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传统的农作物之一。针对早熟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无公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品种、环境选择,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的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
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条件,但农户往往无法掌握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领,对有效培育高质量的马铃薯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针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品种和环境的选择、种植管理和田间管理等几方面的综合论述,为早熟无公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1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品种及环境选择
马铃薯的品种选择会影响其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经济性高及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品种选择具有严格的要求,需满足GB4406相关标准,保证马铃薯品种达到高产的基础条件[1]。据此,脱毒种薯、小整薯等可作为备选品种,这些品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达到无公害高产的目标。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对实现高产目标非常重要,因此,种植无公害马铃薯还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基地,注意产地禁止接近污染区。①在气温及气候方面,要求气温控制在6~8 ℃之间,地层下10 cm的土壤温度控制在10 ℃左右,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可以为实现无公害马铃薯的大面积生产提供保证。②土壤疏松及土层深厚、沙质土壤等适合种植马铃薯,这类土地易于灌溉,能保证马铃薯的品质。③若在地势低的地区种植马铃薯,会受到排水及通气的影响,多雨季节还会导致马铃薯发生病害,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因此要做好排水工作[2]。④在马铃薯的种植区域内尽量不种植其他作物,同时避免灌溉用水受到污染,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提供条件。
2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的种植
在种植马铃薯时要去除病害薯,选择外观及质量良好的种薯作为品种,种植温度在15 ℃左右即可,将种子在向阳处平铺能达到促进发芽的目的。在马铃薯芽刚长出时对马铃薯品种进行分割,在切块前要对工具进行消毒,实现控制病菌的目的,避免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较大程度的病害。为实现出苗整齐,在切块过程中应保证重量在30 g左右,若切块重量在50 g以上,需要进行2次切割,保证切块处于30~50 g之间。整体切块后,将切块浸泡在早霜灵、多菌灵水中,并利用草木灰拌种。春季土壤解冻期,选择干净的有机粉在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地区加入一定量的基肥,保证土壤质量。应避免随意使用城市垃圾肥料,施肥原料也可以是农家肥及过磷酸钙或马铃薯专用肥等优质原料。
3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田间管理与收获
为实现马铃薯的高产,要对马铃薯展开适当的施肥和灌溉。可选择硫酸钾及适量磷肥进行施肥,施肥结束后对田地进行浇灌,保证马铃薯根茎对肥料的吸收。在马铃薯现蕾期及结薯期,需保证土壤的湿润,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3]。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还要进行2~3次中耕:第1次中耕时间为马铃薯出苗期,第2次中耕在马铃薯苗长到10~15 cm时,第3次中耕在封垄前,确保土壤厚度达到10~20 cm。
另外,在发棵期必须要进行中耕施肥浅培土,可以采取大培土的方法,发棵早期或者结蕾初期应及时补肥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0%~80%以上。如秧势过重,可喷B9矮壮素10 mg/kg抑制,叶喷10%草甘膦750~1 500 g/667 m2灭草,叶喷10%单打蚜1 000倍液灭蚜。由于结蕾期的时间长短与气温条件、病虫害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适当延长结蕾期。低温短日照下茎块膨大,温度需控制在16~18 ℃时,淀粉含量会逐渐增多。在开花前后可用75%的百菌清800~1 000倍液喷洒防治病虫害,7 d喷1次,共喷2~3次;叶喷0.5%尿素+0.5%过磷酸钙+0.3%硫酸钾+0.2%磷酸二氢钾溶液,共2次。最后,还要注意预防病虫害。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毁灭性虫害,甲虫会将马铃薯叶片吃光,导致马铃薯大量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90%,对此,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还需采取人工捕杀及全面捕杀的方式杀灭幼虫,保证马铃薯的种植效果。
在良好的天气对马铃薯进行收获,当马铃薯叶片变黄时从茎秆上脱落,是马铃薯的最佳收获时期。收获时应尽量避免对马铃薯产生损伤,避免随意堆放,在平铺晾晒后,利用人工筛查的方法清理马铃薯表面,筛查病虫薯及创伤薯后及时对马铃薯进行适当的储藏。
4 结束语
马铃薯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随着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生产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为马铃薯高产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为农户高效培养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1 ] 汪军.刍议高原地区无公害全膜覆盖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21):130-131.
[ 2 ] 陳昆,赵跃锋,张清华.商丘“三膜一苫”马铃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长江蔬菜,2016(21):26-28.
[ 3 ] 李松伟.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282.
