25290名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巾港澳台侨生12561人。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对我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既是优势又是挑战。一方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带来了居住地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信仰、态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暨南大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华侨最高学府,现有25290名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巾港澳台侨生12561人。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对我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既是优势又是挑战。一方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带来了居住地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信仰、态度,
其他文献
3200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偕二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这就是“梅里”,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太湖之滨受泰伯谦让、开拓精神之导化,渐成衣冠礼乐之邦。
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代的转型,尽管在过程和目标上都指向以西方高等教育为蓝本的现代高等教育,但首先是以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与承袭为基础和前提的,而非完全移植的结果。论文第二章考察的是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思想背景,一是传统思想界孕育的接洽近代教育体制的因素,二是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高等教育思想融通上所作的努力。
本论文是关于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考察通识教育课程在日本大学开展的情况及其经验。首先从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人手,用历史的视角,考察通识教育课程在日本的引进、本土化以及发展全流程;同时考察各历史阶段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及教育制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作为其典型表征的跨国高等教育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日益成为全球富有发展前景的巨大跨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论文以期对跨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支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109所"211"大学校训内容所作的分析表明,这些大学校训存在如下价值取向:主客关系间突出主体、追求自强,个群关系间律己爱群、服务社会,德学关系间德学兼修、以德驭学,出入世观上实事求是、创新未来。这些取向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德才兼备人才观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特色少、雷同多等问题。在推进"211"大学校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在吸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优秀价值观传统的同时,还要吸收西方著名大学校训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前提下,重视科学,在共性与个性并举中突出个性,在规范与自
学科的发展绝对不是该学科现有系统内部的单一生长,它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边界与学科壁垒,借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排除学科发展的自我束缚,不断催生学科新的增长点。迈向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进入、交融与转换。多学科研究方法并非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它主要体现为一种研究方式。中国语境下的问题意识仍是学科研究的源泉,超越学科情结的高等教育研究能更清晰地反思与改良理论体系,进而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背景与视野下彰显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推动高等教育的原创研究和深度研究。
论文首先从理性上追问制序的内在逻辑,源溯中外大学制序的历史,然后提出整体多元生发及其互动和谐的构想,阐释多中心自主治理之道,最后分析多中心大学制序的型构与演进路径,展望多中心大学制序的未来发展,剖解多中心大学制序中和而不同的大学制度的系统分层,
日本高等教育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激烈的变革,目前正处在继135年前的第一次改革和60年前的第二次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中。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在众多的大学中弥漫着竞争的精神与态度,第二个特点是改进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第三个特点是强化大学管理。21世纪的日本大学面临着挑战与危机,建设更多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尚需时日,预言10年内就能实现大学的国际化恐怕也为时尚早。未来10年,结构松散型的大学将不复存在,组织完善、富有竞争力、努力提供优质教育和高生产力的研究项目的大学会兴旺起来。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展私立高校实现的,其私立高校在政府资助、师资竞争、生源竞争上已处于与公立高校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日本私立高校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压制”到“承认”再到“扶持”的演进过程,公私立高校公平竞争的实现经历了较长的时期。立法、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是实现公私立高校公平竞争的前提和保障,而政府的资助受私立高校自身情况(如数量、规模、层次、质量),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实力、立法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学工程学科点,其创始人是我国化工学科的倡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时钧院士,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由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973”首席科学家和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的优秀学科梯队。工业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