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0月,太空探索公司成功回收新型“猎鹰9号”一级火箭,这是人类发射火箭到太空后,首次成功软着陆返回地球。
今年1月,电动汽车特斯拉进行了自问世以来的第10次重大更新,即开发“完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这两种令人称奇的产品都是由埃隆·马斯克掌舵的高科技公司研发的。马斯克在硅谷奋斗多年,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其快速迭代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果敢作风甚至启发和冲击着全世界航天界。
斯坦福大学校园后山是“碟状山道”公园,这里是学校师生和硅谷居民亲近大自然最方便的徒步胜地。沿公园山道蜿蜒而行,可以远眺旧金山湾的云雾,俯看校园各色美景。特别是夏秋干旱季节,满眼的金黄色草地点缀着零散的树木,雄浑景色犹如非洲草原,徒步者络绎不绝。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时常在这里散步沉思。也许,宜人的气候、和煦的阳光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想象力与灵感源。
斯坦福大学推崇教育与研究紧密结合的理念,建立了教育、科研、创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科研把投入的财富转化为知识,创业又把知识转化为更大的财富,成功的师生们又把财富捐赠给学校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工科类教授如果工作了多年都没有尝试开公司,非常少见。假如把斯坦福师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当作一个经济体,其GDP居全球10位左右。半个世纪前,学校率先在偌大的校园内出租小部分土地,供创新创业使用,并不断向外发展扩张,形成今日科技精英云集的“硅谷”,即从旧金山往南直到圣何塞的狭长地带,其间多个城市(城镇)毗连。
硅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各城市的高层建筑很少,别墅的车库里通常摆满了各式工具,几近成了五金店、小作坊、实验室,用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是硅谷早期的创新创业者,多在车库里研发、磨合半成品乃至成品。时任斯坦福工学院院长特曼看到两位博士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便开出一张五千美元支票鼓励他们创业。在帕拉阿图市爱迪生大街367号别墅的车库里,这两位年轻人完成了迪斯尼的8个高音喇叭订单,掘得第一桶金,抛硬币决定谁的姓氏放在公司名字的前面,这就是今天的惠普公司。如今,这里被列入“国家历史古迹名录”。
穿过斯坦福大学西北方的一条小溪,就到了门罗帕克市,沙丘路是全球风险投资大本营。风投公司KPCB最初投资的两个项目,一种将雪橇和摩托车结合起来的交通工具,及一家翻新球鞋的公司,共亏了65万美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投资康柏、赛门铁克、网景等企业,获得丰厚回报。风险投资如同“重新为我钓过鱼的小溪储备鱼苗”,雄厚的资本与风险机遇并存的创业计划相遇,点燃创新创业的火炬,加速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又转型成为风险投资人,其对市场和技术的深刻把握及风投资金又助推后来人。
波士顿128号路沿线地区坐拥诸多知名学府,技术和人才一流,其创新创业却没有硅谷那么成功。这表明硅谷成功还有其他的关键性因素,这就是其独特的精神文化。
早期加州淘金热吸引大批冒险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造就出开拓的勇气与叛逆精神,塑造出包容叛逆、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创业精神。没有叛逆,就没有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和连串的新产业。公司支持员工叛逆,“站在巨人的肩上”孕育出更加优秀的公司,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意味着突破与颠覆,意味着失败是常态。风险投资与研发项目都可能失败,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难以有持续的创新,也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硅谷的精神特质是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敢于独辟蹊径去做别人做的事,挑战权威,追求卓越,不同凡响。许多“技术闷骚男”痴迷于产品,怀抱着“狂妄”的“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高科技企业家有一种独立特行的个性,还有一颗富于创造的艺术家的内心。毕竟,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特别在信息时代,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的主流特征。硅谷以前没有什么工业,反而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氛围开放宽松,造就创新创业良好的栖息地。
创新源头和需求终端之间互联互通,硅谷时刻演绎着创新创业故事。如果一位拥有专利或创意的中国留学生在硅谷成立公司,就可以找风险投资公司,说服其注入资金,找法律服务、会计师、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找营销、公关推销产品。
硅谷有这样一套专门为孵化新公司并促进其成长而配套服务的产业链。专业中介服务及专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完备。只要专业专心做好自己的“主业”“长板”,“副业”“短板”可以用合作、购买、并购等方式补齐。硅谷还拥有庞大的面向创新创业的非正规社会网络,成员共享创新理念、信息、技术、人力等资源。这一系列要素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中,每个角色都有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动力及保护各自利益的规则,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催生各种创业平台,形成无数创新通道,出人意料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诞生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机会。
