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包罗万象,课文教学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如果字词句章事无巨细地按部就班教学很容易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文,找准突破点,善于抓纲,使语文教学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一、抓一字纲有很多文章设有文眼,有的文眼甚至只有一个字。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文眼字或其他关键字,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便会像庖丁解牛一样,使文章“如土委地”了。我在选讲方孝儒《戆窝记》时,故意把其中的“戆”字一会儿读作zhuàng,一会儿读作gàng,并告诉学生: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意思是“正直”,一个意思是“傻”,似乎都讲得通,老师也迷惑了,应该读哪一个音呢?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然后我又问:如果你是古人,在给自己的窝居命名时,是取自嘲呢还是自我标榜呢?通过引导,大家明白了,此处应该读gàng,带有自我解嘲色彩,也与“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中流俗的看法吻合,而不应该读zhuàng,那样显得有点自我标榜了。通过这一个字的分析,学生理解了方孝儒的“戆”,更理解了他在那样的流俗中坚守气节的可贵。
二、抓一句纲不少文章讲究“片言居要”,但是由于文章思路文脉是贯通的,文章中任何位置的句子都可能成为我们课文教学的突破点。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的句子:“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在教学时,我便抓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一句设问:人们常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秦怎么可能“无亡矢遗镞之费”呢?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学生很快便回答是夸张手法,表现了秦的强大。我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后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句子,使学生理解了衬托对比手法的妙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主题。
三、抓一点纲汉语的标点在内容以及修辞方面的独到作用很值得我们国人自豪。有时候一个标点也能起到辐射全篇的作用。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样写道: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四字后面的叹号以及省略号就是我们解读文章的标点之纲。按照常理,在叙述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以及惨状以后应该安排抒情议论的句子,而鲁迅先生却在一个叹号一个省略号之后戛然而止了。通过对省略号后面的内容讨论填空,学生理解了“原来如此”后面蕴含的无尽意味:“我”是如此震惊、愤怒、悲哀,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的卑劣、凶残、暴虐……“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时无字胜有字”,而由此引发的作者的痛、爱、恨就恰恰成了全文的感情线索。这真是一“点”动全身。
四、抓一式纲文章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作者的整体思路的流程,也是作者意旨表现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结构形式分析解读,也是“举纲张目”的重要方法。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脍炙人口、使人激情澎湃的著名诗作。我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一下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的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的特点,并思考和内容表现的关系。学生兴趣很高,有的说像大山,有的说像树冠,有的说像阶梯,有的说像岩石……我并没有像一般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肯定“岩石结构”而否定其他说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匠心。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经过引导都能结合诗歌主题自圆其说。比如说朋友间的友谊像大山坚固永恒,像树冠万古长青,像阶梯踏实奋进,像岩石敦厚实在等。通过点拨,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同时,也理解了诗歌的建筑美、造型美。
(作者单位:丰县民族中学)
一、抓一字纲有很多文章设有文眼,有的文眼甚至只有一个字。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文眼字或其他关键字,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便会像庖丁解牛一样,使文章“如土委地”了。我在选讲方孝儒《戆窝记》时,故意把其中的“戆”字一会儿读作zhuàng,一会儿读作gàng,并告诉学生: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意思是“正直”,一个意思是“傻”,似乎都讲得通,老师也迷惑了,应该读哪一个音呢?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然后我又问:如果你是古人,在给自己的窝居命名时,是取自嘲呢还是自我标榜呢?通过引导,大家明白了,此处应该读gàng,带有自我解嘲色彩,也与“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中流俗的看法吻合,而不应该读zhuàng,那样显得有点自我标榜了。通过这一个字的分析,学生理解了方孝儒的“戆”,更理解了他在那样的流俗中坚守气节的可贵。
二、抓一句纲不少文章讲究“片言居要”,但是由于文章思路文脉是贯通的,文章中任何位置的句子都可能成为我们课文教学的突破点。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的句子:“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在教学时,我便抓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一句设问:人们常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秦怎么可能“无亡矢遗镞之费”呢?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学生很快便回答是夸张手法,表现了秦的强大。我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后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句子,使学生理解了衬托对比手法的妙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主题。
三、抓一点纲汉语的标点在内容以及修辞方面的独到作用很值得我们国人自豪。有时候一个标点也能起到辐射全篇的作用。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样写道: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四字后面的叹号以及省略号就是我们解读文章的标点之纲。按照常理,在叙述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以及惨状以后应该安排抒情议论的句子,而鲁迅先生却在一个叹号一个省略号之后戛然而止了。通过对省略号后面的内容讨论填空,学生理解了“原来如此”后面蕴含的无尽意味:“我”是如此震惊、愤怒、悲哀,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的卑劣、凶残、暴虐……“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时无字胜有字”,而由此引发的作者的痛、爱、恨就恰恰成了全文的感情线索。这真是一“点”动全身。
四、抓一式纲文章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作者的整体思路的流程,也是作者意旨表现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结构形式分析解读,也是“举纲张目”的重要方法。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脍炙人口、使人激情澎湃的著名诗作。我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一下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的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的特点,并思考和内容表现的关系。学生兴趣很高,有的说像大山,有的说像树冠,有的说像阶梯,有的说像岩石……我并没有像一般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肯定“岩石结构”而否定其他说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匠心。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经过引导都能结合诗歌主题自圆其说。比如说朋友间的友谊像大山坚固永恒,像树冠万古长青,像阶梯踏实奋进,像岩石敦厚实在等。通过点拨,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同时,也理解了诗歌的建筑美、造型美。
(作者单位:丰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