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19岁。频繁发生心律失常伴心衰3年,长期服用强心、利尿剂及激素。诊断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后为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从手术之日起应用抗胸腺球蛋白(ATG),硫唑嘌呤和泼尼松三联预防排斥反应,在术后第12天、32天、216天时分别发生不明原因的多源性室性早搏与低排综合征,被认为是临床排斥反应,应用冲击疗法后好转,术后心功能恢复到Ⅰ级,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但由于远期监测疏忽,未能及时观察到病人前兆症状,发生重度排异,突然死亡,共存活242 d。尸检为重度排斥反应。rn 讨论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能否控制其发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rn 本例受体所有用血均用去白细胞悬液,以减少受体致敏机会。具体用药方案为术前麻醉时使用硫唑嘌呤2 mg/kg,然后用ATG2.5 mg/kg,甲基强的松龙在主动脉开放时用500 mg,关胸后250 mg,以后每隔8 h用125 mg,全天共1.0 g,术后第1~7天采用ATG、硫唑嘌呤和泼尼松三联用药,特别是利用ATG对T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及皮质类固醇的抑制T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反应性降低作用,早期可有效地控制超急性排斥反应。由于AGT药理特性限制使用时间,本例术后第7天开始改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及泼尼松三联方法。CsA主要抑制T辅助细胞(Th)的激活,针对性强,是器官移植后的首选抗排斥药物。rn 排斥反应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出现倦怠,心律不齐或低排,但无特异性,心内膜活检是最有效的监测方法。心肌重量比,射血分数,T细胞计数等均作为参考指标。本例在监测T细胞亚群时还发现控制Th在T细胞总数的5%(正常人35%~55%)以内,Th与T抑制细胞(Ts)比值在0.25~0.30(正常人1.5~2.0)较安全,而排斥反应发生时,Th数与Th/Ts比均远大于上述范围。本病例未做活检,通过上述综合指标判断发生排斥反应。按目前用药方案,超急性排斥基本不会发生,最常见急性排斥,一旦达Ⅱ级以上,应采用冲击疗法,即甲基强的松龙1.0 g/日,连续3 d,慢性排斥发生很晚,有特征易鉴别。本例术后第12天出现倦怠与多源性室早,T细胞数达0.242×109/L(早期应控制在0.05~0.10×109/L),排除其它因素,被认为急性排斥,给予冲击治疗,4 d后症状与早搏消失;第32天发生上述情况加低排和第216天出现室早,用冲击疗法控制。