(收稿日期:2019-08-25)
关键词: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
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条件,但农户往往无法掌握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领,对有效培育高质量的马铃薯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针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品种和环境的选择、种植管理和田间管理等几方面的综合论述,为早熟无公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1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品种及环境选择
马铃薯的品种选择会影响其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经济性高及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品种选择具有严格的要求,需满足GB4406相关标准,保证马铃薯品种达到高产的基础条件[1]。据此,脱毒种薯、小整薯等可作为备选品种,这些品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达到无公害高产的目标。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对实现高产目标非常重要,因此,种植无公害马铃薯还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基地,注意产地禁止接近污染区。①在气温及气候方面,要求气温控制在6~8 ℃之间,地层下10 cm的土壤温度控制在10 ℃左右,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可以为实现无公害马铃薯的大面积生产提供保证。②土壤疏松及土层深厚、沙质土壤等适合种植马铃薯,这类土地易于灌溉,能保证马铃薯的品质。③若在地势低的地区种植马铃薯,会受到排水及通气的影响,多雨季节还会导致马铃薯发生病害,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因此要做好排水工作[2]。④在马铃薯的种植区域内尽量不种植其他作物,同时避免灌溉用水受到污染,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提供条件。
2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的种植
在种植马铃薯时要去除病害薯,选择外观及质量良好的种薯作为品种,种植温度在15 ℃左右即可,将种子在向阳处平铺能达到促进发芽的目的。在马铃薯芽刚长出时对马铃薯品种进行分割,在切块前要对工具进行消毒,实现控制病菌的目的,避免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较大程度的病害。为实现出苗整齐,在切块过程中应保证重量在30 g左右,若切块重量在50 g以上,需要进行2次切割,保证切块处于30~50 g之间。整体切块后,将切块浸泡在早霜灵、多菌灵水中,并利用草木灰拌种。春季土壤解冻期,选择干净的有机粉在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地区加入一定量的基肥,保证土壤质量。应避免随意使用城市垃圾肥料,施肥原料也可以是农家肥及过磷酸钙或马铃薯专用肥等优质原料。
3 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田间管理与收获
为实现马铃薯的高产,要对马铃薯展开适当的施肥和灌溉。可选择硫酸钾及适量磷肥进行施肥,施肥结束后对田地进行浇灌,保证马铃薯根茎对肥料的吸收。在马铃薯现蕾期及结薯期,需保证土壤的湿润,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3]。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还要进行2~3次中耕:第1次中耕时间为马铃薯出苗期,第2次中耕在马铃薯苗长到10~15 cm时,第3次中耕在封垄前,确保土壤厚度达到10~20 cm。
另外,在发棵期必须要进行中耕施肥浅培土,可以采取大培土的方法,发棵早期或者结蕾初期应及时补肥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0%~80%以上。如秧势过重,可喷B9矮壮素10 mg/kg抑制,叶喷10%草甘膦750~1 500 g/667 m2灭草,叶喷10%单打蚜1 000倍液灭蚜。由于结蕾期的时间长短与气温条件、病虫害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适当延长结蕾期。低温短日照下茎块膨大,温度需控制在16~18 ℃时,淀粉含量会逐渐增多。在开花前后可用75%的百菌清800~1 000倍液喷洒防治病虫害,7 d喷1次,共喷2~3次;叶喷0.5%尿素+0.5%过磷酸钙+0.3%硫酸钾+0.2%磷酸二氢钾溶液,共2次。最后,还要注意预防病虫害。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毁灭性虫害,甲虫会将马铃薯叶片吃光,导致马铃薯大量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90%,对此,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还需采取人工捕杀及全面捕杀的方式杀灭幼虫,保证马铃薯的种植效果。
在良好的天气对马铃薯进行收获,当马铃薯叶片变黄时从茎秆上脱落,是马铃薯的最佳收获时期。收获时应尽量避免对马铃薯产生损伤,避免随意堆放,在平铺晾晒后,利用人工筛查的方法清理马铃薯表面,筛查病虫薯及创伤薯后及时对马铃薯进行适当的储藏。
4 结束语
马铃薯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随着早熟无公害马铃薯生产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为马铃薯高产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为农户高效培养早熟无公害马铃薯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1 ] 汪军.刍议高原地区无公害全膜覆盖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21):130-131.
[ 2 ] 陳昆,赵跃锋,张清华.商丘“三膜一苫”马铃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长江蔬菜,2016(21):26-28.
[ 3 ] 李松伟.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282.
(收稿日期: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