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索中深化在实践中成熟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迈入了一个新时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化模式、内容、战略目标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建设 路线 现代化 探索认识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有三个日子,使每个中国人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就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横行十年的“四人帮”;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宣告至此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辉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之大,令人目不暇接。观念、规矩、状态、潮流,都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历史是不可以分割去研读的。在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只有全面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追求,认真总结其间的曲折、教训、经验,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完善,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自觉,使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实。
  
  一、模式选择的不断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并巩固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中心问题。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除了从马、恩、列、斯等人的著作中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外,主要是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学习来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许多经验,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缺少经验和当时比较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基本上是照抄苏联的一些做法。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多次表示要采取辩证的分析态度。他指出:“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实践经验证明,以高度集权制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过有益的指导作用,但它的一些弊端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揭露出苏联、斯大林工作中的错误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感觉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1955年年底到1956年初,毛泽东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工农业情况进行了半年的调查研究。其成果就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篇报告以苏联的经验为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解决的五大经济关系和五大政治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没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种探索的目的是寻找“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向有所不同,有我们的一套内容。从总体上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的探索起步是正确的,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这些探索是在肯定苏联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的,是针对具体方针和政策上的缺点、失误所进行的探索,还没有真正从理论上认识到苏联模式的总体框架有什么问题。薄一波同志曾经这样总结道:“所以长时间内,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内做改进、调整的文章,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左”的错误思想逐步在党内占据了上风,这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误入了歧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极“左”思想路线的长期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段短暂的徘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总结和思考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并达到了质的飞跃。这次新探索取得的成果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要通过自己的探索,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新路。邓小平精辟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论述表明了在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探索。在这些新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很快走出困境,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得以完善,发展逐步趋于健康、科学。为此,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二、内涵积累的不断丰富
  
  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的全面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梦想和追求。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繁荣富强为己任。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的工人阶级要“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建国之初,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思想,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现代化的内容进一步表述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现代化的国防问题。到这时,毛泽东已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了我们通常所讲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被三届人大、四届人大所接受,并成为我们国家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从实质上看,“四个现代化”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现代化内涵的,是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现代化,还主要是指技术发展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诸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和全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党在实践中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至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已经完善、科学,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三、战略决策的不断成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在经济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目标。这既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
  中国的“赶超”战略酝酿于“一五”期间。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要超过美国的目标:第一步,用大约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打下现代化基础;第二步,用10个至20个五年计划(即50到10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这一发展目标还是比较谨慎的。由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提前完成,特别是农业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毛泽东同志把发展战略一再提前。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说:“我国在工农业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设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接着,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使赶超的时间表再次提前,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旨在使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大跃进”。由于忽视甚至违背客观规律,再加上3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的发展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超英赶美”逐渐地成为空话。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几年里,我们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封闭式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我国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分“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10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战略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收,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决心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实现现代化的雄心壮志。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明“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它正确地反映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认识更加成熟,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这不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发出的一个提示,是对邓小平“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亦是执政党决策思维不断成熟的过程,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就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决策思维正在走向理智、走向科学、走向成熟。这是我们国家的幸运,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中国必将在正确决策的幸运中崛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2]毛泽东.十年总结.1962-6-1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1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2-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237.
   [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7]周恩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213.
   [10]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数学 自主学习 自主型教学    自主型教学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努力使教学过程中的他主和自主有机地融合。具体实施如下。    一、课前学生活动    1.对照教学目标,预习新知。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知道該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就可以从课本上初步获得新知,为学好新课,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教学任务必须对学生预习给予指导,让学生尽快学
【摘 要】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必须持续进行的长期任务。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教育的调研,提出针对该项目本土化的方案,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育 本土化研究 KAB项目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从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正式启动了KAB(Know
【摘 要】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因为听力是学生最薄弱但在交流中又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力。这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第一是训练他们运用一些听力技巧;第二是把听说练习结合起来;第三是把听写练习结合起来。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技巧 听力能力    ⅠIntrodu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
【摘 要】父母和其他看护者给婴幼儿提供的互动活动和经验越丰富,在大脑中支持语言、逻辑和计划技能,及智力、情感和运动的神经联系和通路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本文讨论了婴幼儿看护专业人员确保孩子大脑获得健康发展的20种方式,包括确保婴儿出生前的大脑有一个健康的开始,提供尽量丰富的语言输入等。  【关键词】婴幼儿 看护者 大脑发展    婴儿的大脑(brain)约有1亿个神经细胞(大约和银河系的星星一样多)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公主岭 136000)  摘 要:企业经营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们不能把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混为一谈,要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管理 经营 科学 基本思想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加速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但我们不能把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混为一谈,要真正理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语文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传承性、实用性的特征,来论述大学语文课在促进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就业率的提高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高专学校 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文章从深题浅问和浅题深问,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整题零问和零题整问三个方面,来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提问。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原则    古语说得好:“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确实如此: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是课堂提
【摘 要】《日用化工》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前,《日用化工》的教学还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制作《日用化工》多媒体课件并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将大量的新产品信息传输给学生,通过新产品信息的传输,贯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意识;在课件中插入实例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摘要] 《新闻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往往“重传授,轻参与”,“重理论,轻实践”,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任务都留给后续的采写编评等相关课程去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家渐渐发现,只有把“学”和“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旨在思考如何用理论引导实践,探析优化《新闻学概论》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新闻学概论 教学理论 实践    《新闻学概论》是全国高校新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活着》在余华的先锋创作之后叙事转型的特征和意义,通过对作品叙事学的分析,揭示《活着》的叙事转型表现为:从以往对死亡的简单叙述,转为真实的演绎活着的过程。文章还分析了《活着》在叙事上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叙事转型 叙事情境 叙事控制 叙事语言    作为一名先锋派作家,余华初登文坛便以作品中弥漫的精致的死亡叙述和暴力激情震撼着所有读者,表现着他内在的一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