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受众群体的意识表达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9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艺术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有效且有力的沟通交流方式,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情感、审美和价值取向,与艺术心理学相关的艺术治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治疗形式。美术教育受众群体在文章中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系统地接受过美术教育或者被潜移默化引导过的群体,因此,接受过精英教育或者单纯只从生活经验中获取信息的人群都包含其中。文章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美术教育受众群体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审美表达,该审美表达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总结在这个看似平常的过程中暗含的规律和经验,再将其提升和运用到美术教育的方法论中。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受众群体;意识表达
  一、美术教育受众群体的分类和基本概况
  美术教育受众群体以“接受美术教育的方式”为分类标准,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从学校的教学课堂中系统获取过知识的人群;二是未接受过学校系统的美术教育,但是将生活当成最好的老师,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形成了个体独立的审美价值取向的人群。以上的分类或许有些粗浅,但是抓住这两根主线往下延伸会发现,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生活体验传达给受众群体的美术教育,都会像埋下了一粒种子,待到日后生根发芽,生长的姿态千变万化,结出的果实也都形态各异。受众群体也都会如实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审美动态,该意识表达有可能是潜意识的动作,但是这在艺术心理学中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针对美术教育受众群体的两大类,又可以细致地划分他们的接受和吸纳程度,进而分析他们现如今的基本概况,比如第一类从学校的教学课堂中系统获取过知识的人群,按照受教育年限和程度可以划分三个艺术阶段:一是唤醒阶段,二是自觉接受阶段,三是自我推进和更新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分别对应国内现有教育体系中的幼儿至高中时期、大学本科时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时期。第二类受众群体只是单纯受到大众传媒、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这个群体研究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变量的影响范围较为独立,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的生物体基因,俗称天赋;二是生活环境是否有接触到艺术的便利条件;三是个体的兴趣爱好方向和程度。
  如今有明确的数据显示,福布斯排行榜上相当一部分知名人士的后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哲学”和“艺术学”作为他们的主修专业。或许这部分群体不具备人类发展史的特殊性,但是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时代當下的艺术发展趋势。
  二、纵观中外美术发展史中人们自我意识的真实投射
  阿兰·德波顿在论述什么才叫好的艺术作品时提到:“杰出艺术作品的观念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一套繁复体系造成的结果,其中涉及资助关系、意识形态、金钱与教育,然后又受到大学课程与美术馆的支持——我们认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特别值得注意,都是受到了这些种种因素的引导。”追溯艺术的起源,有好几种学说来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艺术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实用性;也没有“艺术家”的称谓,更多的是工匠在满足社会需求。例如古代两河流域美术、古埃及美术、爱琴美术和古希腊美术,还有我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以上这些都可以追溯艺术创造的时代、风格特点,但是很少有创作者的名字被记录下来。直到后期,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供人们学习和参考,甚至有了一套完备的艺术经典清单罗列给当下的我们,记录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群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历史研究的经验积累,这份清单会被微调,但是非特殊情况很少有人会公然推翻或者背离这份经典清单。
  笔者在艺术道路追寻的数十载,在美术学习和高校美术教育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一类群体中有很多人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感到茫然,艺术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是扎实,但是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路上遇到了困难。现当代的艺术展览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概念各具特色,大家蜂拥而至去展览现场欣赏,这些人面对艺术作品时而沉思,时而蹙眉,众人在场时可能还免不了附庸风雅些场面话,当独自一人走出展厅大门深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不想被别人看出自己是门外汉,因此强迫自己与众人认同的艺术佳作产生共鸣,哪怕是一些自身并不能欣赏的艺术作品。
  以上那种从学术角度看待艺术的方法带有一种令人安心且庄严的特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美术教育受众群体的第二大类人群或许有着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和空间,他们的艺术理论体系和框架可能并不完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艺术的追寻和热爱。例如优秀的民间手工艺者,他们的学识来自代代相传,专注的匠人精神让他们在业界美名远扬。实用性和欣赏性共存的物件总是有更多的机会收获人们的芳心。再比如我国曾经风靡一时的十字绣工艺品,纵观十字绣的内容题材,不乏充满中国特色文化的元素象征,如梅兰竹菊、牡丹、《清明上河图》和众多山水画,这让很多中国妇女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十字绣工艺品在市场上风靡的原因首先是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纵使其是以量取胜,但是不妨碍大众对这等唾手可得的艺术复制品、衍生品的认可和喜爱,这便是社会对民众审美引导的体现。
  随着当下自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仿佛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分享给他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的映射。心理投射在不同的心理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界定,绘画心理学和绘画疗愈主要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为基础,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如果这种意识体现到现实中便是自我意识的真实投射。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对自己穿衣或者家装风格的把控选择,这应该是美术教育对受众群体意识表达的最直接和最接地气的影响了。艺术能够促成自我认识,也是将这一成果传达给别人的绝佳方式,但是想要其他人与我们感同身受,这不是一件容易事。色彩本身具有的性格属性,人们通常会把握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着装和穿戴向别人传达自我意识。室内装潢艺术也是如此,人们会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想要以另外一种语言无法描绘但是又不动声色的表达,向世人传达我们的自我认同,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性格,无论是当下都市室内装潢火热的“侘寂风”“北欧风”“田园风”,还是自媒体视频中备受年轻人热议的父母装修喜欢的“姹紫嫣红风”“混搭风”都是其体现。时代变迁的步伐在加快,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对美的领悟程度各有不同,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不应该高居庙堂之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艺术品只是一种媒介,每个人都有接触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媒介认识自己,也能够让别人更明白我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   三、美术教育不应该成为社会焦虑的载体
  纵观当下的教育市场,音乐、舞蹈、美术课外辅导班如火如荼地开设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家长焦虑的心理很容易分析,“想要自己孩子的艺术品位起点高一点,毕竟艺多不压身”“想要孩子走向社会具备更多的竞争力”。对艺术教育有接触和认识基础的家长或许可以分辨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特长班,然而也有一些家长可能花了不少钱和时间但是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以美术教育为例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作品能够充分解决我们的心理需求,就像过去的数百年来艺术作品充分满足了神学或国家意识形态的需求一样,我们应该引导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在个人与集体的生活中找到艺术存在的重要性,怀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协助我们认识自己,找到宽容、包容和爱的能力。如果不想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技术工,那么需要筛去那些单纯以“模仿、复刻、追求效率”为教育理念的特长班。