如果我十年前在上海扔一块石头,今天你在纽约检测到了这块石头所造成的波动。这种波动名叫引力波,是深奥的时空曲率的涟漪,从起源处以光速传播。
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它来自13亿年外的两个黑洞的碰撞。这项天体物理学新发现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直接验证,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又一个里程碑,引领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四十年前,激光干涉引力波研究仅仅是麻省理工学院雷纳·韦斯教授设计的课堂练习。二十五年前,韦斯等三位物理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巨额资助下开始建造“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集的顶级专家花一周时间进行系统评估,决定最大力度地资助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多年来,研究团队不顾成功概率的渺茫,在技术可行的边缘上坚持不懈地探索,终将一个光辉的思想实验转变成一个科学发现的胜利。
基础科学研究耗时费力烧钱,但有催化性,能衍生系列新技术。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不可替代的“源头供给”,是提升原创力的根本途径。投入基础研究是政府的职责担当,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原创性贡献为核心,科研资金投入以挑战重大难题的原创性研究为首要扶持对象。
二十世纪美国重大的科技创新,大多源于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多个技术领域发明与突破背后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军事研究项目密不可分。实际上,美国政府就是最早投资硅谷的风投资本家。美国政府给大学和科研所投入雄厚资金,支持其在航天、通信、信息及材料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硅谷还坐落着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产生一流的技术和发明,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风口”,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转化、扩散并推广至全球。硅谷可以说是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作为制度供给主体,政府还是创新创业的“推进器”“加速器”,特别体现在公共政策与公共治理上。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提供各种规则、法律和规范,尤其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成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知识经济良好的商业环境。硅谷犹如巨大的“磁场”,强力吸纳并辐射技术、信息、人才和资本,从全世界吸引科学、技术、工程类人才,形成创新、创业、创富良性循环。
今年1月,电动汽车特斯拉进行了自问世以来的第10次重大更新,即开发“完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这两种令人称奇的产品都是由埃隆·马斯克掌舵的高科技公司研发的。马斯克在硅谷奋斗多年,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其快速迭代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果敢作风甚至启发和冲击着全世界航天界。
斯坦福大学校园后山是“碟状山道”公园,这里是学校师生和硅谷居民亲近大自然最方便的徒步胜地。沿公园山道蜿蜒而行,可以远眺旧金山湾的云雾,俯看校园各色美景。特别是夏秋干旱季节,满眼的金黄色草地点缀着零散的树木,雄浑景色犹如非洲草原,徒步者络绎不绝。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时常在这里散步沉思。也许,宜人的气候、和煦的阳光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想象力与灵感源。
斯坦福大学推崇教育与研究紧密结合的理念,建立了教育、科研、创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科研把投入的财富转化为知识,创业又把知识转化为更大的财富,成功的师生们又把财富捐赠给学校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工科类教授如果工作了多年都没有尝试开公司,非常少见。假如把斯坦福师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当作一个经济体,其GDP居全球10位左右。半个世纪前,学校率先在偌大的校园内出租小部分土地,供创新创业使用,并不断向外发展扩张,形成今日科技精英云集的“硅谷”,即从旧金山往南直到圣何塞的狭长地带,其间多个城市(城镇)毗连。
硅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各城市的高层建筑很少,别墅的车库里通常摆满了各式工具,几近成了五金店、小作坊、实验室,用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是硅谷早期的创新创业者,多在车库里研发、磨合半成品乃至成品。时任斯坦福工学院院长特曼看到两位博士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便开出一张五千美元支票鼓励他们创业。在帕拉阿图市爱迪生大街367号别墅的车库里,这两位年轻人完成了迪斯尼的8个高音喇叭订单,掘得第一桶金,抛硬币决定谁的姓氏放在公司名字的前面,这就是今天的惠普公司。如今,这里被列入“国家历史古迹名录”。
穿过斯坦福大学西北方的一条小溪,就到了门罗帕克市,沙丘路是全球风险投资大本营。风投公司KPCB最初投资的两个项目,一种将雪橇和摩托车结合起来的交通工具,及一家翻新球鞋的公司,共亏了65万美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投资康柏、赛门铁克、网景等企业,获得丰厚回报。风险投资如同“重新为我钓过鱼的小溪储备鱼苗”,雄厚的资本与风险机遇并存的创业计划相遇,点燃创新创业的火炬,加速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又转型成为风险投资人,其对市场和技术的深刻把握及风投资金又助推后来人。
