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外侧动脉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

结果

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

结论

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产气荚膜梭菌所致血流感染在临床上罕见。本研究3例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患者均以发热起病,血培养提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2例好转,1例死亡。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病死率高,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发热,需警惕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的可能。
期刊
期刊
广泛耐药伤寒沙门菌感染在国内尚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从巴基斯坦旅行归来的患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血培养提示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为广泛耐药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氟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等5类抗菌药物耐药,予亚胺培南和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旅行带来的输入性细菌耐药问题需引起国内临床医师的重视。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快速扫描结合基于多模型的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在意识障碍患者胸部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收集46例拟行胸部CT平扫的意识障碍患者分为2组各23例:实验组采用宽度80 mm探测器行胸部快速(0.28 s/转)扫描;对照组采用40 mm探测器行常规(0.5 s/转)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和50%后置ASIR-V(post-ASIR-V)重建0.625 mm肺算法肺窗、标准算法纵隔窗图像。比较2组扫描时间、辐射剂量。由2位医师评价不同重建算法测量的背部肌肉、皮下脂
受肝衰竭免疫炎症状态变化的影响,传统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等对肝衰竭合并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下降。血清降钙素原是一种被广泛用于诊断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因此具有早期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潜在价值,但其诊断效能、最佳临界值等尚存在争议。此外,有研究证实未合并感染的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也会升高,且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本例患者因发热伴恶心、呕吐、腹泻入院,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第5天放弃治疗,当日死亡。经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培养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现报道患者的诊疗过程,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环孢子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人体通过食入被环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摄入的卵囊通过侵犯小肠上皮细胞进入人体,尤以空肠为主,进而出现慢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本例患者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血、腹水和骨髓检查结果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明显,曾拟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腹胀症状一度出现好转,但在停药3个月后再次出现腹水,最终通过小肠黏膜病理和粪便直接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找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组织浸润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发生于鼻腔鼻窦的髓系肉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发生于筛窦并累及眼眶的髓系肉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介绍鼻腔鼻窦髓系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中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合并嗅觉功能障碍被越来越多地报道。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的潜在机制及应对措施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以期对疫情期间不明原因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引起重视并指导临床医师的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