  第二,绘画技法的表现固然重要,但是更要重视艺术主体的主观反映。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艺术的载体应当尝试更多的可能,引导观众对美的欣赏、意义的解析以及心灵的扩展,保证在观众离开现场之后持续发挥效果,并且落实于日常生活。
  第三,焦虑的心理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而并非病急乱投医、盲目地奔向市场,否则浪费钱事小,泯灭了一颗对艺术崇拜的心灵事大,如果有条件和机会,不如用这笔钱去行万里路,实地去看、去感受书本上的艺术。
  美术教育不应该成为社会焦虑的载体,这样会破坏它原本的真实性。
  四、结语
  美术教育的初心和根本宗旨应该是教会人们如何真实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学会如何怀着尊敬和感恩的心态抛下我们的指导者真实地去拥抱我们自己的世界。就像阿兰·德波顿提到的:“美术馆如果真正达成其任务,就必须关上自己的大门,让游戏室、厨房、浴室、公园与办公室接替那些安静的大理石展览室,成为人类价值观的新殿堂。”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美术教育的标准也应该量身裁剪,高校美术教育关于先前藝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艺术实践的教育并不缺乏,但是全球化视野和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教育应该再有增加,鼓励学生真实并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这是展示艺术原始力量的必要途径。另外,国民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更多地要依赖于通过市场和大众媒体的传播媒介,将美术教育和艺术引导送进千家万户,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前赴后继地共同努力,一同践行艺术的其中一项宗旨:教导民众成为善于热爱的人,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成为一个懂得热爱别人的人。
  我们应该参照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运用好艺术心理学的客观理论,秉持美术教育的初心和根本宗旨,怀揣希望地践行在当下。
  参考文献:
  [1]德波顿,阿姆斯特朗.艺术的慰藉[M].陈信宏,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2]严虎,陈晋东.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M].3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
  广州南方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簡介:   赵永春,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包头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摘 要:赵孟頫是元代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没有跟随时代书法主流,而是冲破了宋人“尚意”的思想,高举复古的大旗,且崇尚魏晋书风,其“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他尊崇古法的书学思想。单从字面意义分析,用笔“不易”的观点似乎站不住脚,通过参考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可知,用笔的笔法等会随着时代背景的迭变而发生变化。从另一角度来看,“不易”与“易”是继承和创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易”正是在“不易”的基
期刊
摘 要:留白作为中国美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没有因历史长河的裹挟而消失,反而历久弥新,在时间的洗礼中拓展了更多样的表现形式。留白不是空白,其具有丰富饱满的内核,于虚空中传递丰盈,是艺术形式与审美精神的有机结合,借笔墨与留白之间的虚实关系和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来引发观赏者的思考和想象,以实现对美的意境的追寻。  关键词:留白;构图;传统美学;绘画艺术  留白是中国美学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期刊
摘 要: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建设与发展新阶段对绘画艺术活动的内涵及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时代审美价值营造、美育培养、新型文化生产力的丰富、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等方面,需要绘画艺术活动内容、功能、形式上的积极配合。文章以宁夏大学城乡展览等系列活动为研究载体,探索新时期的绘画艺术活动。   关键词:绘画艺术活动;美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宁夏大学城乡展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宁夏高等学
期刊
摘 要:修拉的艺术创作,是一场精密严谨计算过的视觉幻觉。他沿着印象派的足迹继续前行,结合19世纪对色彩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创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点彩画法。修拉将一个个微小的独立色点汇聚起来,利用人眼的识别局限,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关键词:新印象派;修拉;因果关系;点彩画法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那一团黑漆漆的墨色里,也孕育着情感与层次,而最动人的一抹色彩,或许是五色墨色中的留白。大自然中的各色花
期刊
摘 要:艺术形式为艺术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是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若想创作出足以动人情思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显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形式与内容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高超的艺术家而言,他们往往能选择最独特的形式来传达出最饱含情感的内容。文章分为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画中的形式美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论述艺术中的形式美。  关键词:艺
期刊
摘 要:国内美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以培养艺术文化产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如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投资、拍卖行或画廊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基于专业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类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内实践课程为例,对课内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面临的教学挑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内实践;艺术管理;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比德说和西方近代审美移情论都是审美学说,均是人类将自身情感转移至外物,使得该物具有同样的情感属性,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此时人类拥有了审美情感。文章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对比德说与移情论,从其异同两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其艺术文化的连接与实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比德说;移情论;文人画;浪漫主义;20世纪西方艺术  一、比德说与移情论释义  (一)中方思想看比德  “比德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
期刊
摘 要: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千里江山图》卷堪称中国青绿山水之绝响。文章从图像分析角度着手,围绕画中景物,通过解析图中山水、人物、人居方面的绘画特色,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意蕴美,具体分析其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进一步阐述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以及大青绿山水的色彩艺术语言,体会北宋绘画美学思想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感知《千里江山图》卷的诗意韵味,在此基础上探析其艺术造诣,研究其对宋代
期刊
摘 要: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文章通过分析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特别针对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师范性”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策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推动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美术教育者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