波士顿128号路沿线地区坐拥诸多知名学府,技术和人才一流,其创新创业却没有硅谷那么成功。这表明硅谷成功还有其他的关键性因素,这就是其独特的精神文化。
早期加州淘金热吸引大批冒险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造就出开拓的勇气与叛逆精神,塑造出包容叛逆、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创业精神。没有叛逆,就没有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和连串的新产业。公司支持员工叛逆,“站在巨人的肩上”孕育出更加优秀的公司,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意味着突破与颠覆,意味着失败是常态。风险投资与研发项目都可能失败,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难以有持续的创新,也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硅谷的精神特质是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敢于独辟蹊径去做别人做的事,挑战权威,追求卓越,不同凡响。许多“技术闷骚男”痴迷于产品,怀抱着“狂妄”的“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高科技企业家有一种独立特行的个性,还有一颗富于创造的艺术家的内心。毕竟,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特别在信息时代,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的主流特征。硅谷以前没有什么工业,反而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氛围开放宽松,造就创新创业良好的栖息地。
创新源头和需求终端之间互联互通,硅谷时刻演绎着创新创业故事。如果一位拥有专利或创意的中国留学生在硅谷成立公司,就可以找风险投资公司,说服其注入资金,找法律服务、会计师、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找营销、公关推销产品。
硅谷有这样一套专门为孵化新公司并促进其成长而配套服务的产业链。专业中介服务及专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完备。只要专业专心做好自己的“主业”“长板”,“副业”“短板”可以用合作、购买、并购等方式补齐。硅谷还拥有庞大的面向创新创业的非正规社会网络,成员共享创新理念、信息、技术、人力等资源。这一系列要素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中,每个角色都有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动力及保护各自利益的规则,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催生各种创业平台,形成无数创新通道,出人意料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诞生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机会。
如果我十年前在上海扔一块石头,今天你在纽约检测到了这块石头所造成的波动。这种波动名叫引力波,是深奥的时空曲率的涟漪,从起源处以光速传播。
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它来自13亿年外的两个黑洞的碰撞。这项天体物理学新发现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直接验证,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又一个里程碑,引领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四十年前,激光干涉引力波研究仅仅是麻省理工学院雷纳·韦斯教授设计的课堂练习。二十五年前,韦斯等三位物理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巨额资助下开始建造“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集的顶级专家花一周时间进行系统评估,决定最大力度地资助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多年来,研究团队不顾成功概率的渺茫,在技术可行的边缘上坚持不懈地探索,终将一个光辉的思想实验转变成一个科学发现的胜利。
基础科学研究耗时费力烧钱,但有催化性,能衍生系列新技术。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不可替代的“源头供给”,是提升原创力的根本途径。投入基础研究是政府的职责担当,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原创性贡献为核心,科研资金投入以挑战重大难题的原创性研究为首要扶持对象。
二十世纪美国重大的科技创新,大多源于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多个技术领域发明与突破背后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军事研究项目密不可分。实际上,美国政府就是最早投资硅谷的风投资本家。美国政府给大学和科研所投入雄厚资金,支持其在航天、通信、信息及材料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硅谷还坐落着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产生一流的技术和发明,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风口”,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转化、扩散并推广至全球。硅谷可以说是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作为制度供给主体,政府还是创新创业的“推进器”“加速器”,特别体现在公共政策与公共治理上。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提供各种规则、法律和规范,尤其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成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知识经济良好的商业环境。硅谷犹如巨大的“磁场”,强力吸纳并辐射技术、信息、人才和资本,从全世界吸引科学、技术、工程类人才,形成创新、创业、创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